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校园理念下的西南林业大学老校区绿地景观现状分析

2018-04-02 15:38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林业大学绿地雨水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一、现状概况

(一)大环境

在21世纪文化中,校园文化占据了中心位置。截至2014年,我国的高校数量已达到2542所(不含独立高校)。在校大学生已达到2468.1万人,研究生179.4万人,位居世界第一[1]。空前发展的高校教育事业促使我们大规模的进行新校区的规划与建设,然而,迫切的使用要求和惊人的建设速度,使我们不得不得去思考校园建设中的问题。

由于扩招政策的实施,要求我们首先快速建设好充足的校舍以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使用,导致无法同步建设校园景观,因此遗留了一系列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将原有地形加以平整,将有起伏的地形夷为平地,套用现有的高校规划模式,快速建设校园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导致原有地形破碎,完整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校园网管设计未将地形因素考虑进去而导致后期使用不够理想,维护成本增加。没有因地制宜的进行校园规划所遗留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校园地形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已成为高校景观规划发展中重要的一步了。

学校作为培育国家人才的摇篮,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实验基地,在学科发展上应处于尖端地位的同时,校园景观上也应该融入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创造更能体现校园文化风采的景观环境。

(二)小环境

云南省气候受大陆和海洋的影响,具有“四季无寒暑”“有雨便成冬”“降水充沛、干湿分明”的特点,年均温14.1℃,日照1971.2h,年降雨量866.7mm,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80~90%的雨量集中在每年5~10月的雨季,尤以6~8三个月的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2]。雨季常有低温现象和洪涝灾害,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人们的生活。隶属于云南的昆明同样具有以上的特点,近两年雨水更加充沛洪涝灾害严重。

西南林业大学坐落于春城——云南省会昆明市,学校起始于1939年云南大学森林系,历经昆明农林学院、云南林业学院、云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于1978年独立建校,原属林业部直属院校,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为原林业部直属的六所区域性林业高等院校之一;2000年调整为“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2010年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3]。据调查截止2017年9月,学校占地总计1800余亩,其中校园占地1204.1亩,教学实验林场693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3亿元;学校下设18个教学单位,本科专业及方向72个;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45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30人、外国留学生40余人。现有教职工117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数为379人。学校的建校已有近40年,即使规划建设时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材料,经过长时间使用也有很大的损耗;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环境与条件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排水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迁,易形成校园内涝;另外,由于重视度不足,往往校园排水系统维修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雨季发生内涝时不能及时处理,导致校园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校园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二、校区内涝原因

(一)土壤不渗水

西南林业大学的土壤多为红土,它是一种由碳酸盐类或含其他富铁铝氧化物的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形成,具有高含水率、低密度而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特性的土壤。因此校区内的土地渗水性差,从而导致了景观地的积水,对部分植物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校区的景观效果。

(二)校园道路与树池

现存的大部分道路绿化方式还保持原始的建设方式,无论是城市主干道还是校园中的人行道、园路都对雨水处理的能力较小。城市主干道的绿化带较宽,由于传统的水泥不透水路牙石的作用,导致道路雨水无法流入绿化带中,即使绿化带中植被丰富也无法收到雨水的作用。地表雨水通过城市网管排走,而由于暴雨天气多,网管的雨水口设置不足或网管本身较细,使地表径流无法及时排走,路面积水严重。而在小型街道、人行道大多数是以硬质铺装为主,简单的行道树作为道路绿化,行道树树池约1.2—1.5m宽,树池内植被稀疏,也有的直接裸露土壤或加上树池盖板,这样使落入行道树树池的雨水无法下渗,导致行道树对雨水的调蓄能力较弱。

(三)排水设施落后

西南林业大学老校区修建于1983年规划与建设是根据当时以及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招生人数与教师数量,难以准确预测有关政策变更后校区的发展状况;即使排水系统中有部分修缮,根据当时有限的技术水平,很难妥善处理,在结构质量上难以满足现在的需求;建筑等施工材料发展迅速,上个世纪工业处于发展时期,所用材料与现今无法比拟,加之环境污染、酸雨等问题出现,更加快了排水系统材料的腐蚀与老化。

