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构到建构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片段与设计意图

2018-04-03 02:28◇王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未知量小杯黑板

◇王 岚

教学片段一:在“倍数关系”的研究中初步感知假设的策略

师:小明遇到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示题目如下)面对“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有多少毫升”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敢不敢自己尝试一下?

小明把36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中,正好都倒满。已知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写在白板上。(可以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

2.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再把有代表性的不同方法贴到大黑板上。

师:请大家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且自己尝试解决,可以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在白板上留下思维的痕迹。独立完成后,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交流解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大杯和小杯两个未知量都需要学生求出,看似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我们将视线放到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历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已经有过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比如,五年级下册教材已经出现过和倍问题的实际问题,只不过当时是用方程方法解答的。而将挑战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不同的思路与表达。

(各小组组员先理解题意,独自思考,在白板上写下解题过程后,相继进入讨论环节。教师巡回指导,加入小组聆听,指导同学将部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师:现在黑板上有11份作品,这11份作品都不一样吗?有没有一样的?

生:有!

师:下面我们请四位同学到黑板前,把你们认为相同的作品放在一起。

(四个学生上讲台对11种解题方法进行分类)

师:看来很多同学遇到小杯和大杯都不知道的时候,就紧紧抓住数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派一个代表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我认为当两个量都不知道的时候可以用方程算,首先题目给我们的条件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我们可以把小杯设为x毫升,那大杯就是3x毫升,之后我们列方程:3x+6x=360,解这个方程得x=40。再根据题意,得出小杯的容量是40毫升,大杯的容量是120毫升。

(教师对这个学生的解题方法给予肯定)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在没有用方程方法解题的同学,我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借助了一些工具,比如:示意图和线段图。要看懂需要智慧,要分析需要勇气。谁来解释这些算法?

生1:这些方法都是画图,题目中说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我们可以把1个大杯看成3个小杯。

师:我特别喜欢“看成”这个词,就是把1个大杯假设成3个小杯。

生1:然后把假设成的3个小杯和题目中原有的6个小杯加在一起,一共就是9个小杯,它们的总量是360毫升,用360÷9=40(毫升),就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再根据题意,用小杯的容量乘3就能算出大杯的容量。你们听懂了吗?

(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听懂了)

师:都听懂了?找一位同学来验证一下。

生2:根据3个小杯的容量等于1个大杯,合起来就是共有9个小杯,用总容量360毫升除以9个小杯,就是每个小杯的容量。再用小杯的容量乘3,就得到1个大杯的容量。

师:其实他们用的方法完全一样,都是把这里的大杯假设成小杯。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放在一起。

(教师走到黑板的另一边,示意学生把目光转移到右侧)

师:这是哪位同学的作品?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3:我是这样想的,首先3个小杯的容量等于1个大杯的容量,一共有6个小杯和1个大杯,就相当于一共有3个大杯。小明一共倒了360毫升的果汁,就要除以3,得到每个大杯的容量是120毫升。又因为3个小杯的容量等于1个大杯的,所以120除以3就是40。因此小杯的容量是40毫升,大杯的容量是120毫升。你们听懂了吗?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学生似懂非懂,并不举手,教师似乎看出来他们的疑虑)

师:没有人提问的话,我来问一个:360÷3中除号后的“3”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3”是从哪里来的。

1.3.1 消解动态试验。根据厂家推荐,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止马铃薯环腐病拌种用药量为0.42~0.70 g a.i./kg种薯,播种时拌种使用一次。按照《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要求,于2015—2016年在山东省济南市、湖南省长沙市开展试验。

(其他学生纷纷点头,好像这也就是他们理解上的困惑)

生3:每3个小杯等于1个大杯,6里面有2个3,因此6个小杯就等于2个大杯,再加上原来的1个大杯,就是3个大杯,所以“3”来自3个大杯。

师:有没有跟他思路是一样的?

(两个学生举起了手,教师把他们的作品也作了展示)

师: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都是把小杯全部假设成大杯。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黑板,看起来好像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方程,第二类是把大杯假设成小杯,第三类是把小杯假设成大杯。请你仔细思考,方程的方法其实是把所有的什么假设成什么呢?

生:方程就是把大杯转化成小杯。

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左边全部假设成小杯,右边全部假设成大杯。看上去分成了两类,这两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把两个不同的类型,转化成一个相同的类型。

师:我非常佩服这位同学,他说得特别棒。一开始,大杯也不知道,小杯也不知道,也就是两个量都不知道,那就把两个未知量通过假设转化成一个未知量。

设计意图:分类比较,聚焦差异。从方程解法、算术解法的大杯假设为小杯,算术解法的小杯假设为大杯,逐步到分为两类假设为大杯、假设为小杯,最后统一到都是把两个未知量转化为一个未知量。在观察、比较、分类中,学生对于假设策略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

教学片段二:在两个量关系的聚焦中逐步深化假设的策略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算法都是把两个未知量通过假设转化成一个未知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未知量我们都可以转化成一个未知量呢?

生:这两个未知量必须有一定的关系。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屏幕上这道题的两个未知量有什么关系?

生:(齐)倍数关系。

师:这样的倍数关系只能用题目中的这句话来表达吗?可不可以换一种说法?

生:1个大杯的容量等于3个小杯的容量。

师:无论怎么表达,这两个量之间都是倍数关系。题目中40和120这两个量,除了用倍数关系来表达,还可以用什么关系来表达呢?

生:大杯比小杯多80毫升,小杯比大杯少80毫升。

设计意图:教材中例1是倍数关系,例2是相差关系,教学时,一般用两课时完成这部分内容。例1假设前后总量不变,份数在变。例2假设前后总量在变,份数不变。对于学生而言,例1有相关经验与基础,而例2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在教学时,我以关系为切入点,将两个例题通过关系的表达方式变化而整合为一课时,从结构化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思维支架。两者的不同是关系的表达方式,而相同的则是都要将有关系的两个未知量转化为同一个未知量。

猜你喜欢
未知量小杯黑板
长在黑板上的诗
晓黑板
带你学习欧姆定律
黑板
就“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几点思考
青瓷小杯
未知量符号x的历史穿越
大杯?小杯?
你会买饮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