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思维 新理念
——“学科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专题访谈

2018-04-02 18:35蔡颖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图书馆

编者按2018年5月11日下午,“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研讨培训班(第三期)”进行了一场以“学科服务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访谈。作为专题访谈主持人,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蔡迎春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李芳、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范爱红、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宇三位业界专家,围绕图书馆学科服务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访谈和对话交流。本刊对访谈进行了全程记录整理,今向大家呈现并回放精彩内容。

主持人:学科服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入中国的服务理念,我们今天围绕着学科服务在国内图书馆的实践,请到了三位嘉宾,第一位是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宇,第二位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范爱红,第三位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李芳。请三位嘉宾上台就坐,现在我们进入访谈交流环节。

一、历史与现状

主持人:清华大学图书馆是国内最早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图书馆之一,据我们所知,早在1998年就率先试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开展了学科服务的尝试。学科馆员由兼职转为专职,成立了学科馆员组,并扩大至专业分馆。今年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立20周年,首先让我们大家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

通过20年的实践,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学科馆员建立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下面有请范爱红馆长介绍一下他们在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范爱红:各位老师好,非常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在上海和大家一起探讨学科服务工作。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学科馆员制度,至今已有20年。当时也没想到后来学科馆员、学科服务能够在国内这么蓬勃发展,而且长盛不衰,成为图书馆界的一个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回顾这20年,一路走来确实很不容易。我们1998年在总馆设立学科馆员,分散在各个部门,都是兼职的,同时也在院系聘请了第一批图情教授与学科馆员对接。2002年,学科馆员集中起来,成立了学科馆员组,学科馆员也就由兼职转为了专职。2006年在分馆也设立了学科馆员,聘任了教师顾问和学生顾问。教师顾问主要从资源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角度对学科服务提供支持和指导。2007年开始面向学校职能部门服务,开启了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为学校提供决策信息支持的服务方向。2011-2012年,由清华大学图书馆牵头开展CALIS三期学科服务项目,这个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很多高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建设,尤其是包括ESI、JCR、SPSS等一批评价分析工具的推广应用,此外也组织了一些学科服务相关的培训活动,比如与华中科大合办的专利信息服务培训班。再后来,学科服务不断拓展,比如嵌入式教学、学科情报分析等等,不一而足,每年都有所推进。

我们的学科服务主要面向教师和研究生层面开展,初衷是架起图书馆和院系之间沟通的桥梁,建立起通畅的‘需求’与‘保障’渠道,从而促进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利用。同时着眼于大学的战略规划,紧密围绕核心工作,提升图书馆在大学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体现价值。直到目前,我们学科服务的目的仍然如此,不忘初心,不断探索。在服务过程中我们也逐渐积累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学科馆员的工作非常辛苦,但赢得了院系和学校的认可,比如感谢信、用户的积极反馈以及后来一些主动上门的需求等等,都是学科馆员主动的个性化服务的成果。

主持人:非常感谢范馆长的介绍。我们知道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开展得也比较早,并且在开展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学科服务内容。记得我在6、7年前有机会专门去沈阳师大参观学习,王宇馆长当时就特别给我们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围绕着学科,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开展学科服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有请王宇馆长为大家介绍一下沈阳师范大学的经验。

王宇: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是一所普通高校的省属图书馆,今天能坐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学科服务,可能是因为两个字“坚持”。沈师大图书馆从2003年开始开展学科服务工作,迄今已15年。我还清晰记得2003年时我起草了《信息联络员制度》工作计划,2004年这项工作才正式开始。当时还不敢叫“学科馆员制度”,因为还不知道要做什么,这个称谓有些太大了。到现在,一晃15年过去了,期间我们经历了三个比较重要的发展阶段。从2003-2006年是我们学科服务的破冰之旅、2007-2012年是学科服务开拓之旅、从2013至今是学科服务创新之旅。

