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稿”出现的可能因素及处理原则1

2018-04-02 23:46卢妙清李金龙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情刊物科技期刊

卢妙清,李金龙

(1.肇庆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肇庆 526061;2.汕头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东 汕头 515063)

一般来说,凡是作者本人直接或通过他人与编辑人员打招呼,以期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关照的稿件,可统称为“人情稿”。对于多数科技期刊编辑来说,“人情稿”的出现和存在并不是一个陌生的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人情稿”是一个敏感的话题[1],是“人际关系包裹下的有质量问题的论文[2]”,是影响“刊物质量和期刊社正常工作的负面因素[3]”。也即多强调“人情稿”对期刊发展的负面影响,在具体处理方式上也多采取消极应对的策略。而事实上,“人情稿”的出现有其复杂因素,也并非所有的”人情稿”都是质量低下、一无是处。因此,科技期刊编辑不应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对待“人情稿”,对其一票否决,而应客观而辩证地对待和处理“人情稿”。如此,既有助于作者的成长,也有助于编辑工作更加如鱼得水。

一、“人情稿”出现的可能因素分析

具体说来,“人情稿”现象的出现既与科技期刊的性质和宗旨有关联,也与编辑个体及科技期刊的部门归属有一定关系。

(一)“人情稿”的出现与科技期刊的开放性和服务性有关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是对外开放的,为广大科学技术研究者、爱好者服务,为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服务是其神圣的使命,而足够的优质稿源支撑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不管是主动约稿还是接受作者自然投稿,都必须与作者进行沟通和联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与“人”打交道,“情”自然是避免不了的。熟悉的作者本来就认识,而新的作者有朝一日也有可能成为支持和促进期刊发展的老作者,很多作者与编辑就是在关于稿件的联系中结下了深厚友谊的。因此,日常工作中,编辑经常会收到老作者们所推荐并希望能适当关照的自己或他人的稿件。可以说,只要有科技期刊的存在和发展,就会有“人情稿”的出现。

(二)“人情稿”的出现与编辑个体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是社会中的人,脱离开社会关系,人便无法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科技期刊编辑不是抽象的独立个体,也有其广泛的社会关系,有亲戚朋友,有师长同窗,有领导同事,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而且受我国当前学术评价体系机制的限制,个人科研成果往往与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等挂钩,更何况从期刊与作者的供求关系来看,我国目前尚处于由期刊主导的“卖方市场”状态[5]。尤其对于初写论文的作者来说,发表更非易事。因此,通过与编辑的个人关系,投递“人情稿”并希望加以关照的情况不在少数。

(三)“人情稿”的出现与科技期刊的隶属关系有关

多数科技期刊依附于上级单位而存在,管理、经费、人员配备等受制于上级单位。伴随着转企改制的到来,虽有部分科技期刊从原来所隶属或挂靠的单位或机构中脱离出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有的还办得很起色;但多数科技期刊还是依附于某一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等单位而生存,经费靠拨付,没有独立的人事决定权,服从于所属单位的统一管理,这种上下隶属关系在众多高校学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隶属于某一单位的科技期刊社或编辑部,接收来自单位内部和外部的稿件,为作者、读者服务,有时收到所属单位有关领导对某些稿件的“推荐”或“嘱托”,也是在所难免的。

(四)“人情稿”的存在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集体性、系统性有关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仅仅靠某个人的个体努力是无法完成的,它有着严密的衔接性、程序性和系统性。需经过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印刷方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最终才能促成一本完整科技期刊的出炉。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跟任何一方都脱不了关系,都有可能收到来自任何一方与稿件相关事宜的“招呼”,“人情稿”的出现似是避免不了的。

二、对待“人情稿”的合理态度

既然“人情稿”是科技期刊编辑日常工作有可能出现的,且必须去面对的一部分,那就应该积极对待,妥善处理。

(一)内心上,理解并接受

对于“人情稿”的提供者,不管是作者本人还是通过第三方的,编辑都应多一分理解,并努力接受。一方面,目前由于受我国各种评价机制的限制,相对于作者发表科研论文的需求量而言,总体上所提供的科技期刊平台是供不应求的,也就是科技期刊的供给与作者发表科研论文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等关系,处于僧多粥少的局面,满足不了众多作者的需求。因此,对于作者投稿的焦虑心理和急切期望,编辑应予以体谅和理解。而另一方面,受各种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的左右,我国的科技期刊界又呈现严重而怪异的两极分化现象,多数作者投稿时首选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期刊[6],形成了核心刊物稿件堆积如山,而普通刊物却门前冷落,甚至为稿源紧缺而发愁的怪象[7]。对于核心刊物而言,如果“人情稿”的出现是好上加好,也不失为一件美事;而对于普通刊物来说,“人情稿”的到来如若能解决无米下锅的燃眉之急,也不失两全其美。无论如何,一般主动与编辑部联系的虽都有其需求所在,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他们对编辑工作的关注,而失去了作者、读者的关注和支持的刊物,其意义和价值又从何谈起?所以,对于提供稿件资源者,编辑者不应一味埋怨。

