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癥丸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

2018-03-30 07:06王建刚严张仁王万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乳房肿块乳腺

王建刚 陈 琦 严张仁* 王万春

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有流行病学报道,本病患病率约17.08%,发病率为乳腺疾病之首[1]。本病病程漫长,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病理尚未明确,治疗方案存在争议,疗效不尽人意[2]。中医学在治疗乳腺增生病方面源远流长,有其独特优势。我们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运用消癥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外一科门诊及住院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年龄18~50岁,平均(35.17±8.06) 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平均(15.07±8.12) 月。对照组30例,年龄19~51岁,平均(35.73±8.02) 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3年,平均(15.60±8.18)月。经检验,2组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黄家驷外科学》 (第7版)[3]制定。(1)体征: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可累及肩部、上肢及胸背部,一般经前疼痛明显,经后疼痛减轻或消失,病程>3个月;(2)体检:乳房内触及散在圆形结节,大小不等,边界不清,质韧,触痛,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3)辅助检查:乳腺超声(局限性低回声或无回声,病变后方回声增强反应)、乳房钼靶X线摄片(无明显边界的片状密度增高影或结节影)、红外线扫描、病理检查,排除其他良性、恶性病变。

1.2.2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4]乳癖病中肝郁气滞证及痰瘀互结证制定。主症:乳房肿块,乳房胀痛或刺痛;次症:胸胁疼痛,抑郁易怒,胸闷,脘痞纳呆,月经量少色暗,经行腹痛;舌脉: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符合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舌脉相符即可诊断。

1.3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年龄18~55岁;病程在3个月以上;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年龄18岁以下或55岁以上者;合并有其它乳腺疾病者;合并有原发性心血管、肝、肾、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

1.5剔除标准 未按规定治疗者;因副作用以外的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治疗中途失访者及患者坚决要求退出该研究者。

1.6治疗方法

1.6.1基础治疗 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清淡饮食,选择合适的胸罩托起乳房。

1.6.2治疗组 口服消癥丸(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100057,0.2 g/丸),每次10丸,1日3次,经期停服。治疗8周。

1.6.3对照组 口服安慰剂(大小、颜色、剂型、味道与消癥丸一致,主要成分为淀粉),服法同治疗组。治疗8周。

1.7观察指标与方法

1.7.1乳房疼痛强度 根据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5]制定:(1)疼痛评定指数(PRI):包含11个感觉类(0~33分) 和4个情感类(0~12分) 对疼痛的描述词,无症状者计0分,轻度者计1分,中度者计2分,重度者计3分;(2)视觉模拟量表(VAS):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会监制的VAS卡,患者于无刻度的一面标示出最代表疼痛程度的位置,医生于有刻度的一面记录疼痛程度(0~10分);(3)现在疼痛强度(PPI):无痛计0分,轻痛计1分,不适计2分,痛苦计3分,可怕计4分,极痛计5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停药4周后计算患者PRI、VAS及PPI评分及SF-MPQ总分。

1.7.2乳房肿块程度积分 根据乳腺彩色多普勒检查及乳腺触诊制定。(1)肿块质地:质软计1分,质韧计2分,质硬计3分;(2)肿块分布范围:分布1~2个象限计1分,3~4个象限计2分,5~6个象限计3分,7~8个象限计4分;(3) 肿块大小:最大肿块直径≤2 cm计1分,2 cm<最大肿块直径<4 cm计2分,最大肿块直径≥4 cm计3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停药4周后计算患者乳房肿块程度积分。

1.7.3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二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并注意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8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治愈:乳房疼痛和肿块消失,停药后半年未复发;显效:肿块直径缩小达1/2以上且乳痛消失;无效:肿块无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或仅见乳痛缓解而肿块不缩小。

1.9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定性资料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或协方差分析,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必要时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分析。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60例患者中共有57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治疗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

2.12组患者疗效比较 2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26例,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总有效13例,有效率为46.4%,经卡方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2.22组患者SF-MPQ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PRI、VAS、PPI及SF-MPQ总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RI、VAS、PPI及SF-MPQ总分于治疗后及停药4周后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停药4周后SF-MPQ指标比较(x±s)