回顾这段历程,刚开始启程的时候非常艰辛,我们把当时馆里22个本科以上学历的青年馆员都召集起来,叫“信息联络员”,一人负责一个学院。先给他们订立了职责和考核淘汰制度(末尾淘汰制),然后带着他们出去考察。第一站就到了清华,一直走到了上海,共走了约10个学校,回去才算摸着了门。到2005年的时候我馆聘第一批学科馆员,这22个人只剩3个人,但这三个人到现在还是王牌学科馆员,从此开启了我馆的学科馆员服务之旅。那时候摸着石头过河,首先要摸清馆里的资源情况,每个人都要上来讲,一个月讲一次。经过大浪淘沙,到2009年的时候就剩下不到10个人了,很多人主动放弃了,因为经受不了这种折磨,觉得宁可去做借还也不干这种活。

到开拓之旅的时候,我们首先建立了周例会制度和月汇报制度,周例会就是每一周学科馆员们要开例会,月汇报就是每个月馆里的领导班子都要听汇报。那个时候学科馆员们汇报工作的时候都是一边说一边哭,每个人几乎都在流眼泪,因为他们下到学院去的时候,老师们都带着问号,对我们特别警惕。现在我们的学科馆员们有自信了,能以自己的工作为荣,在工作中品尝到了快乐,而且在工作中的收获很大。这几年学科服务工作常态化了,不像以前那样聚焦,但到今天,学科服务内容更丰富了,包括下院系走访,开通学科博客,尝试嵌入式教学等。到现在,我们的学科博客还在坚持每个月有四期更新。

后来我们把学科服务工作分成了三块,建立了学科服务中心、人文素养教育中心和信息素养教育中心。在学科服务对象范围方面,从原来仅仅上门为教师服务拓展到了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服务,从2008年开始为本科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等两门通识选修课,并在研究生和本科生课堂开展了嵌入式教学服务。近年来,我们看到985等全国重点高校都已经开始做学科分析报告,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挑战,但是我们下了决心要做,现在已经有了好几个学科的分析报告。

主持人:感谢王宇馆长声情并茂的介绍,我今天是第二次听王馆长的介绍,和第一次相比,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当时在策划这个专题访谈的时候,我第一个就想到请王宇馆长来。大家都知道,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服务做的非常有特色,在2008年就推出了以IC2创新服务模式为核心的泛学科化服务,主要是服务于情报分析、教学和科研支持等方面,下面就请交大的李芳馆长来谈一谈交大学科服务的发展历史和服务特色。

李芳: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下面简称上交大馆)推出以IC2创新服务模式为核心的泛学科化服务,通过破冰之旅、深化之举、普及之略等系列举措,不断推进面向用户的学科服务。2012年,上交大馆正式提出并形成泛学科化服务体系,所有服务学科化,学科服务泛在化,以学科为主线全面组织、整合、优化图书馆各项资源与服务,主动将资源与服务推送给师生,满足不同层次服务对象需求,全面支持学校教、学、研的整个过程。其中,用于展现全校、学院、学者个人学术产出的重要平台——机构知识库初步构建完成,已作为学校年度考核数据的主要来源。《让学科服务成为管理与决策的智囊》荣获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改革十佳案例。当前,学科服务主要聚焦在情报分析、教学与学习支持、学科与研究支持、创新支持四个方面。

一是情报分析服务方面。上交大馆积极推动图书馆情报服务产品化进程,目前已经初步搭建起情报分析服务产品体系的框架,主要包括竞争力分析、领域态势分析和知识产权服务三部分。

(1)竞争力分析服务主要涵盖辅助人才评估、学科评估、学校发文竞争力分析等方面。其中,辅助人才评估服务是我馆持续时间最长的情报服务,自2013年至今,围绕人才强校主战略,以多元评价思想为核心,为校人力资源处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支持,至今已评估600余人次;2018年,为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进行第一阶段引进人员成效分析,为环境学院挖掘对应学科青年千人入围基准条件。

(2)领域态势分析辅助科研人员和决策者总体把握某个具体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或研究态势,为判断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有力的帮助。此类服务,除了需要对领域各类成果的形式特征,如研究产出规模、研究年限分布、研究机构、主要研究者、研究生命周期等进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领域的研究主题、研究热点、领域分支等主题特征进行挖据和分析。

