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运行中的问题与挑战

2018-03-31 07:32李晓迟
西部金融 2017年10期
关键词:资产负债内部管理盈利能力

李晓迟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与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经营管理压力不断加大。从总体情况看,风险水平尚处于可控范围,但在資产负债、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内部管理方面逐渐暴露出的一些趋势性问题,仍需引起广泛关注。在当前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经济企稳尚待观察的情况下,本文提出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研判和预警,重点做好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信贷风险把控、流动性风险防范、内部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的工作,以谋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产负债;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内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0)-0092-03

一、资产负债方面

(一)资产增速持续下降,对现行发展方式形成考验。自2014年以来,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出现了震荡下降。截至2017年上半年末,资产增速仅为12.14%,同比下降了1.72个百分点,较2014年同期下降了3.64个百分点。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主要依靠规模扩张驱动,在资产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如何加快业务创新、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盈利水平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变,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商业银行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同业负债占比过高,加大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已逐渐脱离了短期资金融通的设计初衷,成为商业银行规避监管要求、拉动利润增长的有效途径。据了解,部分机构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已超过20%,个别长期受存款来源不足困扰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同比负债占比甚至达到了30%。与此同时,部分机构存在利用短期同业负债筹集资金支持中长期投资业务的现象,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较为严重。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去杠杆仍将是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同业负债持续增长及占比过高现象具有不可持续性,需关注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变化情况。

二、资产质量方面

(一)账面资产质量劣变速度有所放缓。自2012年下半年起,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开始出现“双升”,资产质量防控压力不断增大。需要关注的是,在实际运行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借新还旧、展期、重组等若干种方式延缓不良贷款的暴露,还可以通过虚假资产转让、以类信贷资产承接等方式将不良资产出表,在这种情况下,账面不良贷款率下降已不能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趋势是否发生了根本性扭转尚需时间观察。

(二)大型企业集团风险持续暴露,易引发区域性信贷风险。本轮信贷风险暴露呈现出由点向面扩散,由民营经济向国有经济扩散,由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扩散的特点。这样的风险暴露层次,既与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有关,更与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有关。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比重较高,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据重要位置,由此造成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长期侧重于大中型企业集团。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以钢铁、煤炭、原油制品、水泥等经营主体的大型企业集团风险持续暴露。这类大型企业集团关联企业多、对外担保多、融资渠道复杂,而且大多是地方龙头企业。在出现风险后,商业银行难以独立采取行动,资产保全难度较大,易引发特定区域内的金融风险。

(三)担保方式有效性较低,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难度加大。在资产质量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力度。但从实际操作效果看,未能取得预期成效。据了解,贷款第二还款来源担保方式有效性较低是造成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担保方式设置的弊端造成执行和落实难度较大。如,抵押权实现的复杂程序造成房产、机械设备等不动产处置困难、担保圈方式易引发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集团内担保在实质上等同于信用贷款造成担保方式流于形式等。另一方面,借贷双方执行态度不积极导致担保作用无法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出于客户维系等方面的考虑,缺乏较强的追索意愿,而借款人故意对抵押物设置障碍,造成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

三、盈利能力方面

(一)盈利能力下降幅度较大,抗风险能力不足。2013年上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持续增长,净利润由7531亿元增加至9703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6.54%。但与此相反的是,盈利能力出现显著下滑,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分别下降了6.71个和0.34个百分点。从盈利结构角度分析,盈利能力的下降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净息差的收窄。受市场环境低迷、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共同影响,过去四年中,商业银行净息差由2.59%下降至2.05%,降幅达0.54个百分点。二是中间业务收入减少。在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周期,部分机构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水平未能有效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特点,导致潜在客户流失、业务量下降,进而形成中间业务收入下滑。三是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资产质量持续下降导致商业银行必须计提大量资产减值损失以满足监管要求,剔除核销等耗费因素,过去四年中,仅资产减值损失余额就增加了超过1万亿元,形成了风险管理压力向盈利能力下降的传递。

(二)机构间经营效率差距加大,外资银行情况尤为堪忧。从统计数据来看,2013年上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间,各类型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均呈下降趋势,且机构间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分类型看,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过去四年中,资产利润率分别下降了0.30个和0.29个百分点,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平均降幅,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受品牌效应、议价能力、服务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限制,资产利润率分别下降了0.36个、0.46个和0.58个百分点,特别是外资银行2017年上半年资产利润率仅为0.49%,低于平均水平0.55个百分点,需要引起重点关注。

