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字面义在辞书释义中的呈现与隐含

2018-04-02 08:57王霞
辞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成语

王霞

解中的作用,为辞书中成语字面义的设置以及成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语 字面义 实际义 意义双层性 辞书释义

字面义,顾名思义就是文字表面上的意义(不是含蓄在内的意义)。成语是汉语中意义较为复杂的词汇单位,根据字面义在成语意义构成中的作用,成语的意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成语的字面义就是成语的实际义,如:

各抒己见 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现代汉语词典》)

齐心协力 大家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此类成语的意义不是各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但是,把构成成语的语素或词语的意义连缀起来,和成语的实际义基本一致。

另一类是除了字面义之外,还有含蓄在内的意义,而含蓄在内的意义才是成语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如:

川流不息 像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人群、车辆、船只来往连续不断。(《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物换星移 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现代漢语词典》)

一挥而就 挥: 舞动。就: 完成。一挥笔就能完成。形容才思敏捷,书写熟练。(《汉语成语学习词典》)

以上几例,“比喻”“指”“形容”等释义提示语之前的是成语的字面义,之后的是成语的实际义。这类成语的意义具有双层性。汉语中的成语绝大部分具有意义的双层性,具有意义双层性的成语在辞书释义中并不一定都给出字面义。如:

瓜熟蒂落 比喻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会成功。(《现代汉语词典》)

生气勃勃 形容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山南海北 泛指遥远的地方。也指不明方向或四面八方。(《汉语成语学习词典》)

那么,具有意义双层性的成语,在辞书释义时,何时该给出字面义,何时不必给出字面义?根据前人对字面义的研究,不能完全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在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收录的四音节成语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 学界对成语字面义的认识

成语(idiom)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除了在结构上更为固定,形成定型性的语言单位之外,意义上也更加凝练,演化成为现代汉语语言交际中所使用的意义。成语语义形成过程中有三种不同意义在起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语义结构,这三种意义是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孙维张1989)“语表意义”是指成语各构成成分字面上的意义,是成语的表层意义;“语位意义”是指成语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约定俗成的意义,是成语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构成成语意义结构的双层性。是否具有这意义的双层性,可以把成语同固定语中其他的单位有效地区分开来。(刘叔新1990)意义的双层性是否是成语的区别性特征,可能词汇学界还存在争议,但是,大多数成语具有意义的双层性特征,这在词汇学界早已达成共识。字面义是具有意义双层性结构的成语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学界以往关于成语的界定,主要着眼于成语是否具有“词”的资格,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是成语之所以成为“词”的两个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依据。因而关于成语意义的研究,是从成语意义的整体性出发的,认为成语是以整体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的意义不是构成成语的各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管构成成语的各成分单独存在的时候表示什么意义,在成语中所表示的意义是整体的。(马国凡1978)也就是说,成语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解释。要想不学而会,希望从字面上就把它的特定含义推求出来,那是办不到的。(史式1979)而且,从构成成分出发分析成语的意义,或者从字面上理解或解释成语的意义难免望文生义,产生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解释。由此看来,字面义在过去的成语意义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字面义出发推求或理解成语的意义是不被提倡的,甚至被认为是错误的做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得到长足发展,西方很多语言学家开始从语言使用者的理解机制出发对习语(idiom)进行研究。Cacciari等(1988)提出组构假说,把组成习语的单词叫作节点(node),习语在心理词典中以节点的形式储存,理解习语时,节点的意义首先被加工,同时,各个节点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单位的意义被激活。而Gibbs & Nayak等(1989,1990,1992)则提出可分解假说,认为习语在心理词典中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语义表征,习语的组成成分的意义对习语意义的理解有重要作用,习语句法加工能力的不同是由习语成分意义对习语比喻意义贡献的不同引起的,组成成分意义对习语比喻意义的作用越强,习语就越能进行句法加工。Cacciari和Gibbs等人在对习语理解机制上的具体观点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研究却对我们重新认识字面义在成语意义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大多数成语而言,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在成语的意义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字面义在成语意义的理解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 成语字面义在辞书释义中呈现的必要性