(3)在知识产权服务方面,上海交通大学是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建设的优秀单位(2015年,图书馆/情报所是主要建设力量),已通过WIPO科学与技术创新支持中心审批(2018年);上交大馆获批2017年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正在成立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并申请获得(教育部)国家高校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资质。

二是信息素养教育方面。交大馆目前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划归“教学与学习支持”,是学习与研究支持部的业务条线之一。名称的更改意味着该方向的内涵得以充实、外延得以扩展。自2017年起,交大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于“紧密围绕学在交大,深度支持教学与学习”,即要立足学校“学在交大”的要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展分层分类的服务。

在课程教学方面,目前有5门学分课程、近20门嵌入式教学课程;在常规培训方面,每年推出滚动培训、新生培训、院系专题讲座、信息专员培训、专利系列培训等,年均近200场。近两年,因新增英文教学的需求,2017年我们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嵌入学院英文课程5门。

此外,在信息素养教育新范式和新平台上,交大馆也开展了相应的尝试,比如:智慧泛在课堂,在电子教参服务的基础上,倡导课下学习、课上讨论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参考资源主动推送至课堂,给师生创造协同互动和学习的知识环境。还有“思源悦读”APP应用,支持泛在阅读和群组学习。

后续将在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优化、微课程建设、线上自主学习、国际化教学等方面继续努力。

三是科学研究支持方面。紧跟学校发展战略,全面支撑学校的教学与研究,深层次满足院系学科发展需求。当前工作聚焦在院为实体支持、智库服务、学科评估与专业认证、院系联络、资源建设与揭示等方面。

(1)院为实体拜访与服务:上海交通大学“院为实体”将政策制定的权利下放至学院。学科团队基于这一变化,构建支持管理与决策的学科服务。馆领导带队全面调研走访“院为实体”学院,获取实际需求,提供精准的定制服务。

(2)智库服务:持续推进与船舶与海洋装备战略研究院、城市科学研究院的智库服务工作,为研究院认识国家政策、紧跟专业研究前沿、发现和积累专业领域人才提供支撑和保障。

(3)学科评估与专业认证:为学院学科评估和专业认证提供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并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度分析,助力学院学科发展。

(4)院系联络:通过拜访教授、信息专员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获取一线需求,提供学科资源、科学研究、教学学习、创新支撑等方面的服务。截至目前,共拜访教授744人次,培养信息专员1462人次。

(5)资源建设与揭示:通过院系书展、图书荐购、零星荐购、数据库试用等多种形式向师生推荐资源,同时实现图书到馆后的自动反馈,提升读者荐购体验。并通过微信群、公众平台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源的揭示和推广。

四是创新支持服务方面。上交大馆走访关注创新实践的校内单位、校外企业,建立合作联动机制;依托创客空间引进并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创新研讨会等活动,激发校园创新创意;积极支持创新实践课程、各类竞赛,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知识探究的能力。

二、人才队伍

主持人:三位馆长的介绍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破冰之旅”,可见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和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确实非常不容易。如果没有我们的馆员,这些服务应该很难开展,那么我们各馆在学科馆员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些什么样的经验可以给大家介绍呢?

在做访谈之前,我对学科馆员队伍情况也进行了先期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可能是所有高校里,在学科服务中投入专业馆员最多的图书馆。下面我们先来听听交大是如何依靠馆员开展服务,以及在馆员素质提高方面有些什么样的举措。

李芳:上交大馆学习与研究支持部共有46位馆员,主任1位,副主任4位,分管教学与学习支持、学科与研究支持、情报分析支持、创新服务支持,同时部门内设有12个学科团队,面向院系和职能部处开展学科服务。馆员学历大部分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关于学科背景,有些为专业背景,有些为图书馆学背景。

馆员素质提高方面,目前上交大馆由行政管理与合作部统一发布全馆的学习和培训通知,由各部门上报培训安排。学习与研究支持部根据部门业务、提升工作效率、熟练工具使用、提高授课能力、提升沟通交流等方面进行内容上报,如查证查引培训、人才评估工作规范、国际化授课技巧、交流与沟通等。授课老师除本馆外,也会邀请专业领域专家前来分享。

