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018-04-01 18:32高鹏越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丝路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观物王国维二者

高鹏越(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一直是近年来学界备受争议的学术话题之一,前人学者有的通过分析王国维所受思想影响的来源,从叔本华来着手研究;也有些学者将中国古代传统文论的思想对其理念进行新解,但至今都未曾有一个大家能普遍接受的答案。在此研究过程中,认为“无我之境”略高于“有我之境”的学者不在少数,本文就此观点提出批评,并通过对二者的分析,力求将“有我之境”的魅力展示出来,希冀“有我之境”能受到更多的重视。

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提出了艺术境界有两种范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进行了举例阐释: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通过物我关系,将二者进行了区分,认为“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将自身的情感表现在景物当中,使人读之便倍感作者当时的心情,有身临其境之感。“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通过一种客观的眼光去观察万物,让人不知到底哪一个是“我”,哪一个是物。朱光潜曾在他的作品中认为二者其实是“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的关系,并认为:“‘超物之境’所以高于‘同物之境’者就由于‘超物之境’ 隐而深,‘同物之境’显而浅。”朱光潜在这里运用了德国立普斯的“移情说”,“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朱光潜将这种移情作用视为“死物的生命化”或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但他又不仅仅是全盘接受,在他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时,认为是诗人在这种悠然自得的环境中,感受到某种情感后,根据身边的景物,创造出佳句来,而不是简单的先与景物产生共鸣后抒发情感的过程。

虽然朱光潜运用这种移情作用来解释王国维的两种境界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他对于二者的高低优劣问题的理解却有失偏颇。然而,认为“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的学者不在少数,有学者认为“有我之境”是超越“小我”的儒家境界,“以我观物”以自己的情感去观察事物,没有达到忘我;而“无我之境”是超越“大我”的道家境界,“以物观物”实际上是道心的体现,是一种超然忘我的高度,后者远远高于前者。此种说法也不可全然信之,在本文看来,虽然“有我之境”是超越“小我”的儒家境界,但二者地位是相等的,并无高下之分,断然不可因为其是表达一种未忘我的境界而降低它所要表达的具体内涵。早前,叶嘉莹曾在她的著作中曾对此种观点进行批判,她认为王国维提出的两种境界是受康德和叔本华的美学影响,在美的感觉的辨别上认识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则中写道: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叶嘉莹认为,王国维书中的两种境界并无高低之分,二者是和“优美”与“宏壮”关系一样的平等地位。后来的罗刚在他的著作中对叶嘉莹的看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论是在叔本华所说的抒情状态的意义上,还是浪漫主义自我表现上都不能产生崇高(宏壮)的效果”。对于罗刚的此种说法,学界也是褒贬不一。正是因为对二者争论不断,众说纷纭,其两种境界的地位也是一直并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位。人们对“有我之境”的评价差异如此之大,为“有我之境”地位的正名也就十分重要。

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情感投入之同

前文提到过,“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这两种观物的模式不禁会令人想起历史上的两种处世之道,超然世外和关心世事,但其二者都是将自我的情感注入了作品当中。

(一)老庄式的“无我之境”

超然世外的典型代表便是老庄。庄子的精神虽然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精神的,但他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其代表作《齐物论》、《逍遥游》的中心思想便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的“物我同一”思想即主体与客体之间必须互相融合,达到合一的境地,这与后来文论家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神与物游”不谋而合。梁一群在他的文章中表示《齐物论》中“物化”是探究形态的转化,是超于“形”而归类于“物”的存在,是一种根本性的自我超越,最后达到“真”的过程,这也就是王国维提到的“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同样,运用庄子的这种思想赋予王国维“无我之境”的“以物观物”思想以新解,可以更好的理解王国维的两种境界说。

