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

2018-04-01 03:59许兰菊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许兰菊

(德州市行政学院,山东 德州 253073)

目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呈方兴未艾之势,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研究多以这一思想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与重大意义为主,如辛向阳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与鲜明特征》。[1]关注这一思想的内在逻辑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加飞的《党的十九大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分析与阐释。[2]史成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精神及其来源》,从理论与实践源泉及内在动力等方面对这一思想的创新来源进行了研究。[3]黄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基点与实践基础》从逻辑起点、理论支撑、实践取向等八个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分析等等。[4]因此,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既具有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他理论成果一脉相承的理论品格,也具有这一理论所产生的新时代所赋予的、体现其主要创立者习近平同志个人风格的鲜明特点,其表现在理论创立的全过程,体现在理论成果的各方面,形成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其自成立之日起,始终以谋求人类的进步与解放、谋求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述为不同的时代口号,体现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中。毛泽东思想中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理论中强调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近40年的发展,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新形势,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之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与最高的工作准则。

始终将人民作为我们谋划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领导集体之后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即郑重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开篇再次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6]“人民”二字是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高频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7]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推进的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无一不是从人民立场出发,以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获得感、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作为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8]正因如此,我们党一直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谋篇布局,使“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成为心中所念,也通过具体的工作部署转化为眼中所见、触手可及的实实在在的工作。

时刻牢记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一路筚路蓝缕,从一个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不被任何人看好的政治组织,发展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政党,长期执政而仍在执政的时间最长的执政党之一,历经近百年而风华正茂,就是因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始终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清楚自己的根基所在与力量来源,始终注重维护与加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为党的生命找到了源头活水与不竭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5周年讲话中曾指出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这既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之后不断前行中保持不迷失方向、不失去动力的圭臬。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包涵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于世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总结,也是认识一切事物、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9月29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9]65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60多年、改革开放40年来,有些人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想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9]6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打开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找到了百战百胜、百病百医的法宝。

始终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原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生产力与经济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既受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也反作用于生产力与经济基础。正是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注重经济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1987年党的十三大,我们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10]377之后我们党又从作为执政党的角色定位出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充分体现了这些思想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总结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三基本”,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6]表明我们党在这些基本关系原理方面的清醒认知与笃定遵循。

始终遵循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矛盾是客观存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一伟大斗争并不是狭义上的人与其相对物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有些人想当然地见词生义联想到的阶级斗争,而是广义的、从社会矛盾运动发展角度定义的斗争,它包括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应对的重大挑战、抵御的重大风险、克服的重大阻力、解决的重大矛盾,挑战、风险、阻力归根结底也都是矛盾,应对、抵御、克服的过程就是认识矛盾、分析矛盾、化解矛盾进而推动问题解决、事物发展、社会前进的进程,从根本上而言都是对社会矛盾运动基本原理的遵循。

三、注重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

社会生产力是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这种能力之一的自然科学,其天然属于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根据对时代发展变化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贡献的观察,于1988年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0]274突出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首要作用,提升了人们对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视程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时代,基于科学技术又不囿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引领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党的十九大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大判断写入了党的报告和党章修正案,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创新对推动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他说:“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1]并且郑重宣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1]

十分注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强调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12]7清醒认识到创新能力不够强是我们面对的不足与挑战,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将把发展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12]19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的培育,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经济的第一引擎。

十分注重理论及其他领域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注重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注重理论、实践、制度、文化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6]在理论创新方面,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础上,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对这一思想从理论分析与实践运作方面进行了阐释,使之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大成果与十九大的最大亮点。在实践与制度创新方面,五年来我们推出了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都是在原来运行实践基础上通过自我总结与检视所进行的实践与制度的创新。在文化创新方面,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创新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多措并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四、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脉理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3]289问题导向就是从问题出发,循着问题的产生路径寻找根源,找出解决的途径与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产生本身就是对当时时代所提出的时代问题的回答。问题导向也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理论原则的实践路径,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是历来重视问题导向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中国农村和农民是中国国土和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一实际出发,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要走一条不同于苏俄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发展道路,切中中国的问题要害,为中国革命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从农村“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现实弊病出发,将安徽地方实践中的“包产到户”政策推向全国,打开了制约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症结,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改变。由此可见,问题导向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凝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将问题导向将这一逻辑脉理更突出地强调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5]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都始终以发现问题开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

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推进的主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到十八届六中全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出台,改革的推进始终围绕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以制度的发展、体制的完善、机制的调整应对发展的挑战、克服发展的难题、跨越发展的障碍,如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理念,提出“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6]这些改革举措的提出都是针对我国当前供给与需求的不对接、过剩与不足并存的现状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在现实运作中也发挥了切切实实的效用。

问题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3]290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前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蕴涵的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体现在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中,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9]34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与发展,就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之问的回答开始的,是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这一逻辑脉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结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硕果。可以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的方方面面,问题意识的表现不一,但问题导向的思考路径始终如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产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其也必将伴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完善与发展,蕴涵于其中的价值追求、基本遵循、鲜明品格与逻辑脉理也必将得到越来越清晰的呈现。认真总结与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学深悟透这一理论中折射出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治国思想,从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