基于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小学科学教学尝试

2018-03-28 10:57陈晓宇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培育素养

陈晓宇

创新驱动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主要途径,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因此,近几年全国上下对中小学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措施频频。小学科学课在小学生创新素养提升中更义不容辞地兼具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创新素养的培养双重任务,课堂这一主阵地是我们的根基和堡垒,向课堂寻求突破这就是我们的方向。

我国每年一届自上而下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走过三十余载,旨在通过这一平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技辅导老师的科学素质和技能。当前,有关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话题依然成为焦点。据我了解,全国各中小学基于创新人才素养培育的实践一般有如下类型:社团、活动类课程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培养模式等。不少学校都在尝试和探索实践,但在当前孩子们自由时间和空间十分有限这一前提下,课堂理应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之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补充。那么如何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孩子的创新素养呢?既然我们的课堂里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动手探索能力不足,我们就该尝试通过“放”来激活课堂。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理念先行,放手倡导创新型教师

在科学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教师们一直都在努力。但很多时候老师首先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参与得少,为了知识而知识,学生的兴趣难以得到激发。因此,我认为小学科学老师应该时刻胸怀创新求异思维的培养,把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等作为突破口;在日常备课中,将创新思维型、融合渗透型课堂这些理念贯彻到教学设计中,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先创新起来。倡导“少灌输,多鼓励,多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分析能力”,通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可以体现和促进课堂教学中创新素养的培育。

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富含创新思维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及学生成长中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资源及支持系统;有敏锐的洞察力,帮助孩子们把握感兴趣的科学知识的动向,引领学生关注相关领域的前沿,并找准教学的突破点;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激发学生;培养自己及学生的专注力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在学习思路、研究路径和思维方式上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营造氛围,促创新、开放课堂之风

创新是一条艰难之路,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营造一种轻松、活泼、探索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里:第一,激发兴趣。倡导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充满好奇,乐于探索。第二,制造悬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悬念和冲突的“怎么回事呢?”,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第三,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分享,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探索、试验、观察、讨论时,皆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和鼓励。教师通过观察、提问、指导等方式了解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的进展和方式等。学生之间也需要相互交流和启发,适时地进行讨论、分享等活动,促进自己的有效学习。

三、强化基础知识,为创新腾飞助力

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根基。在创新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归纳和综合,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了解,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多个国家(地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想象比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能力排名倒数第五”。这样的尴尬结果也是当前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诸多不尽如人意之一。我们孩子的基础非常扎实,但我们孩子在各学科世界顶尖研究中突破不明显。小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本质上离不开有思想,敢作為,为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师的身体力行。而这,需要我们从日常课堂教学开始,从小学起始课程开始,我们科学学科更是学生创新素养的重中之重,科学老师也要争做“创客老师”,与学生一起创新,一起创造。

【作者单位: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小学 广东】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培育素养
清律的基础知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