汉语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的文献、故事或传说。来自古代文献的成语一般是提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形成的。如“出类拔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分别选取“出”“类”“拔”“萃”四个音节代表整个句子的意思。而来自故事、传说的成语一般是选取能够概括故事、传说内容或主旨的字词形成的。如“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蠧》:“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用“守”“株”“待”“兔”四个音节来表达整个故事的意义。可以说,成语的各个构成成分的意义概括了成语最初要表达的意义,成语的实际义是在成语字面义的基础上,通过比喻、借代等方式,引申或派生产生的一种概括、抽象的意义。用莱柯夫(1980)的意象图式隐喻映射理论来讲,字面义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而实际义是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通过映射,人们在源域与目标域两个概念领域间建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也可以说,字面义为人们理解成语的意义提供认知背景。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理解分为意义建构和意义整合两个连续的阶段: 语言使用者首先激活词语及与其相关的概念知识,并将其以命题和概念的形式表征出来,形成各自的心理网络,各心理网络再相互连接,整合成为在意义上紧密结合的网络体系。Langacker(1987)指出,习语的语义极构成了一个复杂场境: 字面场境和目标场境,这一复杂场境与双重概念化相对应,在双重概念化中,由字面概念所支撑的概念框架背景下,目标概念被人们识解。Langlotz(2006)也认为在这个复杂场境中,字面场境作为概念支架为比喻义提供了一个更加具体的认知模式。

辞书是供人们查检字词、帮助人们释疑解惑的重要工具,通过查阅辞书来理解词语的意义是辞书的重要功能。综合性语文辞书和专门的成语词典,尤其是学习型辞书,在对成语进行释义时,很多是先给出字面义,再对实际义进行解释,从实践应用的层面印证了字面义在成语意义认知中的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收录的四字成语(不包括作为副条的成语变体)大约有4000条,其中,既解释实际义又解释字面义的成语有1260余条,约占所收录成语总数的3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释义,在解释实际义之前先给出字面义的情形,大致有如下几类[1]:

1. 构成成分含有文言或生僻语素的成语

比肩继踵 肩挨着肩,脚挨着脚,形容人多拥挤。也说比肩接踵。

绠短汲深 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打很深的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任务重大,难以胜任(多用作谦辞)。

成语的构成成分很多保留着其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读者如果不了解这些构成成分的文言义就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整个成语的意义。如“比肩继踵”中的“比”和“踵”,如果读者不知道“比”在书面语中有“紧靠;挨着”的意思,“踵”是“脚后跟”的意思,就很难自行将构成成分的意义连缀起来。再如“绠短汲深”中的“绠”“汲”都是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语素,大部分读者并不很清楚这些语素的意义。在释义时直接给出字面义,读者就不必再去查检这些语素的意义了,为读者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扫除了障碍。

2. 构成成分的意义古今不同的成语

如汤沃雪 像热水浇在雪上,雪很快就融化,形容事情极容易解决。

麻木不仁 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高歌猛进 放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行进中情绪高涨,斗志昂扬。

从字面上理解成语的意义,读者很容易按照构成成分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义或常用义来理解。然而,有些成语构成成分的意义是古代的意义,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大的不同。在古代漢语中,“汤”是“热水;开水”的意思,“沃”是“浇灌;浇”的意思,这与现代汉语中“汤”和“沃”的常用义完全不同;“麻木不仁”的“不仁”是“肢体没有感觉或知觉”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不仁”是“不仁慈”的意思。“高歌猛进”的“歌”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义是“歌曲”,用作名词,而这里的“歌”是动词,为“歌唱”义。如果事先不在字面义中给予提示,不了解这一情况的读者很容易从现代汉语层面上去理解,望文生义,产生错误的理解。

3. 语法结构上残留古代汉语语法特征的成语

未雨绸缪 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时不我待 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

木雕泥塑 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或静止不动,也比喻呆板的人。

飞沙走石 沙子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很大。

厚此薄彼 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慢待另一方,指对人或事不同等看待。

成语大多形成于古代,是从古代汉语中沿袭继承而来的,很多成语中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古代汉语的一些特殊的语法特征: 如名词活用作动词,成分倒置,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如“未雨绸缪”中的“雨”是“下雨”的意思,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时不我待”实际上是“时不待我”,是宾语前置;“木雕泥塑”并不是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木雕”和“泥塑”组合而成的,而是名词用作状语,“用木雕,用泥塑”的意思;“飞沙走石”中的“飞沙”和“走石”是“使沙飞”“使石走”的意思,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厚此薄彼”则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此为厚,以彼为薄”。如果不了解古代汉语的这些特殊用法,是很难正确了解这些成语的字面义的。

4. 字面义和实际义之间语义联系模糊或疏离的成语

八面玲珑 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望洋兴叹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 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白驹过隙 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语本《庄子·知北游》)。

