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制沉浮的历史必然性分析

2018-04-02 10:01陈明昆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徒职业学校

李 蒙 陈明昆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321004)

学徒制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在正规职业学校产生前的漫长岁月里,学徒制起着传授知识与传承技艺的重要职能,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学徒制历经沉浮。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学徒制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亦有了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那么,学徒制的衰落与兴起有着怎样的历史必然性,本文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对学徒制的衰落与兴起进行深入探究,诠释学徒制存在的现代价值。

一、传统学徒制的初兴与繁荣

(一)学徒制初兴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自从人类进入有意识的学习阶段以来,这种在生产劳动中,年长者向年轻一代传授生活经验与生产技能的朴素简单的教育形式,便成为职业教育的原始教育形式。

学徒制的初始形式是简单直线式的子承父业形式,一般只在家庭内部传承,且传男不传女,具有明显的世袭性。[1]随着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父子相传的单线式教育形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技艺传承开始延伸到家庭以外的成员,并进一步演变为一般的师徒关系。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就记载了工匠师傅收养艺徒的规定:“为使工匠得到发展,任何人都不得反对招收养子,如养父不想向徒弟传授技艺,养父必须把孩子归还给亲生父母”。[2]除了古巴比伦以外,这种师徒相传的艺徒制职业教育形式也同样存在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各类手工业中。并且出现了学徒契约来进一步规定师傅作为教师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也涉及了师徒关系、学徒年限、学徒待遇等基本问题,为以后进一步扩大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行会学徒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学徒制繁荣

公元前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古希腊、古罗马城市文化覆灭,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又开始重新占据主导地位,欧洲开始进入黑暗的中世纪时代。经过黑暗时代的持续混乱与农业衰退,公元9世纪以后,农耕经济向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手工业技术分化加剧,统治阶级生活日益腐朽,对奢侈品需求与日俱增,间接促进了欧洲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尤其是11世纪以后,十字军东征与海外冒险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维护早期商业秩序,保护本行业商人的利益,各手工业阶层内部开始出现行会组织,以期对手工业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

而学徒制则属于行会管理的范畴,在行会快速发展的14-15世纪,随着其影响力与公信力的提升,其所管理的学徒制也开始达到鼎盛时期,并逐渐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学徒制对师傅的资格进行严格的限制,并且师徒之间要签订严格的契约合同,规定师徒之间应该履行的义务,以及学徒期限、费用等等,还涉及家人、朋友、亲戚等第三方担保人,契约合同越来越细化。契约合同签订后,交行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登记备案,行会对学徒制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违约责任的裁定与处理方案。学徒内部晋升机制严格,从徒弟到工匠再到师傅要经过漫长的学徒训练期。正是由于行会对学徒制规范化与制度化的管理与监督,使学徒制完成了由私人化的民间习惯到行会管理下具有公共性质的制度化人才培养活动过渡,成为中世纪各行业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

二、传统学徒制走向衰落的历史必然性

(一)阻碍生产力发展

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经济中,学徒制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技术传承的主要载体,能够满足当时封建社会发展的需求。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学徒制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学徒制的衰落与中世纪行会的衰落是相一致的,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行会在无限扩大化的贸易管理上显得捉襟见肘。行会权威与社会影响力逐渐削弱,行会间的利益竞争也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最终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对象,被社会淘汰。其管理下的学徒制也因自身的封闭性与狭隘性,造成人才培养效率低下,知识的更新速度缓慢,人才结构单一等问题,以至于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逐渐衰落。

(二)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展,地中海沿岸率先出现了大批的城镇,这些城镇工商业发达,拥有巨额财富的新兴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为了维护资产阶层利益,获取自身所需要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市场、厂房、生产资料等,与腐朽僵化的封建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爆发,世俗皇权逐步取代教会神权,世俗教育权也逐步移交到国家手中,国家开始以立法的形式干预学徒制,如英国相继颁布《工匠学徒法》《济贫法》等加强国家对学徒制的干预,学徒制开始走向与城市学校相结合的道路,与其共同培养技术人才,至此,学徒制进入国家干预阶段。但国家权利介入,仍然无法阻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浪潮,新兴资产阶级大力呼吁发展现代学校教育,植根于封建社会的学徒制也必然走向没落。

(三)工业革命的爆发

18、19世纪爆发的两次工业革命对学徒制的打击是致命的,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革对学徒制的影响是巨大的。机器取代人力,使得手工劳动者双手被解放出来,人们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生产技术,经过简单的职前培训就能上岗进行流水线式的工作。要求严苛的学徒制被人们所诟病,吸引力迅速下降。儿童、青年、妇女们都选择在大型工厂中上班以维持生计,学徒制没落。

三、学徒制在现代化工业条件下新起的历史必然性

20世纪下半叶,各国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学徒制,学徒制开始在一些国家复兴,我们称之为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现代”一词,并不单指时间概念上的[3]。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在“现代”这一时间概念上存在的学徒制,都是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与“传统学徒制”相对应的,并与传统学徒制有着本质区别,是建立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将生产车间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融合的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天的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士、丹麦、爱尔兰等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又悄然兴盛起来。学徒制匪夷所思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它合理的内核符合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学徒制的涅槃重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生产力发展与技术进步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工业自动化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冲击了国民经济的结构,加速了国民经济的转型与升级,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职业种类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细化,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职业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决定了职业学校无法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活有效的反应,其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或滞后,并且单靠职业院校理论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差,社会认可度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