主持人:从人力投入上来讲,清华大学图书馆专职的学科馆员人数也不少,我们请范馆长谈一谈他们馆在如何提高学科馆员素质,如何与其他馆员配合共同开展学科服务方面的经验。

范爱红:我先来介绍我们馆学科馆员队伍和人力组织的现状。学科服务没有固定模式,看什么样的模式更适合馆情。

目前我们学科服务的一大瓶颈是人少,总分馆加起来共有18名学科馆员,其中有几名由部主任兼任。相对于所服务的本校师生数量来说,学科馆员人数明显不足。2016年聘岗以后,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相对更专一,查新检索和情报分析都另外成立了专门的组。如果有情报分析的需求,交给情报分析组来做,但相关学科的学科馆员也要参与。查新和查收查引因为需求量特别大,又是被动服务,也单独分出去,以免相互冲击干扰。此前,我们也尝试过把所有这些服务内容都放在一起的比较宽泛的学科团队模式,就像上海交通大学这样。当时也是为了缓解人力不足并想拓展馆员业务面,就把人都合起来。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合在一起久了,感觉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学科馆员。学科服务需要主动性,经常跟人打交道,哪怕是热脸贴冷屁股也要坚持。有些馆员工作也很敬业,但可能更适合被动地埋头干活儿。

关于学科馆员的业务成长,全馆本来就有常规的馆员培训机制,包括新馆员入馆后的轮岗培训和学术交流。学科馆员由于对业务知识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我们会尽可能多提供各种交流培训机会,也包括请数据库商来馆介绍各种产品使用等。平时非常鼓励学科馆员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从学术论文的发表以及申请各种项目的情况来看,学科馆员在全馆也是领先的。

除了这些支持以外,我认为学科馆员要想真正成长起来,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逐渐成长起来,也才能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以及如何与用户沟通。

主持人:没错,服务实践本身的确是我们学科馆员素质提高的最好学习过程。沈阳师范大学学科服务团队也具有很高的素质,我们请王馆长谈一谈如何打造出这样一支高品质的学科服务团队。

王宇:和清华及上交大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团队相比,我们这支队伍的初始学历情况不算高。从最开始的22人,到现在有6+1+1人,专职的学科馆员有6个,还有2个只承担部分工作。这是一个无奈的状态,因为现在我们馆不断在减员,而且随着业务的延伸,如嵌入式、双创、微创等,我们部门的结构不断在调整,对学科服务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为了打造一支高品质的学科服务团队,图书馆投入十几万元用于学科馆员学历层次的提高,全额资助所有学科馆员攻读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对优秀的学科馆员授予“特殊贡献奖”。而且我们全部学科馆员都参加了科技查新的培训,并取得查新员资格。馆里还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馆为学科馆员做专题讲座,每年都派学科馆员到重点大学图书馆学习取经,参加培训或学术会议,将学习内容与心得整理成文上传到自动化平台共享,与全体学科馆员讨论学习收获,并将总结出的创新点应用在工作中。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整套学科馆员考核激励机制。前几年允许发津贴的时候,学科馆员的津贴是全馆最高的;这两年我们还是从各个方面对学科馆员倾斜,比如年底的绩效奖学科馆员拿得最多,如果通过考核,还可以在绩效奖的基础上再拿额外津贴。

三、资源建设

主持人: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并不是直接从事科研,而是为学科提供资源和信息方面的服务,因此我们的服务必须要依托资源来开展。作为国内比较大的、有代表性的图书馆,我们想请三位馆长从资源建设的角度来谈一谈,怎样依托资源建设来进行学科服务的?

