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白嘉轩的人物形象分析

2018-04-02 02:16辛达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济宁273165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白嘉轩仁者白鹿原

辛达(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济宁 273165)

引言:《白鹿原》的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样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通过对作品中的关键人物白嘉轩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以及作品反映的特定时代。白嘉轩作为封建文化的代表人物,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两重性,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分析,能够引起我们对于个体命运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一.“耕读传家”的信奉者

(一)“耕”——对土地爱得深沉

处于关中腹地的的白鹿原“水深土厚,民风淳朴”,在白鹿原上成长起来的白嘉轩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深信耕作是立业之本,他是一个终生都不肯脱离土地和劳动的地地道道的农民。白孝文卖房卖地,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实则痛心疾首;在挺直的腰板被打折之后,“凡是用双手和腿脚操作的农活他都不忌讳”“耕棉田翻稻地铡谷草旋筛子掌簸箕送粪吆牛车踩踏轧棉花等秋冬季农活,他和儿子孝文长工鹿三一起搭手干着”,这反映了他对土地和农活的热爱;当朱先生让他辞掉长工自耕自食时,他只听了先生一半的话,辞退兔娃并撂给他二亩地,“可其余的土地怎么也舍不得撂给旁人”。

(二)“读”——尊师重教

1.创办学堂

白嘉轩成为族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创办学堂,他要让两个儿子以及本原上的其他农家子弟都接受启蒙教育,这在思想相对落后封闭的封建社会可谓是了不起的行为。

2.尊重先生

从全文来看,白嘉轩对他的姐夫朱先生怀着由衷的敬意,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会谦虚地请教朱先生,在学堂创办之后,他去请朱先生给推荐一位知识和品德都好的先生来教授孩子们的知识,体现了他对知识和老师的尊重。

尊师重道正是儒家思想在白嘉轩身上的体现。

二.“学为好人”的敦厚儒者

(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仁”“义”思想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思想认为如果一个人做到了“推己及人”,那么他也就做到了“仁”,白嘉轩的处世之道正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

1.对鹿三不离不弃

鹿三是白家两代的唯一长工,虽然和白嘉轩地位悬殊,但却被白嘉轩如亲兄弟般对待。在鹿三为被田小娥“妖鬼附身”变得呆板迟滞后,白嘉轩并没有嫌弃他,而是对他悉心照顾,当发现兔娃训斥鹿三的时候,他冷着脸告诫兔娃“说话看向着点哇娃子!那是你——大!”;儿子孝武娶媳妇时,他不忘把鹿三请来。可以说,在白嘉轩的心中,他早就把鹿三当成了一家人。

2.以德报怨的仁者思想

黑娃小时候白嘉轩资助他上学,但是黑娃成为土匪后却打折了白嘉轩曾经挺直的腰板,然而白嘉轩并没有记恨在心,而是在黑娃落入国民党的手中后为了救他奔走呼号;对于他的老对头鹿子霖,白嘉轩始也始终怀着宽恕的仁者姿态去对待他,在他早已经弄清了儿子孝文堕落的原因后,面对鹿子霖的锒铛入狱他仍然施以援手,他等到了鹿子霖身败名裂的最好时机,他本可以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可是他没有,因为他要在在白鹿村乃至整个原上树立一种精神,他要让所有的人都看看,真正的人是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待人律己的。

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白嘉轩用他以德报怨的宽广心胸践行着儒家思想中的精华。

(二)闲看花开花落的处变不惊

白嘉轩的肚子里没有多少笔墨,所以他看不懂古人留下的名言警句,但是他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他认为世事就是福祸两个字,“凡遇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头了后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因为有了对人生苦乐清醒的认识,他才能处变不惊,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儿子孝文在听闻黑娃把老和尚的头铡掉后惊慌失措,可是白嘉轩镇定自若,告诫儿子“要乱的人巴不得大乱,不乱的人还是不乱”,他将粗大的巴掌重重地拍击到轧花机的台板上;当他充分预感到混乱的来临,也做好了应对的策略——处事不乱,他自信未做过损人之事,所以不会遭到报应;在白鹿两家的问题上,他的平静和鹿子霖的偏激狡诈形成鲜明的对比:鹿子霖设计拉孝文下水,孝文卖房卖地,他能够谈笑自若;鹿子霖被捕入狱,他又出手相救。

历尽沧桑后的处变不惊,让白嘉轩这一任务形象就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刚强坚毅的硬汉品格

孔子提出“刚毅木讷近仁”,《易经》中直接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观全文可发现,白嘉轩刚强不屈的精神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白嘉轩一手策划了“交农事件”,带领人民用行动反抗官府的横征暴敛;“白腿乌鸦”进白鹿原后,面对杨排长的威胁,他不屈不挠,坚持“亏心的事不能做,没道理的锣不能敲”;即使曾经笔直的腰杆被打折使得他活像一只狗,他也依旧“佝偻着腰仰面看人”,折腰给爱面子的白嘉轩的打击是巨大的,可他倔强的性格告诉他,精神的脊梁必须是直的。

三.白嘉轩命运的悲剧性

白嘉轩身处于封建政权瓦解的时期,但他的内心仍然坚守着封建文明,他被封建文化道德所禁锢的身心,与他命运中的悲剧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鹿三的一句“嘉轩,你好苦啊”道出了白嘉轩被痛苦奴役的一生。

(一)亲情的缺失

白嘉轩作为威严的族长,为了维护传统道德,甚至压抑了他的人性。他喜爱自己的儿子,却说不出亲热的话、做不出亲昵的表示;白孝文犯错后他虽然痛心疾首,却仍然对儿子施以严厉的惩罚,与一向看重的长子断绝关系;他疼爱女儿,却在女儿做出违背祖训的事情后, 又与女儿断绝关系,他不得已而变得残酷,当听到白灵的死讯后他“浑身猛烈颤抖着哭出声来”。亲情的逐渐疏远,让白嘉轩命运的悲剧意蕴更加浓烈。

(二)面对时代变革的困惑

腰板被打折带来的痛苦与屈辱只是暂时性的,真正的悲哀是他在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中越来越迷失了自己,不得不发出无力回天、好自为之的感叹,他穷其一生捍卫的儒家道德与文化传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也陷入深深地困惑之中。

利昂·塞米利安曾这样写到“我们看一部小说,主要看小说中对人物性格的揭示,这是构成小说的魅力和教育意义的因素。”通过对白嘉轩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更了解《白鹿原》这部伟大的作品,透过白嘉轩,我们看到特定社会历史时期中国人的品性,尤其是白嘉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的儒者品格,对当代人和当代社会对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白嘉轩仁者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仁者爱人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从《白鹿原》看传统的乡村机制
仁者
《白鹿原》中白嘉轩人物形象浅析
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的彰显
从主题学角度比较人物性格命运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