(四)排水设施超负荷使用

随着学校院系不断增设与连年高校扩招活动的进行,校园内的师生数量不断增加,从 1983年的上百名到 2017 年的几万名,面对迅速膨胀的人数,校园建设只能从横向占地面积与竖向建筑建设上拓展空间以满足需求。虽然校园总面积扩大一倍左右,但教学楼与校舍总面积却翻了八倍有余,地下排水系统增设空间有限,使得地上地下发展速度不协调,加大了排水系统压力,排水系统长时间超负荷运作难以招架,更加速其毁坏进度。

(五)排水设施管理不善

校管理维修体制不健全,日常修复与检验的意识淡薄,相关组织与规定有待加强。暴雨未袭、校园生活正常运行时,学校未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管道检查,而在遇到内涝情况之后采取紧急维修与保护行动显然不够。每次维修都要将该处管道以上水泥等部分全部掀起,无论是校园环境整洁度还是校园日常生活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海绵城市技术手段的研究

(一)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4]。雨水花园按其功能可分为2种类型:

1.以控制雨洪为目的。该类雨水花园主要起到滞留与渗透雨水的目的,结构相对简单。一般用在雨水污染较轻、环境较好的地域,如居住区等。

2.以降低径流污染为目的。该类型雨水花园不仅是滞留与渗透雨水,同时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适用于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地域,如停车场、城市中心等地。由于要去除雨水中的污。

(二)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据自然地形而形成的凹地。这类下沉式绿地比周围地面在高差上低5-25cm左右,雨水由于地形下陷的缘故直接汇入下凹的绿地中,形成自然的蓄水池塘。现在,也有人工做法,将平地开挖成自然形态,保证雨水溢水口处于凹地中,将其他地区收集起来的地表径流排放进凹地中。

另外一种下沉式绿地是类似雨水花园的小型蓄水设施,这类设施在视觉上美观,在功能上又可以达到调蓄水资源的目的,由于其体积小,便于施工建设的缘故,被广泛运用到景观建设中。

下沉式绿地的实现需要与场地规划设计结合,将硬化铺装、道路周围的绿地设计为一系列的下沉式绿地,消纳硬化地表产生的雨水径流。为确保雨水能够进入下沉式绿地内,并保证行人和行车的安全,需合理设计下沉式绿地与周围铺装以及雨水口的竖向衔接方式。改变下沉式绿地的单一形式,可以通过采取与雕塑、水景、座椅、亭台、堆石等结合的方式,还可以与人工湿地、雨水花园、雨水塘等结合设计,增强下沉式绿地的可达性、观赏性与实用性。下沉式绿地种植植物优先选择具有一定耐涝性的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多种群落结构,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地景观。

(三)生态洼地

生态洼地具有较好的汇水能力,可以收集地面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环节地表冲刷,具有生态、安全、方便、易得等特点。他从下到上一般由砾石层、砂层、土壤层、植物层组成,其构造与下沉式绿地构造相似。

(四)植草沟

植草沟是传输雨水的线形设施,由砾石层,土工布,砂层,填充层,种植层组成,依靠其中种植的植物景观疏导雨水,增加渗透率。他宜设置于坡地之上,利用重力机制,引导雨水汇集。

(五)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设施介于水陆之间的生态过渡带,是有地基层,保护层,种植土层组成,其中生长着各种水生植物,这些植物对污染物质具有吸收,分解作用,可以实现水体的景观和活化。

(六)渗透池

渗透池是利用洼地或水池对雨水进行渗透的设施,他的特点是面积较大,有一定的渗水蓄水容量,净化能力很强,效率高,管理粗放,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通常由透水管层,沙渗层,水池组成。

(七)生物滞留设施

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沉淀池、植被缓冲带或植草沟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排盐、弃流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八)雨水湿地

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消能坎、碎石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九)渗管/渠

渗管/渠应设置沉淀(砂)池、植草沟等预处理设施。渗管/渠开孔率应控制在1%-3% 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20%。渗管/渠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透水土工布,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少于200mm。渗管/渠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700mm。

【参考文献】

[1]田江.人才强校战略与教师发展研究——基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5(9):43-45.

[2]吕升力,张颖,李云华,等.非洲狗尾草在我国西南亚高原地区岩石边坡种植的适应性研究[J].铁道勘察,2007,33(3):82-84.

[3]单珍.林业院校校史馆展示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4]刘妩.雨水花园: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浅述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的由来与建造[J].中国园艺文摘,2016,32(3):141-142.

猜你喜欢
林业大学绿地雨水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农事 雨水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稿约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稿约
农事 雨水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