王宇:资源是图书馆服务之本,在高校图书馆的规程中,对图书馆的定位的第一句话就是“图书馆是文献资源中心”。资源是我们服务的出发点,一方面是建设资源,另一方面是利用资源,我们的学科馆员也是从这两方面着手的。

资源建设方面,我们的经费不多,数据库也只有40多个,如何才能满足全校26个学院的需求?我们首先要求学科馆员做资源分析,每年就自己服务的学院的资源建设情况做一个梳理,然后把分析报告提交给资源建设部,同时也向馆长汇报。其次,学科馆员要把开放资源发掘出来,不仅是网络数据库资源,也包括微信公众号,就自己服务的相关学科信息进行梳理。第三,学科馆员要把教师提出的短缺资源提交给采编部。我们有一个文献补贴政策,对于三级以上教授的需求,我们全额资助。此外,学科馆员还要负责文献获取,他们在文献传递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也要想办法挖掘免费资源。

资源推送方面,学科馆员负责数字资源的推广,也就是数据库的使用培训。面对教师层面,他们下到学院去给教师做五分钟微讲座,以后我们要做菜单式的微讲座,给学院量身定做所需课程。另外,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学科服务日,每周三下到学院向教师推送信息资源。面对学生层面,我们对研究生覆盖了五个板块服务,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范爱红:学科馆员深度参与学科资源建设,主要工作包括:资源采选、资源揭示、资源宣传推广以及相关服务。

在资源采选方面,学科馆员必须非常了解对口学科的资源分布和院系师生的文献需求。学科馆员参与纸本资源及电子资源的采选决策,作为数据库责任馆员提供相关学科服务。(1)纸本书刊采选的重点在于外文图书。过去曾有多年由学科馆员承担对口学科一定经费额度的外文图书采选任务、走进院系办书展,目的是让有限的外文图书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外文图书借阅率,同时也提升学科馆员在院系联络中的话语权。近两三年,由于电子图书越来越多,又开发了图书荐购平台,学科馆员更多地负责面向院系的资源推介宣传。(2)电子资源方面,学科馆员参与得更多,包括担任对口学科数据库的责任馆员,负责读者咨询与培训、试用数据库的推介与评估以及故障解决等。电子资源订购协调会上,学科馆员会将收集到的学科资源需求提出来,包括值得关注的新资源、评估意见、有没有订购意向等。学科馆员也积极推动图书馆与院系合作订购资源。(3)学科馆员在资源保障情况分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通过访谈调研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提供一系列有价值的学科资源保障分析报告,发现缺藏资源,完善馆藏结构。(4)学科馆员还参与学科自建数据库工作,比如美术学科馆员参与吴冠中艺术数据库建设等。

在学科资源的整合揭示方面,要求学科馆员制作学科资源导航,主要利用LibGuides,这个工具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学科服务。也有的分馆选择用网站来揭示,形式不限。此外,学科馆员还对图书馆数据库导航中的电子资源按文献类型和学科进行划分揭示。

在资源宣传推广方面,学科馆员普遍开设按学科整合的资源利用讲座。此外还开展新资源的宣传以及重要资源使用方法的推介,采用微信等多种形式。根据资源建设部每年提供的资源使用统计与单篇成本增减数据,分析原因,想方设法提高资源利用率。

李芳:从学科资源构成来看,上交大图书馆资源导航设有数据库、自建数据库、试用数据库、学术期刊、读者荐购、学科博客等栏目。数据库、学术期刊、学科博客等均按学科进行分类揭示。

从学科资源建设方式来看,资源建设主要遵循“三一原则”。图书方面,中文图书由采访馆员直接选书,外文图书首先由采访馆员将学科分类后的书单发送给学科馆员,然后学科馆员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发送给院系师生挑选,之后学科馆员将师生反馈提交至采访馆员。数据库建设方面,通过数据库的试用,采访馆员负责评估数据库的内容质量、馆藏重复情况、价格因素等,如果是续订评估,还要考虑数据库利用情况和交大发文引用情况。此外,学科馆员还要负责搜集院系反馈,评估数据库与我校学科匹配度,共同完成数据库评估报告。可以说,学科馆员在院系向图书馆荐购资源、院系与图书馆共建资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学科资源整合方面,当前数据库揭示是按照一级学科分类,未来将统筹按照学校学科群发展战略进行深度揭示。每一学科群中均包含有主干学科和支撑学科,通过这样的组合实现强势弱势学科的协同发展。

