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素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以清中木雕花板为例

2018-04-03 04:45吴星瑾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木雕美术传统

吴星瑾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中国传统美术是美术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包括中国画(国画)、抽象国画、内画、书法等。[1]绘画创作的主要工具是纸张、画笔和颜料,技法是用传统写实的表现手法,素材取之于实现生活,对幼儿启蒙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雕花板艺术是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建筑室内外装饰及家具装饰中运用广泛,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幼儿美术是3—6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一。这种造型活动是幼儿运用绘画、手工和欣赏等形式对实际生活的亲身体验,体验手段具有明显的传统性。木雕花板艺术是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图案、雕刻、色彩三大部分,其素材来源于生活,直观又形象,将其引入幼儿美术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主人文化品味、功名利禄、平安祈福等情感是真实快乐的。下文通过对大量清朝中期木雕花板图案的分析研究,结合幼儿美术活动案例,对清中木雕花板美术素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应用作初步的探讨。

一、木雕花板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木雕艺术属于传统美术中雕塑艺术的一种,是一种用锋利的木雕刻工具用传统雕刻技术在木质材料上进行雕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图案素材体现古代人祭祀祭典、渔樵耕读、休闲娱乐、民俗信仰、劳动生产等生活画面,隐含着主人家的心灵祈望、生活情趣;雕刻艺术积累于生活,雕刻技术有从“简单→繁复→精美”的过程,着色艺术有从“白描→单色→多色→髹金”的过程,其起源与发展脉络清晰,是我国民间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木雕艺术的起源

中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不少初具雏形的木雕艺术品。考古研究表明:“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7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2]殷代王室出现“六工”,周代王室出现“八才”,说明精细化木雕名匠被列入国家人才库,木雕艺术已经开始系统化,并被纳入国家管理范围。

(二)木雕花板艺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工具出现,传统美术在雕刻艺术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木雕工艺出现简单刻纹和雕花印刻,其纹饰和雕花仍采用传统手法取之于生活和大自然,并由平面向立体空间发展。木雕工艺出现行业分工,漆绘木雕开始盛行。至汉代,楚人广泛使用圆雕、浮雕和线雕等木雕手法,线条粗细简繁变化丰富,并与平面达到完美的结合。

两晋时期,木偶、木版画盛行。宋元两代,木雕艺术向精、细、秀、柔等方面发展。北宋晚期,朝廷颁布统一的建筑规格、工艺标准。[3]

明清木雕花板在中国木雕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民间文化和木雕艺术的高度融合期。特别是进入清中期的“康乾盛世”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社会鉴赏水平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木雕艺术的发展进入巅峰时期。“嘉道中衰”之世,木雕花板艺术开始下滑,至民国后期走向衰亡。

二、传统美术素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价值

传统美术素材范围较广,木雕花板艺术作为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传统美术的发展而发展,至清朝中期进入鼎盛期。清中木雕花板美术素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用,不管从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上,还是从提高幼儿美术基本功、培养画画技巧、提升欣赏水平,以及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需要上来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保护和传承传统美术

木雕花板作为木雕艺术的精髓,是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美术有很大的冲击力,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幼儿是传承传统美术的主体,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运用木雕花板美术素材,有助于培养幼儿提早认识木雕花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有助于幼儿参与传统美术的保护;有助于幼儿接受传统美术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提高幼儿美术发展水平

多数幼儿不喜欢抽象画,喜欢描绘现成作品或图案,但是幼儿美术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为此,教师要积极寻找适合幼儿画画的素材,通过多样化素材激发幼儿兴趣,而丰富多彩的木雕花板图案素材恰可很好地补充这方面的不足。幼儿通过对木雕花板图案的欣赏、描绘,提高美术基本功与画画技巧。

(三)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需要

幼儿美术反映幼儿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既直观又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木雕花板丰富的画面是对古人精彩生活片断的剪辑,有助于幼儿认识和体验现实生活,将木雕花板艺术引入幼儿美术活动,是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需要。

(四)丰富幼儿美术活动内容

幼儿在参与活动中获取经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对现实生活进行体验。清朝中期是木雕花板内容色彩丰富,取材多样广泛,雕刻技艺成熟。从中提取幼儿美术活动素材,应用于幼儿绘画、手工和欣赏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美术活动内容,增长幼儿知识,提升幼儿多元化审美能力。