2.32组患者乳房肿块程度积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乳房肿块程度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乳房肿块积分于治疗后及停药4周后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乳房肿块程度积分比较 (x±s)

2.4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二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患者2例出现腹泻,1例出现腹痛,均可耐受并继续接受治疗。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病机制[7]尚未清晰,认为本病与内分泌因素、精神因素及情志因素等密切相关。其中,内分泌紊乱与本病发生尤为密切。现代研究[8]从信号转导通路角度出发,发现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于本病发病过程中有介导转录激活的作用。ERα通过介导雌二醇(Estradiol,E2)、线粒体或孕激素受体A(Progesterone Receptor A,PR-A),诱导乳腺组织的增生;催乳素(PRL) 及催乳素受体(PRL-R) 也可诱发乳腺上皮组织增生;一些特异性基因在乳腺增生病中可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刺激乳腺组织增生。基于此发病机制,临床上[9]常采用内分泌去势疗法,如达那唑,他莫昔芬等,可取得一定疗效。然而,上述药物不仅复发率高,且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大,易造成月经不调等反应。有研究报道[10],安慰性干预治疗本病有50%缓解率。

本病中医属“乳癖”[11]范畴。《疡科心得集》曰:“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此名乳癖。”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病机[12]与肝、脾、肾及气血失和有关。乳癖或因生活及工作压力大,忧思伤肝,肝郁不得舒,气机阻滞于乳房,导致乳房疼痛;或因肝郁日久化热,煎灼津液化痰,聚而成核;或因脾虚无力运化津液,内生痰浊,痰积于乳房而成肿块;或因肾气不足,无力充养冲任二脉,血脉不通而凝滞于乳房。临床上往往不是单一因素致病,而是多个因素共同致病。笔者认为肝郁气滞、血瘀痰凝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外科正宗》云:“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肝郁气滞是本病主要病理特点,血瘀痰凝是其主要病理趋势。根据上述病因病机,本研究选用消癥丸,其由11味中药制成,方中柴胡、香附配伍疏肝解郁,理气消滞,调畅气机,肝郁得舒;大黄活血祛瘀;青皮散结消痰;川芎行气活血,是“血中之气药”;莪术破血行气消积;土鳖虫破瘀血;浙贝母散结化痰;当归、白芍补血活血;王不留行下乳通经活血,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消滞、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功。此外,现代药理研究[13]指出,消癥丸可有效降低血清E2水平、PRL水平,提高孕酮(P)水平,并减低ERα、孕激素受体(PGR)、催乳素受体(PRL-R) mRNA及蛋白表达,从而调节内分泌紊乱,减轻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病患者常因乳腺疼痛和自我检查发现乳房肿块就诊,故本研究观察指标分别选用乳房疼痛强度及乳房肿块程度积分评价疗效,具有客观性。SF-MPQ是目前常用的疼痛强度量表,从多个角度评价疼痛程度,可以科学系统地体现患者疼痛情况。

本次研究通过随机、单盲、平行、安慰剂试验,旨在评价消癥丸治疗乳腺增生病地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通过本次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消癥丸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并缩小乳房肿块,停药之后复发率较小,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1]聂晓伟,谈勇,钱云.盆腔炎、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临床流行病学现状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7):108-110.

[2]黎国屏,王松鹤.实用临床乳腺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1-263.

[3]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4.

[4]王军,裴晓华,李曰庆.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89.

[5]Melzack R.The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J].Pain,1993,30(2):191-197.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1.

[7]张忠元,程荷珍.乳腺增生发病机制与治疗及其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16(5):966-969.

[8]刘聪,岳永花,郝旭亮.乳腺增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5):704-706.

[9]段学宁.乳腺良性疾病诊治共识与争议[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7):713-715.

[10]Kalantari BN,Dauphine CE,Khalkhali I.Theroleof imaging in theevaluation of focal mastalgia[J].Breast Journal,2013,19(6):569-570.

[11]李曰庆,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1-113.

[12]韩会学,李斌.唐汉钧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1998(5):12-12.

[13]刘凯,许惠琴,陆春红,等.精制消癥丸调控乳腺增生大鼠性激素及其受体表达[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15-19.

猜你喜欢
乳房肿块乳腺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红外乳腺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
容易误诊的高回声型乳腺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