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两会”的民族声音

2018-04-03 08:13
今日民族 2018年2期
关键词:两会云南代表

代表、委员步出会场

蓝天白云,鸥舞花飞。踏着新春的气息,1月23日—31日,2018年云南“两会”在滇池畔的海埂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少数民族代表、委员身着盛装,如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多彩绽放。“两会”期间,各民族代表、委员紧密围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结合我省扶贫攻坚、民族文化建设等实际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云南民族文化大有可为”——双轮驱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悠久灿烂。近年来,我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呈现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地推进了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进程。

过去的5年,云南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制定出台各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将云南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本土化做得务实实在,促进了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各民族群众从文化发展中得到了实惠。同时发挥与周边国家接壤或相邻的地缘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建设“国门文化”的同时,我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从“站得住”到“能生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民族民间工艺品等云南文化产业全方位“走出去”,创造了很多全国第一的成功经验。

接下来,云南如何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如何有力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云南文化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对此,阮成发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推进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文化保护与利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实施“国门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投入了很多政策和经费,但是力度还不够。”来自保山的省人大代表李俊玲是布朗族,对文化保护与利用,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李俊玲告诉记者,身边许多传统文化的逐渐丧失,让她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我们特少民族的一些文化正在消失。”

会场

排金芬代表接受“代表通道”记者采访

《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文化保护与利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云南文化精品工程”的提法,让李俊玲看到了希望。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人每年可获得5000元补助。但这对于传承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李俊玲认为,各级政府都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建立有政策保障、有传承人支撑,并有政府经常性投入和考核的,有效运营的传习所,真正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云南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丰富厚重,为云南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实施民族文化“百名人才”工程、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扶持培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扶持打造20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初步完成民族大百科、宗教大百科、民间信仰、民族旅游的入库工作;仅2017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就投入资金793万元,扶持安排121个项目。以东巴经、贝叶经、毕摩经为代表的“三经”翻译出版令世人瞩目。

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推动云南文化繁荣昌盛?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吉晶指出,“践行民族文化自信,强化民族文化保护,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并形成多主体协同保护社会机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政协委员、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副局长、云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益琨说,要进一步挖掘好、整理好、传承好云南的特色歌舞、戏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支持力度、政策倾斜和人才培养等软件、硬件的投入。

“云南应充当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大使。”云南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谢青松认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云南不仅要讲述云南故事、传播云南声音、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更要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中国国际形象、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代表、委员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全力打赢新时代第一场硬仗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关系到我省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大局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集中力量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素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脱贫振兴、守边强基、迪庆怒江深度贫困脱贫“十大攻坚战”。

“在精准扶贫推动下,家乡面貌今非昔比。”来自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小板田村的毕志英代表说,如今,通村公路宽敞平坦,村内道路硬化绿化,群众行路难、上学难、住房难、饮水难、看病难、致富难等难题得到解决。

从云南实际出发,过去五年,我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扎实推进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建立健全责任落实、资金投入、考核评估等体制机制,全面推行“四到县”改革,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0.8亿元。实施易地搬迁、产业、教育、健康等精准扶贫措施,扎实开展迪庆藏区、怒江州、镇彝威革命老区等脱贫攻坚行动,“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和“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沪滇、粤滇扶贫协作机制有力推进。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6万人,脱贫攻坚取得成效。

然而,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我省仍然有超过300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部分深度贫困县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攻坚中之坚、克难中之难的关键阶段。”对此,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要把实干作为实现脱贫攻坚的唯一路径,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增强实干本领,强化实干作为。

少数民族代表步入会场

李开德代表表示,全力冲刺脱贫攻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将聚焦稳定增收,抓产业抓就业;强化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攻坚深度贫困村和深度贫困群体;补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层基础、内生动力等突出短板。

如何实现稳定脱贫,确保以后不返贫?“应该与实际相结合,做到2加1。”来自红河州的洪正华代表认为,建设特色小镇、发展特色产业加上抓好教育,打好扶贫组合拳是斩断穷根的根本办法。他说,扶贫中要敢于、善于用好金融杠杆,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扶贫宛如一把“利剑”,能把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剁碎。来自德宏的景颇族代表排金芬在“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十二五”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德宏全州实施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提升工程。把脱贫攻坚战中的教育扶贫落到实处,通过“整族脱贫帮扶+教育脱贫”模式,有效阻断了贫困传代。排金芬表示,通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强化开展汉语和民族语言相融合的双语教学,让民族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更容易、更方便地学习文化知识,有效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

“我省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重点和难点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所以聚焦脱贫攻坚的薄弱环节就尤为重要。”省政协委员刘寒雁表示,在教育扶贫方面,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辍学率相对较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就是要提高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水平。她建议,教育扶贫应与当地政府的脱贫攻坚规划相结合,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文化知识辅导和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户“愿意学、学得会、能上手”。“既然扶贫已经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知识培训和技术传播也应该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刘寒雁说。

“脱贫攻坚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思想上素质上的改变。”来自怒江州基层脱贫攻坚一线的范志良代表道出了扶贫的“二元性”,贫困群众既要物质脱贫,更需精神脱贫,只有树立起不等、不靠、不要的观念,才能真正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范志良说:“扶贫与扶智和扶志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确保完成国家规划1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启动实施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人口35万人左右;扶持专业合作社6万个,转移就业85万人,推动产业就业扶贫措施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贫困户全覆盖;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护林员等项目和政策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倾斜,带动20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对于《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十大攻坚战”落实、落细、落准,代表、委员振奋之情溢于言表,纷纷表示这是一份提振信心、催人奋进的发展指南和宣言书。

接受记者采访

盛装合影

猜你喜欢
两会云南代表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