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主体体验式教学的现实诉求及对策分析

2018-03-31 11:24袁和静杨延圣李秀果
社科纵横 2018年2期
关键词:体验式理论课主体

袁和静 杨延圣 李秀果

(1.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29;2.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3.山东临沭县临沭街道第二小学 山东 临沂 2767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门以学科或理论形态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直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由于是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课程,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的设置,教材编辑选用、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建设标准等方面都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实施。但在强调其国家课程重要属性的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很容易引发实践操作层面的失范,相当一部分教师单纯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是理论传递的工具,片面简单地进行理论教授,而忽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能力与情感的表达,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变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服教育,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课程育人目标和功能的实现。

一、主体体验式教学的学理分析

(一)主体体验式教学的内涵解读

主体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提出基于美国学者大卫·库伯(David Kolb)在1984年提出的“体验学习圈”理论,他认为学习过程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检验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1],该理论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笔者在总结把握“体验学习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将这一理论延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基于此,笔者认为主体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行为特征和规律,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前提,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为基本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自我提升的教学模式。基于“体验学习圈”理论的主体体验式课堂教学实践,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主体体验式教学的学理依据

1.主体体验式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的自由自觉性正是作为人在生活世界中的主体性的根本表现[2]。马克思认为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就必须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而教育就起着解放人本身、塑造人本身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也曾说过,教师是造就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方法。主体体验式教学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解放受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被动学习局面,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主体体验式教学既是本体论、规律论、价值论、实践论哲学在实践中的逻辑延伸,也是这些哲学实践在教育活动中的贯彻。

2.主体体验式教学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心理结构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分析,学习分为两个方面:感觉—思维—创造,称为认知过程,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思,称为志向活动,属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活动正是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差异”[3],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往往是由非智力因素影响所致。主体体验式教学正是培育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3.主体体验式教学是教育学各类理论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当前教育学界最主要的三种教学理论,这三种教学理论都在不同层面涉及了主体体验式教学的特征。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发现教学方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更是在合理汲取前两种教学理论优秀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的人,进而确定了情境教学、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五个阶段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4]。由此可见,主体体验式教学是在吸收当前各类教学理论流派优秀品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开展主体体验式教学的现实诉求

为了解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融入状况、体验程度和教学评价,以深化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认识,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有效开展主体体验式教学提供现实依据,以浙江省部分本科高校为例,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学生对课程认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以及教学成效的评价等四个维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4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为保证调查的客观公正,问卷调查选择对象为已经修读完相关课程的学生。

(一)课程功能认识不足,主体兴趣不浓

对课程功能认识和课程兴趣的调查主要围绕课程学习动机和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调查显示,40.2%的学生课程学习动机为“是必修课,必须上”,远远超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选项。课堂表现方面,51.6%的同学表示自己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旷课的经历,旷课群体中43.8%的同学明确表示旷课的原因是对课程不感兴趣。基于以上数据,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问题较为严峻,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仅仅当做是完成学业修满学分的课程,而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大学生正确三观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正是这种片面简单化的认识,加上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导致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自觉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兴趣不够强烈。

(二)课堂教学内容重理论,主体体验不强

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主体体验感的重要因素,教学内容是否关乎学生成长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指标。调查数据显示,26.8%的学生认为“教材过于偏重理论,与现实不合”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这一结论也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讲授的内容能否有效地帮助你解决现实问题”的调查数据来证实。调查显示,52.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能有效地帮助解决现实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功利性色彩浓厚,凡事喜欢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对人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成效也不是即刻体现的;二是教师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结合社会现实进行理论解读和案例分析,导致学生主体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切身体验感。

(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主体参与不够

课堂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数据显示,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81%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其中23.7%的学生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灌输型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造成的。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并未真正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式、开放式、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并未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虽然很多高校都已经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但多媒体内容绝大多数只是课程内容的一种呈现方式的转换,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依旧是一种传统的、简单的、单向的师生互动,学生缺少条件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四)课程实践教学薄弱,主体融入不足

实践教学是深化学生主体理论学习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更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主体的融入,通过学生主体感性认识的获取从而加深对理性认识的深化。调查数据显示,30.5%的学生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33.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缺乏实践检验,并没有帮助自己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这在印证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的同时,反映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笔者认为出现课程实践教学薄弱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并未真正实现向实践体系的转化造成的。特别是很多高校单纯地把教学实践等同于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扭曲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真实意蕴。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施主体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强调,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可以说,整个课程建设目标群体评价和功能评价的主体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地位毋庸置疑。但反观当今课程建设的实际与成效,大学生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激发,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中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开展主体体验式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主体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在特设的情境中的真实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思维的抽象概括,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第二步是通过实践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应用情境中实现对内化知识的主动检验,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这两步,则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顶层设计和科学架构。

(一)创新教学理念,激发主体参与意愿

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实现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通过自身教育理念传递、教学策略设计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主体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本”,当前教育界对这一理念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仍显不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避免单极化思维。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否认教师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和角色分工不能片面性地解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处理好学生多样化与个性化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指导与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针对性、注意学生个性化成长要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主体参与体验

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满足学生主体多元需求、丰富学生主体参与体验的基础。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内容偏重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的情况,从主体需求角度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追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优化教学内容,丰富主体参与体验:一是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体现时代性。当今社会形势变化很快,学生接触最新信息的速度也很快,只有选取最新的教学案例才能激发学生主体的兴趣,引发学生主体的共鸣。二是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符合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要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型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要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三是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注重生活化。可以选择具有省情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内容,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贴近自身生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改善教学方式,拓宽主体参与渠道

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总称,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主体的参与兴趣与程度。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注重把握三点:一是关注学生喜好需求。笔者在调研中曾对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调研,依次排序为:视频音频、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理论解读、参观考察、专题讲座。因此,教师要在现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生喜好,综合运用视频、音频等资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借用网络新媒体力量。特别是近年来,借助于新媒体技术的普及,“翻转课堂”成为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话题,很多高校开始了高校思政类MOOCs课程的尝试,开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5],实现了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注重创设并发挥情境作用。情境是主体体验的重要载体,是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共鸣、视频再现、图片欣赏、表演感悟、阅读讨论、思考辩论等方式创设各类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体悟哲理[6]。

(四)强化实践教学,引导主体认知反思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体体验式教学策略设计的主要环节。201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这更加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特色要求。学生主体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对课程功能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反思,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实践教学设计上,应注意两方面的区分:一是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区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关注的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学生接触的主要是理论化、系统性、规律性的知识,但实践教学往往以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为主,强调学生主体在实践中的切身感受。二是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区分。实践教学其本质溯源仍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向实践活动的一种延伸,但课外活动则是教学计划以外的各类安排,其本质不属于教学活动。此外,课外活动仅仅局限于课外,自发性和自由性特征明显,但实践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外,也可以在课内,同时也具有组织性、纪律性的特征[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要有别于其他的课程,一方面基于其国家课程的属性,另一方面基于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将主体体验式教学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设计、实践教学开展等方面深化主体课程认识,激发学生主体兴趣,丰富主体参与体验,引导主体认知反思,才能真正的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1]David Kolb.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84:41,27,23,24,42.

[2]宋文慧,张晓东.主体性的实践与实践着的主体性的统一——论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3(3):17-21.

[3]吴红耘等.修订的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兼论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说[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2-96.

[4]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7-208.

[5]王福和等.高校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机制探究——以MOOCs课程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39-442.

[6]阮晓莺.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探究与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70-74.

[7]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4):54-58.

猜你喜欢
体验式理论课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