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2018-04-03 02:29◇沈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阴影习题三角形

◇沈 强

清华大学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挑战性学习课程”(Challenge Based Learning),力图通过有趣的、有价值的挑战性问题,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运用综合知识获取新知识,促使学生挑战自我、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近几年我一直在努力尝试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让“以生为本”“积极参与”“深度思考”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

一、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内涵及价值

所谓挑战性学习任务,就是教师设计的一份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据此进行探究性学习,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挑战性任务时,不能为挑战而挑战,要从有利于课时核心目标落实出发,不是越难越好,而要遵循“入手容易、完成不易”的设计原则。任务既要让大多数学生能有成功的体验,又要留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二、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

1.重意义——从“技能训练”到“意义理解”的转变。

在设计挑战性任务时,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利用各种材料通过变化,呈现出新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完成任务,这种变化不是本质上的变化,而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会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起着重大的作用。

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设计时,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后,教材提供了以下习题,让学生根据分数给图形涂上颜色。(如图1)

图1

这样的习题对于巩固新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只要学会一一对应,犯错的机率就很小。这样的习题,做多了就如同技能训练,对分数的意义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我对习题的呈现形式进行修改,设计如下。(如图2)

对下面的这些分数,选择合适的图表示出来。

图2

与之前的习题相比,更有挑战性和层次性。在交流时,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进行反馈。第一层次:给找到合适的图形,属于基本知识练习,大多数学生能找到。第二层次:思考为什么有两幅图可以表示?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本质意义的理解。第三层次:为什么②号和⑦号图形没有涂色?第四层次:有没有图形可以表示出?这样的设计,能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促使学生从技能训练向意义理解转变。

2.转方式——从“听中学”到“做中学”的改变。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做中学”是比“听中学”更好的方法。传统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学习模式中,学生是在“听中学”,缺少提问、实践、探究的机会,慢慢也缺乏了提问的意识和探究习惯。设计挑战性任务可以改变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发现真知,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做中学”。

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对有关年、月、日的认识,通过师生问答一一呈现出来,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板书。年、月、日的相关知识点多而零碎,需要学生认识大月、小月,认识平年、闰年,知道年、月、日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如果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无非是把学生已知的搬运到黑板上,不能激起他们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必定停留在浅层次上。

如何把这么多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如何让学生对年、月、日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在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我把年、月、日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设计的挑战性任务是:“爷爷有高血压,每天吃1片降压药,1盒药(30片)吃一个月够不够?”出示任务单,如图3:

图3

让学生理解记录方式:1月份有31天,缺1片,画一个“○”表示,2月份有28天,多了两片,画两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年历本把一年的情况表示出来,观察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通过问题引领,激发求知欲,并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把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讨论时更有聚焦点,真正实现“做中学”。

3.探未知——从“常规问题”到“非常规问题”的迈进。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已知,更要关注学生的未知。设计挑战性任务时,应打破常规的、学生熟知的情境和数学问题,增加非常规的、学生未知领域的数学问题。所谓非常规数学问题,是指无法用当前的常规方法解决,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和一系列认知策略来解决的问题。

如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单元整理”复习课时,涉及的知识内容有很多,包含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内角和、三边关系等。在复习三角形分类时,教材呈现较多的是如下习题(如图4),这样的习题比较常见,学生做起来也得心应手。

图4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两个挑战性任务。任务一:从长度为18、10、8、6、6、6、2(单位:厘米)的7根小棒中选3根,可以围成几个不同的三角形?这5个三角形分别是(6、6、2)(6、6、6)(6、6、8)(6、6、10)(6、8、10)。任务二:这5个三角形按边和按角分类,分别是什么三角形?根据边的长短按角分类,是一个非常规的思考角度,打破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边的长短按边分类,根据角的大小按角分类),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新问题。三角形具有唯一性,三条边长度一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就能确定了,因此,从理论上说,可以把三角形根据三边长度按角分类。但思考起来不容易,需要依赖空间想象与推理能力。

4.拓思路——从“单一”向“多元”开放。

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传统题已知的条件比较完备、结论确定且唯一。开放题则是“条件不完备或多余,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唯一”,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设计此类挑战性任务时,首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的例题或习题,要关注例题或习题本身所具有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教师要善于挖掘题目中的开放性元素,对习题进行大胆改编,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习题,并能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展示出来。

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练习中安排了如下的习题(如图5)。此题是考查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与传统的题目相比,在题型上有所创新,采用数形结合的形式来考查。但从学生解答情况来看,方法只有一种。

图5

学生的答案基本是这样的:32.4÷12=2.7(cm2),32.4÷9=3.6(cm2),3.6-2.7=0.9(cm2)。

对该题稍作修改,将A的面积从1格扩大到2格,将B的面积从1格扩大到3格,如图6。改编后习题的解题思路,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四个水平层次:

图6

第一类是分别求出阴影A和阴影B的面积,再相减。

水平层次1:阴影A,32.4÷12×2=5.4(cm2);阴影B,32.4÷9×3=10.8(cm2),10.8-5.4=5.4(cm2)。

水平层次2:阴影A,32.4÷6=5.4(cm2);阴影B,32.4÷3=10.8(cm2),10.8-5.4=5.4(cm2)。

第二类是发现阴影面积相差的部分正好等于阴影B面积的一半。

水平层次3:阴影B,32.4÷3=10.8(cm2),10.8÷2=5.4(cm2)。

第三类是发现阴影面积相差的部分正好等于阴影A的面积。

水平层次4:阴影A,32.4÷6=5.4(cm2)。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还有很多解法。改编后的习题,方法具有多样性,思维更有层次性,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得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开放题解题思路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猜你喜欢
阴影习题三角形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