成语的意义具有定型性,但是并不意味着成语的意义不会发生变化。有些成语的意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面义与实际义发生偏离。如“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而现在多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望洋兴叹”最初的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在多指“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另外,有的成语的实际义在字面义基础上转移或偏离过大,心理上较难感觉两者之间的关联,也需要给出字面义。如“白驹过隙”,白马经过缝隙,本来是空间上的概念,而实际义则是形容时间过得飞快,是时间上的概念,语言使用者很难在两者之间建立关联,在解释字面义时用“细小的缝隙”“一闪而过”等字眼,提示读者通过空间关系的感知,来理解时间概念的变化。

5. 字面义作为独立的意义单位使用的成语

百川归海 条条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暴风骤雨 来势急速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源远流长 ① 源头很远,流程很长。② 形容历史悠久。

有些成语的字面义(一般为本义),也经常出现在实际的语言生活中,如“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暴风骤雨过后,天气一下凉爽了许多”“长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等例句中的“百川归海”“暴风骤雨”“源远流长”使用的都是字面义。字面义在这里不单单是实际义引申的基础,也作为一个独立的意义单位在语言交际中使用。如果字面义较突出或使用频率较高,还可以独立出来,专门设立一个义项,如“源远流长”。

6. 构成成分缺省或语义要素缺失的成语

车水马龙 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过目成诵 看了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束之高阁 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目不转睛 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四音节是汉民族喜爱的语音段落,汉语的成语绝大部分是四个音节的。成语在形成之初,除了尽量选取四个音节之外,还省略原句中的某些成分,使之成为四字格式。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很容易成为被省略的对象。如“车水马龙”原本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过目成诵”原本是“过目即成诵”,分别省略了虚词“如”和“即”。虚词的省略,改变了词句原来的语法结构,使人们用现有的构成成分形成字面义时发生困难。还有的成语单纯将构成成分连缀起来,并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如“束之高阁”需要在处所名词“高阁”前加介词“于”,“目不转睛”应补加动词“看”,使字面义完足。

7. 来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寓言的成语

精卫填海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指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含沙射影 传说水中有一种叫蜮(yù)的怪物,看到人的影子就喷沙子,被喷着的人就会得病。比喻暗地里诽谤中伤。

举案齐眉 汉代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一样高,以表示尊敬(见于《后汉书·逸民传》)。后用来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买椟还珠 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匣子,把珍珠退还了(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这些成语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的道理就是这些成语的实际义。相比其他成语,这类成语的语义更加隐含,如果不知道故事的内容,很难理解成语的意义,而故事的内容则是通过组成成语的语素来概括的,释义时用简单的语句叙述故事内容,就解释了成语构成成分的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修订稿)》总则中在谈到释义时指出:“凡能帮助读者了解词义和用法的各项格式要充分运用,不要怕麻烦。”在解释成语实际意义之前,先对字面义进行注解,就是在编写实践中践行这一原则的体现。在释义时给出字面义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疏通字面理解上的障碍,正确地附会字面义,避免望文生义,还可以帮助读者合理建立字面义与实际义之间的语义关联,在字面义提供的认知背景下,正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

三、 辞书中影响字面义呈现的因素

意义的双层性是成语的重要特征,而不是区别性特征。有的成语的意义跟构成成分连缀起来的意义大体一致,字面义就是成语的意义。对于意义有双层性的成语,字面义一般不直接构成成语的意义[2],只是成语意义引申或派生的基础,在辞书释义中,給出字面义只是为了帮助读者识解成语的实际义。在成语释义时,常用“比喻”“形容”“指”“泛指”“借指”等来提示成语意义引申或派生的方式、途径。一般来说,释义含有“比喻”“形容”“指”“泛指”“借指”等提示词的成语是意义上具有双层性特征的成语。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四字成语释义时,直接用“比喻”“形容”“指”“泛指”“借指”等释义,并没有解释字面义的成语有近1300条。这些成语之所以没有给出字面义,不是因为这些成语没有字面义,或字面义对成语意义的识解没有帮助,而是综合认知主体、成语自身的意义特点、辞书中的处理方式等方面的因素,认为没有必要而没有给出字面义,字面义仍旧是隐含在词目之中的。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

1. 与认知主体有关

辞书给出成语的字面义是为了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成语的结构和各构成成分的意义,在字面义和实际义之间形成合理映射,从而准确地识解成语的意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概念知识不完善,或者说当认知主体的心理词库建构不完全时,字面义在成语意义的建构和加工过程中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主体的概念知识或心理词库日益完善,认知主体会根据各方面的知识在头脑中自主完成意义的建构和加工,对字面义的依赖会逐渐降低。《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的工具书。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联想系联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对于能够在自己头脑中自主形成字面义的那些成语,就不必给出字面义。不同词典针对的读者群体是不同的,比如有些成语词典,兼顾中小学生和一般读者查阅的需要,而且,因为是专门的成语词典,篇幅的限制相对小些,给出字面义的成语数量相对就更多一些。

