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70个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正义的审判》特刊背后的故事

2018-04-02 21:06■赵
法治新闻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战犯特刊审判

■赵 翔

从事法治新闻宣传工作30多年,要说自己经历过的特别有意义、特别有价值、特别难忘的事情,当属这一天——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当属这件事——《人民法院报》推出70个版的纪念特刊《正义的审判》,全面展示了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审理日本战犯的情况。专家称该纪念特刊为迄今为止国内外首次最系统、最全面、覆盖范围最广的对审判日本战犯的集中报道。

首席大法官亲自部署

记得是在2015年7月14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秘书打来电话让我即刻去周强院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周院长说,给你布置一个重大任务,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人民法院报》谋划一下在9月3日推出70个版,主题就是正义的审判。

周强情绪很激动,他说,昨天晚上,我想到了这个方案。二战后中国,包括国民政府、新中国都审理了日本战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缅甸、澳大利亚、苏联、我国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都审理过日本战犯。你们报社可以好好策划一下。必要的话,可以出国采访。

周强说,9月3日,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阅兵式,你们出70个版的纪念特刊,意义重大。最后,周强特别强调,此事一定要注意保密。

新闻生涯中难得的机遇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极具挑战性!作为总编辑,接到这样的任务,我感到压力巨大;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接到这样的任务,我又非常兴奋,我意识到这是我新闻生涯中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难得的机遇!

根据报社原定的安排,7月15日我要带领报社10多位中层干部到报社党建联系点河南新县法院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车票已定,住房已定,信阳、新县两级法院已做了充分准备,不好推掉,于是,白天党建活动正常进行,晚上,我召集总编室主任张守增、副主任徐光明,案件部主任刘岚,周刊部副主任赵刚到我房间,传达周强院长指示,听说要在9月3日推出70个版的特刊,几位面面相觑。

从时间上看,只有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从内容上看,除了东京审判和新中国的沈阳、太原审判外,其他内容几乎空白;从人员上看,当时正值暑期,很多同事都休假出游了,8月份报社党员干部还要参加院机关组织的北戴河集中培训,先后两批各为期一周,人员极其紧张。

与此同时,张守增几位又异常亢奋,毕竟都是新闻人,面对重大主题,职业理想在召唤,职业冲动自然流露。

排兵布阵精心策划

在新县时,我们就开始了谋划。17日周五,在回北京的火车上,总编室主任即电话告知总编室编辑王珊珊大体思路,请她先查阅资料,起草初步的策划方案。在20日上午举行的第一次策划会上,王珊珊即提交了一份4000多字的策划思路报告,这是她利用周末查阅大量资料的结果。会上确定了尽可能实现对“二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报道最全面、最系统、覆盖范围最广的目标,并确定封面刊登本报编辑部文章为整个特刊报道定下基调。会议还确定了设立国内采编组、国际采编组、专家理论组、版面编辑组四个工作组,分别由周刊部副主任赵刚、总编室副主任徐光明、新闻部主任郭士辉、案件部主任刘岚担任组长,总编室主任张守增负责总体统筹协调。

经过查阅资料,大家发现了很多以前并不了解的史实,比如除了最具影响的东京审判,还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法国、菲律宾、苏联等国主导的在东南亚、苏联等地进行的审判,还有国民政府主导的在我国南京、徐州、北平、汉口、广州、沈阳、济南、上海、太原、台湾等地进行的审判,当然还有新中国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太原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了解到“二战”后第一个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的国家是美国,地点在上海的提篮桥监狱。

为了让大家全面准确了解“二战”后审判日本战犯的历史,我提出请专家来报社与特刊全体采编人员面对面座谈,介绍有关情况,帮助大家梳理脉络。专家理论组组长郭士辉迅速联系到了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教授和军事科学研究院刘统教授,他们专程来报社与大家座谈。程兆奇说:“很多媒体都在做抗战胜利70周年的策划报道,很多媒体都在找我们联系采访,但我们也拒绝了很多媒体。为什么呢?大家都在说正义的审判,很多媒体对其正义性没有进行严密论证,有的错误百出,误导大众。但为什么我接受了你们的邀请呢?我觉得你们是法院系统最权威的报纸,同时你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我也了解了你们的策划思路,你们做的这件事特别有意义,因为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研究机构或媒体做过这么大规模的动作。”程兆奇教授还帮助我们确定了“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审判日本战犯的53个法庭数量及分布图。