据上述看来,“物化”与“以物观物”不无联系。然而,如果单纯的运用“有我”、“无我”来判断两种境界,怕是区分的不如人意。王国维“无我之境”的“以物观物”的途径,不可片面的被认为是不需要投入感情的,是“无我”的。相反,这种途径恰恰是将自身的感情运用一种客观化的处理方式,使读者在文学创作作品中看不出作者的存在,却又时时刻刻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基调及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王国维在叙述两种境界的不同时,提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作者是说在东篱下采菊的过程中,悠然间看见了南山,我们单纯从“有我”、“无我”角度来看,那么,问题就来了,“采菊”、“见南山”的主人公是谁呢?既然有主人公的存在,又怎么可能说是“无我之境”呢?所以,只是从单一片面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是有失说服力的。

(二)杜甫式的“有我之境”

关心世事的代表,不得不说的大家便是杜甫。杜甫的诗被认为是“诗史”,他将历史事实与自己的个人情感入诗,感情倾向较为鲜明,是典型的“有我之境”。他的《春望》作于目睹了安史之乱后的惨败萧条景象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草树木本不会因感动而落泪,鸟儿也并不会因别离而惊心。可是,在这样一种国破家亡的氛围中,由人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将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情体现在客观事物上,使一切都渲染上了人的感情,所以本无感情的万物也就会感受到痛苦悲伤,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体现。

其实,早在杜甫之前,便有人将这种“以我观物”的写作视角运用到了极致,那就是屈原。屈原生平坎坷,他生前的所有矛盾心理都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如《离骚》中:“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以我观物”,其作品展现出来的境界是典型的“有我之境”。这种“有我”的写作方式有目的地抒发了个人情感,从而使读者很容易领略到作者的主观意愿,并使作品达到“有我之境”。

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地位之平等

(一)创作作品的意趣

文学作品经由作家的构思、创作,最后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能产生独特的意趣,给读者以心灵的颤动。

上述所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便是能在意境上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的途径之一。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用词风格,会给作品蒙上一层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并不是说“以物观物”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一定会比“以我观物”的作品好。同理,后者也不一定会差于前者。典型的代表屈原、杜甫,能说他们的作品不如庄子、陶渊明的作品吗?只能说是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对自我形象、自我感情的描绘的隐显程度不同罢了。并且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明确的感受到特别的意趣风味,屈原的天马行空、庄子的逍遥自在、陶渊明的悠然自得、杜甫的深沉老练,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情感表达方式。千百年来,他们的作品一直为人所称道,而孰又能论出个高低优劣之分?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六则,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在此则中,王国维指出,境界并非是单独写景物而产生的,人的喜怒哀乐亦是一大境界,所以,只要能在作品中写出真情实感,就可以说是有境界。所以“无我之境”同样也是抒发个人情感而产生的,境界并无好坏之分。

(二)内容的表达

文学作品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寄托载体,从文学作品中便可看出作者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什么,观其内容便是了解作者的最佳途径。

《论语·阳货》篇记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指出诗可以兴观群怨,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功能。诗作为文学作品的形式之一,其内容便包含着个人和国家等多种方面,此后的文学一直延续着此种主题。像之前提到的庄子与屈子,陶渊明与杜甫,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之分,但他们的作品展现出来的内容都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国家的感慨。拿庄子与屈子来进行分析,庄子崇尚自由逍遥,但不能说庄子内心并无天下,他只是不以自己的情感来评判这个社会,而是将物我合一,投身于世界之中。屈原的作品是很明显的“有我之境”,是以个人的情感去观照社会,是“以我观物”的真实写照。

庄子与屈原在作品中,同样是反映自身之外的世界,同样是抒发特有的感情,却因为处理方式不同,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现的这两种境界都是非常人所能达到的,并无高低之分。

综上所述,“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不管是“以我观物”,还是“以我观物”,都不能作为评判这两种境界地位的标准,这两种境界难分上下,并不是只有能创作出“无我之境”的作者是令人敬佩的,“有我之境”的创作同样需要高超的技巧,同样值得令人赞叹。

猜你喜欢
观物王国维二者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观物取意2018“正艺术”油画作品展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论邵雍思想之结构、来历与其数理论、观物说对于理学之影响(三之一)
《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辑注商榷
邵雍先天之学对时代的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