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8-03-29 09:21孙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孙崇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心理变化的重要时期的大学生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以及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心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领导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并非心理专业出身,大部分是身兼行政事务工作,部分工作人员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方向和研究领域。目前大学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配备比例不足,这不仅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而且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功能发挥。因此,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力量、教育水平等方面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性不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心理专业性、实践带领能力以及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等要求。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一部分是由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来担任,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心理理论的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用性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3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今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首要任务是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管理机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机制,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掌握学生心理动态,起到预防的作用。另一种有效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机制是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有效应对突发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发展性和潜能性为出发点,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重视程度、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较为突出。

2.1 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创新程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育理念,创新心理健康课程考核方式,树立以发展咨询为理念的咨询认识。心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将发展性咨询贯穿于整个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构建家庭、学校、学生联动机制,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保障措施。

2.2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从总体上发展相对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心理健康教育设施投入上、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管理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核上。高校要创新教育理念,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2]。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来看,高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培养心理健康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3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程度

随着心理学各个流派理论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结合心理咨询流派也在不断的创新。近年来,团体辅导、心理剧、舞动疗法、行为疗法等咨询方法也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利用互联网线上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信箱、热线心理咨询等心理咨询方式广泛被学生们接受。因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多样化模式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提供有力支持。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实际需求以及发展变化,以创新的理念为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学习也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发展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为全面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有力支持[4]。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键。目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人员有高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在师资队伍中有部分教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因此对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会,提高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能力,加强心理健康专项经费支持力度等,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素质。

3.2 优化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让学生们了解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们具备基本的心理调节能力。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科学地讲解相关心理学知识,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理解心理知识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3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提高管理质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心理健康管理者必须要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投入,从大学生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力度[5]。与此同时,学校应重点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建立与管理,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们参加心理健康活动,并把心理健康活动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提高管理质量[6]。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解决所面临的发展性问题,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过程中,要注重与国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学习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方法与经验,发展出更适合我国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方法。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