座谈会上,两位教授旁征博引,与大家交流互动,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大家一致反映收获太大了。了解得越多,越感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极大。我带领大家精心组织策划,从70个版的版面结构、布局到内容安排、表现形式,都精心谋划。

办法总比困难多

国内采访可谓困难重重。除了新中国沈阳、太原审判资料较多外,国民政府在10个城市的审判资料极少,记者努力找到当年的审判旧址,通过当地法院和各种渠道联系当地档案馆查找史料。刘吟秋在北京胡同里寻找当年审判日本战犯的旧址;马守敏在广州爬着铁丝网找到审判旧址时看到的是拆迁后的工地;陈小康在太原采访一周拍了几十个G的珍贵资料照片;沈荣在采访中发现一个当事人的名字有四个版本,通过查询卷宗中该当事人的亲笔签名得以确认……

国际采编组困难更多。国际审判地点涉及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诸多国家。与院外事局联系申请出国采访事宜,外事局非常重视,专题进行研究,答复说只有一个多月时间,实在来不及办手续。我们又请外事局与我驻有关国家大使馆联系协助提供有关档案资料。没想到,中国驻菲律宾使馆后来发给我们的60多张关于日军侵占马尼拉的档案照片,成为特刊珍贵的原始资料。

为了多些现场采访稿件,我又与新华社联系约请他们的驻国外记者,帮助我们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对审判日本战犯的旧址和有关人员进行实地采访,这些稿件为特刊版面增色不少。

特刊工作得到国家图书馆的大力支持。经过郭士辉联系,报社专门派出6人到国家图书馆商谈文献使用合作事宜,国图业务处负责人表示大力支持报社特刊工作,同意为本报查阅使用相关文献资料提供便利,同意本报查阅使用尚未对外开放的有关数据库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是国内目前最权威的研究东京审判的机构,同时也有对盟国审判日本战犯的研究,程兆奇表示中心的所有资料都对我们开放,并免费提供有关书籍和照片资料给我们使用。

记得特刊最后一个版签完字后,校对室的同志打出70个版的小样,铺在报社一楼大厅的地面上,颇为壮观。大家摆出各种姿势纷纷在这70个版前合影,有人甚至躺在70个版的小样上留影,笑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记录历史本身也成为历史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正义的审判》特刊70个版(加前后封面封底版共72个版)于9月3日如期推出。主要内容包括六大版块,分别为编辑部文章及导读,东京审判,盟国主导的审判,国民政府主导的审判,新中国特别军事法庭的审判,最后整版地图呈现对日本战犯审判的全球分布状况。版面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概况、老照片、老档案、旧址探访、亲历者及其后人讲述、专家点评等。

据统计,特刊共刊发自采稿88篇,图片362张,约稿42篇,史料摘编或翻译115篇,表格或图示26个。其中,本报记者采访了审判日本战犯的亲历者20人,其后人13人,采访或约稿有关专家17人,实地考察走访了10余个城市几十个地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代表团目前仅健在的两位成员——93岁的高文彬与94岁的张培基,均接受了记者面对面的采访。此外,记者还采访了参加东京审判的梅汝璈之子梅小璈、向哲濬之子向隆万、倪征燠之女倪乃先、裘劭恒之子裘斌等,采访了新中国审判特别军事法庭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书记员等亲历者或其后人。

《正义的审判》特刊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程兆奇教授评价说,《人民法院报》用70个版面的巨大篇幅做此策划报道,是国内外都前所未有的,《人民法院报》此次大量呈现原始庭审资料,用事实说话,有理可依、有据可考,甚至做了许多本应由学界来做的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认为,《正义的审判》特刊中很多内容都属于填补空白之作,《人民法院报》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9月5日至8日,周强院长出访俄罗斯和位于荷兰的联合国国际法院,他特地带上《正义的审判》特刊作为礼物送给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院长和国际法院院长。

后来我们又组织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的专家将《正义的审判》特刊全部内容翻译成英文,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版的书籍。此书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外事局的礼物,赠送给来中国访问的外国最高法院院长。

中国法院博物馆还专门收藏了70个版的《正义的审判》特刊原件,常年在展厅展览。

《正义的审判》记录了这段不应忘记的历史,相信《正义的审判》本身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战犯特刊审判
第三届“战后对日本战犯审判”青年学者研讨会综述
裕仁天皇如何逃过审判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馆藏日本战犯画作述评
七十年前那场文明的审判
消失中的审判
未来审判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
两会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