(五)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木雕花板中蕴含着成语典故、戏曲故事、经典名著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晴耕雨读、民俗风情、休闲娱乐等古人的生活画面,对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清朝中期的木雕花板是祖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传统美术文化遗产,数量有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让幼儿提早接触并认识这一文化遗产,对其挖掘、抢救与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传统美术素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传统美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意味着有迹可循,有一定的规范,遵循约定的规律进行,符合幼儿发展规律。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相背离,容易让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厌恶和反感。为此,幼儿美术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美术教育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进行,而木雕花板传统美术素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实践应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进行,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一)传统美术在涂鸦期阶段中的运用

3岁左右的幼儿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美术创造能力基本处于“涂鸦期”,绘画中多以随意涂鸦为主,这种涂鸦虽然随意,却也是建立在描绘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可以选择以简单印刻为主的花鸟类木雕花板,采用印沙盘的方法,让木板上的花鸟落在纸上或细沙上作为简单临本,再让幼儿描绘简单临本,这种降低难度的幼儿美术活动,最容易让幼儿体验随意涂鸦所获得的成功带来的乐趣。此阶段教师尽量少作示范性引导,要作观察性引导,让幼儿尽情发挥想象力,并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传统美术在象征期阶段中的运用

因身心发展的差异,2—4岁可以看做是幼儿“涂鸦期”与“象征期”的过渡期。幼儿通过双眼对看到的客观事物纯粹、主观地进行描绘,具有超越现实的象征意义。在此时期,可设计传统美术欣赏主题活动,选择若干幅木雕花板供幼儿欣赏,并引导幼儿从图案、线条、色彩等方面进行欣赏,以感受传统美术的无限魅力,提高欣赏能力。要将木雕花板教学融入在一日活动、教学活动中,创造幼儿接纳、了解木雕花板艺术的环境。在此基础之上,幼儿作为绘画的主参与者,教师作为观察者与引导者,在幼儿大量欣赏木雕花板艺术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完成与解读自己的作品。

(三)传统美术在形象期阶段中的运用

4岁左右的幼儿开始进入“形象期”。[4]此阶段幼儿随着身体各个功能尤其是小肌肉的发育,对纸笔有了较好的控制与使用,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描绘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所画内容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来。此时幼儿处在想象力发展的高峰时期,画面呈现为比例关系夸张,色彩与实物迥异。[5]教师可着重引导幼儿欣赏木雕花板夸张图案中的丰富寓意。如“状元游街”木雕花板,画面中的状元帽和马头的比例明显被拉大,马的下身与人的腿部比例明显偏小,符合幼儿夸张的想象思维。

(四) 传统美术在意向表现期阶段中的运用

5—8岁的幼儿美术创作能力逐步提高,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一些简单联系。引导幼儿对传统美术进行多角度观察,包括画面背后的故事、所饱含的人文意象等。如木雕花板图案类别,即花鸟、瑞兽、吉物、人物等;线条特点,即细、粗、直、曲等。可以让幼儿参考木雕花板上的线条特点,选择多种画笔的绘画活动,提升幼儿对画笔的熟悉度、掌控能力。这类幼儿美术活动,有益于幼儿在画画时有意识地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使画面趋向丰富化、复杂化,突出个性展现,并不断完善。还可以挑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木雕花板,引导幼儿欣赏,从中发现美、感受美,培育相对复杂的审美视觉。

总之,通过对传统美术素材的提练,结合木雕花板艺术图案与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在联系,教师可将木雕花板美术素材引入幼儿美术活动,这对保护和传承传统美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是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需要,是丰富幼儿美术活动内容的需要,也是促进幼儿对传统美术知识了解的需要。

[1]张春颖.美术的主要分类及中国传统美术[J].东方青年:教师,2013(13).

[2]亦炎 .卓然于世话木雕[J].今日上海,2005(9).

[3]李诫. 营造法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4]魏红.中班幼儿绘画三法[J]. 学前教育:幼教版,2013(2).

[5]陈宣.浅谈幼儿美术教学活动[J].关爱明天,2014(10).

猜你喜欢
木雕美术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木雕鱼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