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

2018-03-30 07:06王梅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白芥子阳气机体

王梅生

冬病夏治是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1]”为理论依据的一种中药外敷治疗方法,现将我针灸科穴位贴敷治200例慢性支气管炎3年疗效观察报告如下,并进一步探讨其机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在我院针灸科连续3年参加三伏贴贴敷的200例慢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4例,女106例,年龄6~65岁。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时间 每年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连续贴敷3年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效果。

1.2.2药物 白芥子(其中生白芥子∶炒白芥子为1∶1)、元胡、甘遂、白芷、细辛比例为2∶2∶1∶1∶1研成细末,生姜汁,麝香。

1.2.3主穴 天突、膻中、大椎、定喘(双)、膏肓(双)、中府(双)、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

1.2.4注意事项 贴敷时间三伏第1天上午阳气盛时为最佳,根据个人耐受程度不同,每次贴敷时间为1~2 h,小儿为20~40 min,以病人感到贴敷处有轻微烧灼感为宜。如贴敷部位出现水泡,及时到医院处理,避免感染。

2 结果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所制定的“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分级量化表”将疾病按症状分为轻、中、重3级计分统计出1~3年疗效组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总积分,计算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表1 总体疗效比较 [例(%)]

2年组有2例因难以忍受穴位起疱造成的不适感,退出试验,3年组有1例失去联系而脱落。经卡方检验,对比1年组与2年组,P=0.042(<0.05);对比1年组与3年组,P=0.005(<0.01);比较2年组与3年组,P=0.317(>0.05);上述统计结果表明,疗效组1年组总有效率分别与2、3年组总有效率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1年组与3年组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2、3年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理论依据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痰、喘为主要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中医学“咳嗽”、“痰饮”、“喘证”范畴。现在由于环境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如嗜食饮冷、不规律作息、空气污染等更加重脾肾阳虚之实,故该病的发病率有增无减。

3.1.1立论依据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中医临床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人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肾阳乃全身阳气之根,总司气化,肾中阳气不足,不能壮水暖土,可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成饮,贮于肺成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伏邪,即伏饮、伏痰,当六淫为患而犯肺,内外和合,形成急性发作之势,治疗上宗赵献可在《医贯·咳嗽论》所提出的“咳嗽者,必责之肺,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在脾,而反归重于肾[3]”。正是由于其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上选择从肺脾肾三路入手,遵循缓则治本的指导思想以三伏贴之慢功治慢病。

3.1.2选穴选药依据 我们在临床选穴时,遵古创新,标本兼治,对此已有相当多的专家、同仁做了具体的临床及实验观察及论述,在此我仅就白芥子选择使用上稍做赘述。我们使用生白芥子∶炒白芥子为1∶1,且生药为新产;因现代研究[4]显示白芥子主要成分有白芥子甙、芥子酶、芥子碱、芥子酸等。白芥子甙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主要成分为硫代异氰酸对羟苄酯的挥发油,可使皮肤局部发红甚至起泡,而潮红的皮肤其渗透性增加,更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入,有局部治疗和全身调节之功。而有些患者局部出现水疱则会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甘氏[5]认为起泡使皮肤发生的渗出性炎症反应促进了组织代谢及氧化作用,使局部较深组织微循环活跃,通过局部的机械刺激和化学介质的改变,增强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细辛含有的挥发油对由组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痉挛有明显的拮抗作用[6],诸药合用契合慢支之病机,共奏内外同调,标本兼治之功。

4.2疗效机理再认识 慢性支气管炎由于长期的咳嗽及慢性炎症致气管表面的纤毛细胞受损,其清除呼吸道粘液及异物的功能低下,而杯状细胞及粘液腺细胞又分泌旺盛,炎性粘稠的物质附着于肺泡表面,直接影响了肺泡的换气功能,导致局部缺血、缺氧,这些不良刺激又诱发肺部副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使气管收缩,分泌物增加,雪上加霜,加重了气道的炎症及阻塞。

三伏贴通过穴位刺激作用、药物治疗及对皮肤的直接刺激和红肿热痒的后遗刺激等多层作用,改善了慢支的咳痰喘等症状。(1)通过药物直接的活血、化痰、通络等作用,利于肺部有形之邪的排出,并提升了肺的通气及换气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肺泡缺血、缺氧的状态;(2)由于药物尤其是白芥子的直接刺激作用,使得贴敷局部都产生了一定的红、肿、热、痒,甚至起泡症状,这是炎细胞浸润的反应,而恰是通过此反应,就如我们平时拉练部队增强其战斗力一样,通过多次贴敷刺激,一次次调动、强化了患者免疫系统的应急及反应能力,即所谓的提高了患者抵御外邪的能力,使患者免疫功能增强,细菌、病毒不易入侵;即使入侵,人体也会立即做出反应,调动体内的免疫细胞发挥其监视、清除功能,迅速吞噬解决掉,使机体不病或症状较轻微,不致产生较重的炎性反应。(3)借助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借助机体的自组织体系,从而规范因脏腑受损所致机体阴阳不均衡的内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调整神经-体液系统的功能,调节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及局部脊神经的兴奋性,减少了炎性介质的释放而降低或抑制了其病理过程的进展。(4)机体又是一个有着严密自稳功能的自组织系统,局部组织的轻微炎症反应,会进一步调动、加速机体组织的自我修复功能,使整体症状逐步减轻乃至康复。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药物及穴位的选用固然重要,但择时治疗则中医天人相应,因时治病的最好体现,三伏之时为天地阴阳之气升降变化及消长的转折时期,是阴阳升降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此时对人体影响较大,所以也是许多疾病转归与演变表现关键时期,此时天阳、地阳均为一年中最盛之时,天暑地蒸,人居其中,机体阳气亦相对充沛,阳气应其本性浮盛于外,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此时选择适当的药物贴敷在一定的穴位,(1)顺应天气吸纳天阳来养生、养长,强五脏六腑之气,鼓舞正气;(2)通过外用的药物作用刺激穴位直接调整脏腑功能,有矫枉纠偏,止咳化痰,通利气道之功;这样内外合力,使体内久积的固邪顺势而出,去除冬病之宿根——伏邪;(3)通过养阳,增强了人体的正气、阳气,收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这样就减少了“冬病”的诱因;最终达到防病、治病或减少其发作次数,改善其症状的目的。

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2年组与3年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两者总体疗效无差异。但从患者本身来看,自觉症状稳定,或随年龄增长症状趋于稳定,说明连续治疗是有累加效应的。

总之,依据《内经》“春夏养阳”及“缓则治其本”指导原则,借助“天阳”最强、机体经气充盛、腠理疏松开泄之时,引阳补虚,起到了扶助、鼓舞正气,调整人体阴阳,祛除体内伏邪的目的,达到了治疗、缓解、预防疾病发作的作用,从而减轻了该病的发作症状,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抗生素滥用、机体耐药率增高的今天,中医治疗尤其是外治法得到大家的认可;而穴位贴服这种非口服途径给药,减少了长期服药的胃肠道不适,简便易行,且费用低廉,疗效确切,广大患者乐于接受,便于推广,作为一种中医特色的绿色疗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1]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60.

[3]赵献可.医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

[4]冯宝民,余正江,李帆,等.白芥子化学成分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4,25(12):43-45.

[5]甘浩庆.发泡法在骨伤科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1999,7(4):22-23.

[6]韩俊艳,孙川力,纪明山.中药细辛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46-48.

猜你喜欢
白芥子阳气机体
从白芥子古今外治研究探寻中药“内病外治”机理的新思路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邓俊峰作品选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