在平台建设方面,我们有智慧泛在课堂、思源荐书平台和ERS平台。智慧泛在课堂是电子教参,包括图书、论文、开放课件、多媒体资源等各种类型,还推行移动阅读(仅限于选课同学使用);思源荐书平台可以推荐中外文图书,荐购状态可实时反馈;ERS平台是绩效分析平台,可以对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资源数量、使用情况统计、馆藏重复情况和保障情况进行分析(含核心期刊保障情况),对应到教育部二级学科。

四、绩效评估

主持人:学科馆员制度在被引进国内的二十多年中,各图书馆都根据馆情和校情,对学科服务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下面请各位馆长谈一谈,各馆是否有对学科服务进行绩效评估,如何评价学科服务质量及成绩,以及是否有针对学科馆员的考核问题。

王宇:关于绩效评估,我觉得从这项工作开始,绩效评估就应运而生了。自从2008年出台《学科馆员绩效考核办法》以来,平均每2年会进行一些微调。最初包括服务能力、服务过程、服务效果、服务评价四个一级27个二级指标,能量化的指标都量化。今年我们对这个绩效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下院系这个指标仍然保留,学科服务博客可以转发但每周必须有一篇原创。评价主要有三部分组成,首先由学术委员会每年对学科馆员各项完成的指标进行详细考核,分别评定为一、二、三等级。被评为一级者年终参照优秀馆员奖励,二级学科馆员参照良好馆员奖励。其次是学科馆员们互评,自己讲,互相评。另外还有全馆年终述职时的评价,把这个分数也加到服务评价中来。考核以后的激励必不可少,为了拉开差距,我们又设立了几个特殊贡献奖,比如在双创教育或阅读推广时做出了贡献,能额外再给奖励。

范爱红: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是个难题,因为学科服务涵盖面很广,很难界定范围,也很难界定做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最近启动了学科馆员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工作,讨论了好几轮,近期落实。为什么下决心做这件事情呢?一是配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说明图书馆优秀人才的价值;二是推动学科服务更上一层楼。我们的学科服务已经过了初创期,进入了相对平稳的阶段,如果想突破瓶颈和惯性模式,再上新台阶,需要有新的举措。考核指标从学科服务的五个职责方面,分别设置具体指标。此外,学科馆员还可以有创新性的自选动作。关于考核方式,打算年底召开交流汇报会,也在考虑引入院系评价,具体方式待定。总之,考核的目的是明确要求,规范服务,调动积极性,鼓励学科馆员把基础工作做好,同时也有创新,互相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氛围。考核指标体系需要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

李芳:每年我们会对学科服务的绩效进行交流和评比。2017年,学习与研究支持部主要通过定性考核的方式,对各学科团队整体进行考核。具体形式是各学科团队PPT汇报本年度重点工作与院系的主要需求,限时5分钟。馆务会和部门主任担任点评嘉宾,并评选出排名前3的学科团队,进行奖励。

主持人:我想加一个问题,请问在座三个馆的学科馆员们是在一个专门的部门里工作,还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请简单介绍一下?

李芳:我们的情况是,从一开始学科馆员团队成立就是专职的,而且在一个部门。去年机构改革之前,我们的学科服务团队挂在读者服务总部下;改革之后,我们成立了一个学习与研究支持部,把基础服务剥离出来,最大的特色是情报分析。

范爱红:我们理工科的院系主要由总馆学科馆员对口负责,集中在信息参考部的一个组。此外还在三个分馆设立学科馆员,分散在不同的馆舍。

王宇:我们馆的情况是,专职的学科馆员在信息服务部的学科服务中心,兼职的学科馆员分散在信息素养部、资源建设部等部门。

五、发展预期

主持人:最后,我想请三位馆长分别来谈一谈我们各馆学科服务未来的工作规划,并对学科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一些预期。