(二)行动上,积极受理,尽快答复

对待“人情稿”,有的编辑采取“模糊”策略,应付了事,未给作者明确答复;有的采取“拖延”战术,一拖再拖,直至作者自己打退堂鼓。诸如此类的消极应对措施,笔者认为都是不可取的。相反,科技期刊编辑者应该以敢于决断、敢于担当的姿态来积极主动地处理“人情稿”。一是把“人情稿”纳入正常工作的一部分,积极应对和受理。二是不推托,不躲避,按程序和制度办事,并尽快明确答复作者或委托人,这样一来既免去耽误作者稿件发表之责,对于编辑又可达到当日事当日毕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对编辑和投稿人双方都有利。

三、“人情稿”的处理原则

“人情稿”的处理,只要把握好以下原则,抓住应该关注和突破的重点,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棘手。处理得好,甚至可以促进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情和友谊,为日后更好地进一步合作做好铺垫。

(一)坚持唯学术质量说事的原则

对于“人情稿”的处理,编辑首先应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清醒地认识到关注和重视的重点是“稿”,而非“人情”。也就是应坚持以稿件学术质量为纲的原则来处理“人情稿”。一是因为内容为王,稿件学术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只有紧紧抓住稿件质量,才能维护期刊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因为“人情”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不唯稿件学术质量说事,一味“讲人情”是永远也讲不完的。所以,这一原则对于编辑来说有纲可依,对于作者而言又平等对待,令人信服。而对于个别总想绕过原则只追求发表结果的作者,编辑则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澄明利弊所在,让作者明白低质量的稿件一旦发表,是不可逆的,不仅对刊物,也会对作者的声誉及其长期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相信多数作者都是明理而能接受的。

(二)坚持帮扶作者成长的原则

“堵”和“截”是处理“人情稿”的一种简单方式,但不是最佳方式,无法从根源上本质上解决问题。拒绝一个作者,否定一篇稿件很容易,但只会拒绝和否定的编辑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更谈不上是一个好编辑。“人情稿”的作者一般多为投稿无门的学术新人,或是投稿上屡屡受挫者,总之,多为缺乏学术自信者。对于编辑来说,做好编辑工作固然重要,而在特定的条件下扶持工作更为重要[2]。何况编辑的身上肩负着两项重要职责:一是发现新人;二是寻找好稿件[8]。对于这些需要“关照”的“人情稿”作者,不管他们是学术新人,还是投稿屡屡受挫的,甚至是科研态度不端正的,编辑都应表现出一个编辑人的耐心和诚意,以帮助作者提高稿件质量为己任[9],帮助他们改正论文中的错漏,端正其科研态度,挖掘其学术闪光点,从而提升其学术自信力。事实证明,经过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人情稿”变成优质稿、获奖稿的不在少数[10]。改稿是学术新人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好论文都是改出来的。而如何改,怎样改,编辑的意见和态度往往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美国兰登书屋的老一辈编辑萨克斯·康明斯,其作者队伍中先后有三人获得诺贝尔奖,据说他组织的许多书稿都是同作者“逐行讨论”,作了仔细修改后才出版的,他也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尊重,被称为“天才的编辑”。所以,无论是对于普通作者,还是“人情稿”的作者,在其成长的路上,编辑应予以适时地帮一把,扶一把,助力他们提高科研能力,在觉悟上、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学术正轨之路,这也是编辑的分内之事。

(三)坚持合力维护科技期刊形象的原则

一份刊物就像一个人一样,有其相对固定的独特形象,而这一形象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再树立起来。作者向某一刊物投稿,首先是基于对该刊物的信任和认可。而支撑一个刊物形象的关键因素除了善于采纳读者的建议外,更需要编辑与编辑间的齐心协力以及编辑与作者间的合力。科技期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靠其所登载的论文水平来体现的,而从生产期刊的角度讲,更取决于编辑的素质和业务能力[11]。因此,面对“人情稿”,首先编辑应该牢牢把握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操守[12],强化编辑职业道德[13],展现出良好的编辑素质,并就稿件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准才能刊发在编辑内部之间达成明确共识,标准一经确立就须严格执行,坚决不能破例,长此以往,科技期刊的良好形象便能得以树立和维护。其次,编辑应动员作者加入维护科技期刊形象的阵营中来。对于想走捷径的“人情稿”作者,可以拿出已经刊发的科技期刊论文,让他们对比一下自己的论文,看看差距在哪里;并进一步申明利害:如果把达不到刊发要求的论文发表了,后面就会有更多的同类稿件挤上来,久而久之,就会走上恶性循环的道路,而刊物原本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也将一去不复返。通过这样的摆道理,讲事实,一般来说,都能赢得作者的支持。第三,通过激发作者的成就感来一起维护科技期刊形象。当“人情稿”作者要求对其稿件给予“关照”时,编辑可先介绍自己刊物的要求及其与同类刊物相比的优势所在,以暗示自己刊物在稿件质量方面的高要求及不可将就,再鼓励作者认真修改,当作者通过努力而直至自己的论文被录用时,其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同时,也对编辑和刊物多了一份敬意,以能在如此高水准的刊物发表论文引以为荣,如此口口相传,良好的刊物形象便可征得更多优秀作者的青睐。

猜你喜欢
人情刊物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刊物贺词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系列刊物介绍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