2. 与成语的意义特点有关

成语释义是否给出字面义还取决于成语自身的意义特点。有些成语构成成分的意义不难理解,或者构成成分略加扩展就是字面义,如“插翅难飞”,字面义是“即使插上翅膀也很难飞出去”,“见缝插针”字面义是“见到缝隙就把针插进去”,读者根据构成成分的意义很容易形成对字面意义的构建,或者说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字面场境,就没必要再对字面义进行解释。

字面义和实际义之间的语义关联也是影响字面义是否给出的一个因素。有些成语的实际义只是在字面义的基础上略加引申形成的,如“多愁善感”意思是“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筋疲力尽”意思是“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实际义在字面义基础上引申或发生转移的空间并不大,读者很容易理解成语的意义,不需对字面义进行解释。成语的意义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演化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成语的字面义已经隐藏起来,或者已经极度弱化,实际义在成语意义表达中起着绝对主导作用。一提到这个成语,实际义首先被激活或加工,无需经过字面义的推导就可以理解成语的意义。如“横七竖八”释为“形容纵横杂乱”,“九牛一毛”释为“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构成成分的意义本身就已经虚化,不能根据字面实指的意义理解成语的意义,这类成语也可以不必给出字面义。

3. 与辞书的处理方式有关

辞书释义讲究精练,如果辞书对构成成分的意义进行了注解,读者能够根据构成成分的意义推知字面义,则不必给出字面义。如“力挽狂澜”《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狂澜”也出条,释为“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又如“青云直上”释为“形容官职升得很快”;“青云”也出条,释为“比喻高的地位”。这些成语主要构成成分的意义已经详细注释,实际义就不难理解了。

有的成语的构成成分虽然未出条,但是通过括注等形式对构成成分的意义进行了注解,也无需再从整体上对字面义进行解释。如“不差累黍”释为“形容丝毫不差(累黍: 指微小的数量)”;“不速之客”释为“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 邀请)”。分别用括注的形式对其构成成分“累黍”“速”进行了注解,整个成语的意义已呼之欲出。

总之,对于某个特定的读者群体而言,根据构成成分的意义以及字面义和实际义之间的语义关系,不难识解成语的意义,或者不会造成望文生义,则无需给出字面义。

四、 结语

成语是语义结构复杂的一类语言单位,字面义和实际义构成了成语意义的双层性特征,大部分成语具有意义的双层性。其含蓄在内的意义才是成语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从处于表层的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入手,通达处于深层的整体意义,是理解成语意义的重要途径。认知语言学对成语认知的研究成果,为辞书中重视字面义的呈现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修订稿)》第115条关于成语的释义是这样规定的:“成语可以从字面上理解的,只要简单注释,或说明比喻的意义,不必注出来源。”《细则》关于成语释义中是否注出来源的规定,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代汉语词典》重视字面义在成语意义理解中的作用,这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是暗合的。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字面义进行研究不仅对同类语文辞书,尤其是学习型语文辞书中成语的释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对成语教学中适当导入字面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附 注

[1]以下示例均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不再标注。为了节省篇幅,只引释义,例句一律省略。

[2]字面义作为单独的意义单位使用的成语另当别论。

参考文献

1.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0.

2. 马国凡.成语.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3.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4. 施春宏.比喻义的生成基础及理解策略.语文研究,2003(4).

5. 史式.汉语成语研究.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6. 孙维张.汉语熟语学.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7. 王吉辉.固定语研究.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8. 汪耀楠.汉语成语学习词典.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9. 徐景亮.习语图式的理解机制及模式建构.苏州大学学报,2010(2).

10. 张辉,季锋.对熟语语义结构解释模式的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9).

11. 张世挺.成语释义略议.辞书研究,1982(3).

12. 中國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13. Cacciari C, Tabossi P. The Comprehension of Idiom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88(27): 668-683.

14. Gibbs R W, Nayak N P. Psycholinguistic Studies on the Syntactic Behavior of Idioms.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9(21): 100-138.

15. Gibbs R W, Nayak N P, Cutting J C. How to Kick the Bucket and Not Decompose: Analyzability and Idiom Process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89(28): 576-593.

16. Gibbs R W. What Do Idioms Really Mea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2(31): 485-506.

17. Lakeoff G, Johnson M. Meto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8.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9. Langlotz A. Idiomatic Creativity.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20. Nayak N P, Gibbs R W. Concept Knowledg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Idio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0,119(3): 315-330.

猜你喜欢
成语
拼成语
猜成语
看图猜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