(二)满足受教育者自身诉求与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科技的繁荣与发展加速了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各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逐步超越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具有创新意识、能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能力的人成为企业追捧的对象。受教育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仅注重商品的性能和质量,更注重商品的个性化和特色化。[4]然而职业学校单一的理论教学、统一的课程内容等都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代学徒制的出现弥补了学校职业教育的不足,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的升级与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三)应对国内就业压力与国外经济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问题。2008-2009年全球青年失业问题空前加剧,虽然2009-2011年全球青年失业率有所下降,但在2012年和2013年,全球青年失业率再次上升,达到12.4%和12.6%,国际劳工组织预测,2014年全球青年失业率将继续增长至12.7%,未来几年内,尽管各个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增长,失业率会有所缓解,但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其他地区失业率持续走高的这一现实,将导致全球青年的失业率问题不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降低,2018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仍将缓慢增长至12.8%[5]。为了缓解国内失业问题,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探索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模式,以期缓解国内青年失业问题,真正发挥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职能,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瑞士的三元制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等都体现了学徒制在现代的复兴。

(四)人本主义教育价值真谛的回归

职业教育兼具教育性与功利性的双重职能,任何一种教育都肩负着育人的功能,职业教育除了教育性的功能外,其本身潜藏着巨大的功利性,这是职业教育本质决定的[6]。从国家层面讲,国家大力兴办职业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从个体层面讲,是为就业做准备,为个体谋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但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人们往往弱化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功能。而传统学徒制中以尊亲、慈爱、感恩等为主线的家族内部技艺的代继相传,或是以“亲如父子”的师徒间技艺的外部传承,都充满人文价值的元素,关注人们的情感诉求,充满着伦理的关怀,引起人们对当今职业教育的新审视。[7]另一方面,传统学徒制更注重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实施“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教学方式,强调“做人做事相统一”“先做人,后做事”的职业态度等,对于今天日渐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而言是弥足珍贵的。为了追寻教育的本真性,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教育和人的价值,消解功利主义对职业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人们希望通过现代学徒制来追寻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端正青年学习知识的态度以及对职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来实现人本主义教育价值真谛的回归。

(五)技术教育认知发展规律的应然要求

职业教育承担着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能,职业教育如何能更好的实现“STW”——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使学校教育理论与工作领域实践技能的无缝对接。目前,有关现代学徒制最深入的研究成果莫过于以莱夫等为代表提出的情景主义学习理论,并与1991年发表在其著作《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莱夫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个新的范式,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是学习的基本形式,而参与社会实践的场所就是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社会实践观念的关联要素,还包括人、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等实践关联要素,因此学徒置身于实践共同体学习不仅是一种获得知识与经验的片面学习,更是一种深刻的、饱满的、立体参与的社会化学习,这与单纯的学校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8]。情景学习理论弥补了职业学校教学的缺陷,在职业学校里,学生学习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在企业真实情境中,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不断地操练,逐渐内化职业学校中的理论型知识,掌握相应的程序性知识,习得相应的操作技能,并不断内化真实情景中的隐性知识,如企业内部文化等,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良好过渡,符合技术性教育认知发展规律。

四、现代学徒制在我国推行的价值与意义

我国实行试点学徒制以来,试点单位不断增加,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在现代生产条件下,技术更新周期缩短,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容易出现技术过时现象,导致人才培养有效性降低,人才培养质量下降。而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与学校双主体育人的职业教育模式,且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起核心作用,学生先是学徒,而后才是学生,企业参与职业学校课程开发和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是最新生产技术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又是学徒培训的主要场所。因此,现代学徒制的推行,能够促进产教融合,保证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另外,现代学徒制使学生在“学生”与“学徒”两种身份间自然转换,既习得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又习得企业文化,树立职业精神,从而更容易获得企业认同,增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代学徒制推动校企一体化育人,促进产教融合,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探索了顶岗实习的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实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以“做中学”为特点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校的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由职业学校教师负责,而在工作中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等则由企业师傅引领与熏陶,学校、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各司其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全面推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课程是职业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和中介,是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基本依据和保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9]现代学徒制的推行,推动了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打破了以“学科”为逻辑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倡导基于工作过程的、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式,突出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引领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与风貌、师傅职业精神等融入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完善职业学校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明昆.中外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贺国庆,朱文富.外国职业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7.

[3]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4]陈明昆,颜磊,刘亚西.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诠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6):48-52.

[5]陈俊兰.职业教育影响青年失业率的实证研究——基于20个国家的数据[J].职教论坛,2015(4):71-75.

[6]徐运国.试论职业教育的功利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9(8):15-16.

[7]宋晶.传统学徒制的伦理精神探寻[J].职教论坛,2013(28):48-51.

[8][美]莱夫,等.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王波.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课程建设:实践者的视角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58-61.

猜你喜欢
学徒职业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魔术师的学徒
职业写作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