王宇:在大数据信息技术环境下,在高校“双一流”建设发展背景下, 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必然需要重新定位,完成从传统服务到创新服务的转型。不断适应需求发展,延伸服务内容和增加服务形式, 充分发挥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图书馆不仅要在技术和方法上对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也要在学科建设的政策和决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发挥学科服务在信息资源保障、智力知识服务支撑上的优势,助力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未来发展的核心业务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为学术科研人员提供定制化知识服务:以学科建设为最终目标,为学术科研人员提供定题、专题调研与分析服务,利用所有资源,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跟踪,归纳推演,利用各种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与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对定题或专题进行现状、态势、热点及前沿分析。对不同学术科研人员进行分层次需求服务,为理论型和教学型研究人员,提供特色专业知识情报分析服务;为应用型研究人员提供科技专利情报分析服务;为重点实验室等研究中心机构提供成果转化情报支撑服务。

(2)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分析服务:学科建设发展需要了解同类院校、地区、全国甚至是世界的发展动态,也需要针对某几个学科或机构为重点对比对象。图书馆应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各类信息平台搜集获取相关事实、数据及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为二级学院、重点学科、学校管理部门的学科战略规划、发展决策提供事实参考依据。

(3)为人才引进与绩效评估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学科发展需要学术团队的建设,人才引进至关重要。图书馆可以借助ESI、web of science、CSSCI、各类奖项、排名等官网发布信息,结合多种分析工具及评价方法与比较指标,预测拟引进人才未来学科贡献度。也可为学校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在学科领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进行分析。

(4)为师生提供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媒介素养等教育服务:科研人员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也隶属于新形势下研究型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重要范畴。学科馆员通过培训、讲座、宣传等方式帮助用户了解开放信息环境的发展趋势,熟悉相关知识与政策, 学会使用相关工具、网站、平台,消减他们在开放信息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与焦虑,从而制定适合开放信息环境的科学研究战略和计划。如为用户开展科学数据的发表和存档政策的培训,学者唯一标识的解读与注册培训,机构知识典藏、开放获取知识、开放获取出版物投稿、知识产权的解读与厘清, 新型文献计量指标评价体系、新型软件和工具使用培训等。

这些新型核心业务都需要依靠学科服务人才团队,其中,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图书馆开展优质服务的重要保障。因此图书馆还需继续加大对学科馆员团队的建设,完善学科馆员考核制度,建立持久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范爱红:学科服务是体现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工作,非常重要。未来首先要做好队伍建设,解决目前我们学科馆员队伍缺人和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完善落实学科馆员的考核。其次,面向管理层的学科服务未来的发展重点要与学校的重点发展方向相匹配,跟着学校的核心工作走。比如前两年,围绕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十三五规划等部署,学科馆员做了很多相应的情报分析工作,现在又配合“双一流建设”提供学科评价支持,这些服务都受到了学校各方面的好评。另外,面向教师层面,我们应该把学科服务深入到教学科研的全生命周期,未来要在服务深度和嵌入度上进行提升。在学生层面,需要更深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总之,我们的学科服务应该能解决读者的实际问题,注重服务效果,而不是自娱自乐;要强调学科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成效性、创新性、合作性,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应该与时俱进。

李芳:上交大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智慧图书馆,目标是在2020年初步建成。在顶层设计上,陈进馆长给了一个定义: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智慧协同体和有机体,它有效地将资源、服务、技术、馆员和用户(五要素)集成在一起,在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核心的智能技术的支撑下,通过智慧型馆员团队的组织,向(高素质的)用户提供发现式和感知化的按需服务。

在智慧图书馆的框架下,交大馆的学科服务势必融入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既需要服务平台和智能技术的支撑,又需要智慧型馆员团队投入。上交大馆在多年学科服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泛学科服务体系,即所有服务学科化、学科服务泛在化。该体系在智慧图书馆服务中将继续深化和拓展。具体来说,交大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将重点抓住辅助教学、支持科研两条主线,开展一系列工作和服务,包括:全类型资源的智能整合与揭示,智慧泛在课堂、知识交流社区建设、学科服务平台、科研辅助工具、机构知识库、研究数据服务等,以及在创新创意空间、数字学术、信息素养框架新指南、知识管理、用户体验、虚拟服务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