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丝路扬帆”特色课程的学校评价创新模式

2018-03-31 09:29曾庆华
师道·教研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分课程体系特色

曾庆华

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是一所拥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全日制公办完全中学。学校在历史风雨的洗礼中探索前行,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传承创新,积淀了丰厚的学校历史文化底蕴。学校秉承“负责任的教育培育负责任的人”的办学理念和“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坚持“发扬传统,提升校风,立足质量,彰显特色,以常规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目标,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陶冶学生,内涵求品位,育人求发展”的工作思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特色课程是创新模式研究的重要基点

1. 特色课程助力学校个性发展。学校特色教育依托于特色课程的设置。学校汲取黄埔千年海上丝路文化之底蕴,并以此构筑成以“礼”“乐”“和”三个基本要素的学校特色教育,打造“明礼”“雅乐”“尚和”三个系列的“丝路扬帆”义务教育特色课程,旨在发挥黄埔文化的独特优势,服务于学校核心理念,以“负责任的教育培育负责任的人”,引领学生以“礼”正身、以“乐”雅趣、以“和”修心,激励学生做一个仁和雅正的人。

2. 小班教育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作为黄埔区小班教学试点学校,学校开始先后开展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通过开展高效课堂研讨课、示范课展示活动,创设高效、和谐、生动、愉快的“小班化教育”环境,尊重教师、学生的个性发挥,崇尚人文关怀,让小班成为培养师生自信和终身发展的摇篮,最终实现培养负责任人的育人目标。

3. 教育科研蔚然成风。学校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特别关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多位教师参与了省、市、区各级各类立项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成果。

本研究将与此相结合,并结合我校的生源和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改革和完善学校现有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开展体现学生多元、全面、发展特点的“阳光教育评价模式”研究,构建适合我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加以推广实施。

二、师生共同发展需要创新评价模式

1.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现行的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教育改革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改革现行的中学生评价制度,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深化素质教育和推行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题。

3. 课程改革深化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其目标设计、课程规划、方式方法上体现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追求。这需要探索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理想與教育现实需要实现有机结合,使这一关系民族复兴和学生未来的课程改革,健康而有序推进。

4. 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2011年5月本校以优秀等级顺利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2012年4月学校高分好评通过广州市市一级学校督导评估。2014年3月,学校特色课程“丝路扬帆”被评为广州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次重点立项;2014年11月学校被评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2014年,学校开展了高中小班化教育教学高效课堂建设课改实验。学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与超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分析传统教育利弊,以吸取传统教育精华,探讨现代教育特点,借鉴国内外教育思想中符合学校发展的精髓,并付诸实践,才能改造教师、改造课程、改造文化、改造学生,最终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

三、创新模式研究的途径、方法

(一)改造学校的行动路径

1. 关注一个中心——学校文化建设。

2. 围绕一个核心——学校课程建设。

3. 立足两个基本点——关注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

4. 确立两个发展目标:办学目标:深化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凸显办学特色,创建黄埔区优质初中、特色高中。育人目标:以做人教育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培育知行合一,身心和谐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5. 构建四种发展模式:创新教育模式、优师优培模式、学生自主发展模式、开放管理模式。

6. 整合三种保障力量:管理的凝聚力、改革的推动力、科研的支撑力。

(二)研究内容

第一、确定发展目标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做人教育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培育知行合一,身心和谐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学生素质发展目标:在“负责任的教育培育负责任的人”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学生发展为本,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逐步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和阳光评价体系,拓展育人空间,引导自主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包括人文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知和生存能力等。

学校在学生、家长、教师及专家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学生素质发展方案》提出了学生素质发展目标:

第二、创新课程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素质发展目标,学校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与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第三、创新评价体系

(1)制定《学分管理与认定办法》。学科类课程的学分由“学科修习的学时数”“平日成绩”“模块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综合社会实践及活动类课程的学分,由学生活动的次数,参与活动的态度以及担任的角色等组成。相关部门(学生会、团委)确认等级,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分,每学年认定一次。

(2)建立网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阳光教育评价档案》。评价体现综合评价,重过程、重发展,并进行各有侧重的“三评”,即重在表彰学业拔尖的“学业优秀奖”的评选,重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阳光学子”的评选,重在鼓励特长发展的“希望之星”的评选。

(3)拓展教育教学空间。 “学生干部经历”作为校本核心课程,最高设5学分(任期一年)。学生参加学生会、班委、团支部,且工作卓有成就的,可分级别认定学分,该项课程由学生处、团委负责。

(4)学生社团课程。学生高中三年至少参与一个社团活动并记入相应的学分。

(5)参加各种文艺、体育、讲座等活动。学生参加“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主题节会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文艺、体育、讲座等活动,参加活动次数及学分定期记录学生“阳光教育评价档案”。

(6)通过学分奖励机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培养和造就具有终身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发展方向和升学的要求选修若干模块继续学习。

第四、创新课程体系

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实施“改变课堂教学行为计划”,设计研究课堂、聚集课堂、精彩课堂、达标课堂和特色课堂,借此来推动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化。学校聘请校外专家组织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特色课堂”评估研讨活动,旨在发现课堂教学中符合教学理念的闪光点,挖掘课堂教学的特色,促进个性化课堂教学的形成。

第五、有效整合资源

(1)教師资源的整合。教师作为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实施者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资源。教师根据学科组制定的校本课程建设三年规划,向科研处提交个人校本教研计划。

(2)学生资源的整合。在学生自主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将“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主题节会以及“学生论坛”“学生干部经历”“学生获得的荣誉”等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作为学生参与性、公益性课程。

(3)学校资源的整合。开展高效课堂的评价研究。考察和评定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考察和认定学生三维目标达成的情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评价等。开展“丝路扬帆”特色课程建设对学生发展的评价研究,推动学生特长培养。积极开设各学科延伸拓展课程、兴趣活动类课程。推动多元化、全面和发展性评价的研究。课题组将积极探索纸质考试之外的其他开放式评价的方式,探索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的方式、途径等。

(4)社会资源的整合。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共建单位等多种渠道,不断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的新路子。深入广泛地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效果,及时听取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构建良性、畅通的德育工作网络。聘请社会知名人士作报告,让学生走近名人,以名人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教育学生。

责任编辑 徐国坚

猜你喜欢
学分课程体系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学分美食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