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融合专业创新能力平台设计与实践

2018-03-29 09:21张兰华马敏马华王玫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4期
关键词:医工考研第二课堂

张兰华 ,马敏 ,马华 ,王玫

(1.泰山医学院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16;2.泰山医学院教务处,山东泰安 271016)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已经随着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发生变化,在追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道路上,创新教育逐渐成为重要的评价因素和发展趋势[1-2]。

盲目的创新只是一种形式,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精心设计和建设,不仅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针对性建设,还要与专业背景相结合反映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也要在实践中可行,具有一定的保障。

1 平台背景与创新需求

医工融合专业是工科在医学特定需求背景下产生的新的交叉专业。相比于传统专业,医工融合目的性更强,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中,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非常明显,无论是知识中要求的医工理论与实践,还是最终体现的能力与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都有直接的需求和体现[3-4]。

既然创新在医工融合人才培养中有如此的需求和潜力,如何抓住机遇,设计和建设创新能力平台,保障创新能力实践和成效,本身就是一个实际问题的创新,也是对教育者的创新挑战。因此,为保障医工融合专业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下开展创新实践,该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已有的成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方式,借鉴其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可用的创新方法,开展医工融合专业创新能力平台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2 创新能力平台总体设计

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只靠理论和实验实践教学是难以达到最终目的的,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设计和建设创新能力平台。第二课堂不受学生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完全可以配合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和形式,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总体上来说,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不同,创新能力平台的设计需要探索形式多样的培养渠道,要根据实际情况分目标建设,根据主客观条件的不同需求建立不同导向的分类的创新平台,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引导创新理论与实践[5-7]。

首先,设计专门的创新能力信息平台,负责整个创新培养过程中所有信息的记录、查询和跟踪,包括政策文件制定、组织管理、创新活动、过程记录、创新专题、创新成果和创新奖励等,形成稳定长效的创新平台与机制。

其次,分类设计创新平台,根据专业学生最终目的,分目标设计创新实践平台,根据考研、就业及创业需求分类设计,对学生进行不同创新导向的引导。

再次,根据医工融合的专业特点设计创新专题,围绕不同专题设计不同主题的创新实践活动。

从次,设计创新活动的实践形式,包括内容、成员组织、渠道等。在内容上,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团队,通过知识交叉互补渗透,形成专业互补的知识团队;在组织形式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兴趣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创新活动;在渠道上,围绕学生较为关注的成果设计形式。

最后,以平台为主建立多种辅助方式,包括定期举办创新讲座或论坛;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协会、创新俱乐部等社团;为每个兴趣小组、团队和社团配备创新导师等。同时丰富平台自身的应用形式,包括设计平台APP、移动终端、平台讨论区等,方便师生交互、发布信息、开展专题讨论和创新推广等,实现在线和离线联系。

3 创新能力平台实践设计

创新平台的实践要围绕与社会接轨较为密切的专业前沿内容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创立一种特殊的创新文化、知识、服务环境。借助创新平台,在第二课堂开展渠道形式多样的创新能力培养。针对医工融合专业,具体如下。

一是以科技竞赛为载体,鼓励参加国家各级单位和社会企业、学校和学院设立的专业竞赛,以赛促学,学以致用,检验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是指导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创新课题,为学生自主创新提高平台和支持;同时吸引学生参加导师的教学科研课题,通过学术讨论提高创新能力。

三是鼓励多样化的创新成果形式,通过专业论文写作,指导学生撰写教学科研论文,提高自主学习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创新能力;围绕专业实践特点,指导学生开展专利、软件著作权的申请,以创新成果带动创新行动。

四是围绕医工融合专业的知识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案例模拟。设计医学为重点、理工为重点以及医工结合的案例实践。

五是提供专题会议、国际会议、创新实习、假期实践等机会,以国际前沿和实际环境带动创新。

六是根据兴趣成立创新团队,围绕考研、就业、创业等需求,开展医工融合专业的专题和主题创新活动。

七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学分,并通过设立创新专项基金或创新奖学金的方式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4 创新能力平台的实践保障

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为基础,要加强第一课堂中理论与实验实践中的每一个创新机会,相互配合,形成创新稳定长效的创新体制。而且,要实现第二课堂的创新活动,需要有充分的创新保障能力。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创新教育;二是要根据具体专业的实际情况,优化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三是优化专业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四是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创新型教育模式,积极运用创新的教学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五是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六是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七是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建立创新型师资队伍;八是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建设创新平台,提供丰富的创新资源与先进的教育模式;九是建立保障机制,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机构、人员、场地和经费支持。

5 创新能力平台实践效果

将该文设计的创新能力平台应用于本学院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统计两届毕业生和两级在校生的调研数据,学生在考研、就业、创业和创新成果方面可圈可点。考研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加,考研院校层次明显提高,专业方向明显扩大,伴随着创新活动的参与和创新成果的获得,学生考研的自信心明显增加。在就业方面,就业层次明显提高,就业待遇和就业环境持续见涨,而且在医疗事业单位的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创业从无到有,已经有成熟的团队从校园创业走向社会创业。同时在考研、就业和创业的信息平台中,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平台模式,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创新成果方面,专业获得科技竞赛的等级、名次和人数明显提高,而且参赛种类和方式也日益广泛;学生申请的课题和撰写的专业论文数量与级别稳中有升,而且与专业知识的契合越来越密切;学生参与实际系统开发的人数以及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的项数明显增多。

同时,由于开展创新教育,学院专门成立创新指导中心,制定创新规章制度,设立创新专项资金,设定创新学分,为创新教育提供保障。

6 结语

医工融合专业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第二课堂精心设计创新平台,并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现状开展形式多样的培养渠道,辅以充分的创新保障,才能保证创新教育有所收获。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不断的坚持才能实现有效的创新教育。

猜你喜欢
医工考研第二课堂
我的考研故事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关于医工结合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标注要求
第二课堂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关于医工结合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标注要求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新环境下医工教研室构建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