四、内部管理方面

(一)利率定价能力相对薄弱,应对市场化改革能力不足。从资产端看,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曾上线贷款利率定價系统,试图通过定量手段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但由于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缺少个性化特征、同质化程度高,导致利率定价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负债端看,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的存款定价方式仍比较宽泛,多数定价水平仅与期限结构直接关联,不能充分结合自身的流动性水平、客户结构、存款金额和产品类别等因素进行综合定价,无法实现通过差别化存款定价来主动调整负债结构的目标。

(二)风险管理模式较为陈旧,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近年来,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形势日益严峻,由此造成资产质量下降压力大、流动性管理复杂度提升、操作风险案件频发,但部分机构的风险管理仍沿用陈旧模式,导致风险快速累积,影响机构稳健型运行。如,在授信管理方面,部分机构仍以单一企业集团作为管理目标,缺乏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集中度风险的把控。又如,流动性管理以日间流动性监测为主、忽视对中长期形势变化的判断,在现金流测算时仅能对表内部分科目进行期限分析、无法准确预测表外科目的潜在流动性需求等。

(三)经营理念出现变化,内控约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商业银行制定的考核机制上看,部分机构存在重经营而轻管理的现象。具体而言,在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基本原则面前,部分机构将盈利性放在首位,考核时对规模指标和利润指标从不同层次多维度评价,而忽视内部管理,仅考核不良贷款及个别流动性指标,其他风险管理和合规性指标在考核机制中均显少涉及。在这样的经营理念和考核机制指导下,一些银行出现了内控制度修订不及时、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如,在监管规则已经调整的情况下,仍长时间沿用之前的操作规程,造成内控制度无法有效指导业务操作的合规性。又如,授信管理规定中对审批条件有明确要求,而个别行在明知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超过80%的情况下,仍继续向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

五、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金融创新纳入核心竞争力的考察范围。在顶层设计上,应健全金融创新的组织架构及制度体系,完善对金融创新的考核激励机制,优化金融创新的工作流程,保障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创新机遇,顺应客户的需求转变,深入挖掘金融工具的创新空间,从个性化和多样性上提高产品的客户吸引力,形成一个可以覆盖资产与负债、表内与表外以及不同类型客户的产品体系,提高自身的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

(二)要坚持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效机制相结合,缓释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应认真梳理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当前突出的、潜在的风险问题,从源头上查找原因,及时制定有关制度、弥补漏洞。继续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重点加强对融资平台、房地产、集团客户、类信贷业务等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业务的风险管理。加快信贷资产的有效流转,积极盘活信贷存量,优化增量投向,逐步增加有效资产抵押贷款的占比。对已发生风险的不良贷款,视情况加大贷款清收力度;对存在潜在风险的贷款,根据贷款投向的行业特点、客户特点逐步建立风险预警体系,科学设定风险“警戒线”,早期介入,争取主动权。

(三)要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守住风险底线。商业银行应建立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加大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力度,进而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应保持一定的市场活跃度,不断拓展新的融资渠道,逐步摆脱对同业负债的高度依赖型,改善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形成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存贷款业务、同业业务、理财业务和投资业务的良性互动。应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模块的建设,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扩大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和评估范围,做好特殊情景下的风险预警,提高风险应对的主动性和时效性。

(四)要提升内部精细化管理水平,保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重新审视机构经营理念,明确安全性的核心地位,将内控制度建设放在机构发展的突出位置,建立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全覆盖、系统化的内控制度体系。应结合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的变化,建立常态化的内控制度调整与优化机制,完善内控制度落实措施,充分发挥内控制度对机构整体发展的指导作用,实现内控合规点面结合、精准到位。应健全内控文化建设,强化高层管理层及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提高内控执行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确保内控制度执行到位。

参考文献

[1]陈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效率[J].中国金融,2015(12).:54-55。

[2]韩庆凯.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体系建设.经济研究导刊[J],2014,(32):181-183。

[3]何崇阳.顺应发展时势,加快商业银行创新变革[J].银行家,2014,(12):26-29。

[4]庞婷婷,史家亮.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5,(4):69-71。

[5]宗良,闫潇然.理性看待银行资产质量[J].中国金融,2016,(15):34-35。

猜你喜欢
资产负债内部管理盈利能力
银保监会加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浅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探究
外部治理环境、公司特征与财务信息质量的实证分析
浦发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资产负债表实务分析
事业单位如何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从村镇银行资产负债情况看我国小微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