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以南京理工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例

2018-03-29 09:21李福邱柯萍吴昊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4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工科双创

李福 ,邱柯萍 ,吴昊

(1.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江苏南京 210094;2.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3.南京理工大学人事处,江苏南京 210094)

1 研究背景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为基本内容,其核心在于人的创新,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必要的改革[1]。近年来,随着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高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不断完善,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涨,创业项目也不断增加,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创业技术难度大、创业经验匮乏、商业模式不够成熟等问题[3]。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和管理方面都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管理水平。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部署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通两平台”建设逐步落实、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党的十九大之后,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迈入2.0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确立为“三全两高一大”;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本质在于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以及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4],其对教育教学工作必将带来长远而深刻的转变,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大学生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是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内容和要求,也是“互联网+”时代学生培养的必然趋势。

2 研究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渠道;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破解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内在要求[5]。文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及助推作用,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2.0提出要引入“平台+教育”的服务模式,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的有效共享。二是不断推进创新创业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通过信息手段提升高校创新创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互联网+移动平台”将打破高校与市场连接的壁垒,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也会为创新创业提供更精准的导向分析。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不断拓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宣传主渠道,通过氛围的营造打开学生创新创业新思路。

3 研究思路

通过深入学习《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内涵及要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思维战略进行探索,同时把握新时代信息化发展机遇和新时期创新创业高潮,依托南京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实际背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跟踪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思路开拓为抓手,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学习等方式探索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思路。主要研究思路如下。

3.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通过文献学习和实际调研掌握国内外该文章的研究情况,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导向,紧抓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痛点,找到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3.2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优势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解读教育信息化2.0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涵,分析优势工科院校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使用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技术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

3.3 教育信息化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推进高校双创示范基地管理模式改革

结合前两部分的研究,走访高校双创示范基地,跟踪大学生创新创业到孵化到实际运作及成果输出的全过程,思考信息化技术辅助和支撑创新创业过程指导和管理的新思路,精准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全过程的痛点和难点,不断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成果孵化进行指导和矫正,形成可在优势工科院校推广和实践的双创示范基地管理模式。

3.4 教育信息化2.0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新思路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技术学习能力都在不断提升,文章将借助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试点引领、强化培训”的概念,引导大学生不断拓宽思路,促进计算机等学科研究成果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思路和措施要立足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最新政策指导和战略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大资源平台建设的条件,结合创新创业实际培养情况展开深入探索,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以下围绕南京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展开研究和探索。

4.1 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双创培养示范基地

以“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可视化教育教学平台”“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为依托,以信息化新媒体技术为支撑,全面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数据背景下的南京理工大学双创培养示范基地[6]。为完善双创平台环境、推动双创深化发展、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调动双创主体积极性提供了更新更广的思路方向。

4.2 可视化过程及成果展示,不断优化双创基地建设

目前南京理工大学已经全面开展并落实了现代化教学系统一期项目建设,将教育教学可视化作为信息化教育的突破口。将可视化新媒体技术和双创平台相结合,以科技和服务创新为驱动,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可直观、动态展示双创发展成果、产业资源分布等。

4.3 促进成果转化和运营经验提升,丰富创新创业项目类型及覆盖范围

“高校双创”的主体是学生,其灵感来自学生的智慧,源头在“教学”,双创的特点是以“互联网+”、智能硬件为主的轻科技产品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学校主要通过双创教育平台、孵化器等机构进行支持和转化,并对其成果的转化和运营策略进行教学指导,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把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深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形成中国特色高校双创制度体系和经验[7]。

4.4 促进新工科信息化创新创业多样化,加强高校对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引领作用

目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工科信息经济产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其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融合”特征。“教育信息化2.0”为“新工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环境,,旨在为学校培养更多“跨界人才”,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以来,高校都在探索信息化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辅助和支撑的新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我们相信,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创业思路,必将是未来双创人才培养的新渠道与新模式。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工科双创
昆明理工大学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