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维度解读

2018-04-03 07:18董海浪
关键词:初级阶段中华民族特色

董海浪

(沈阳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沈阳 110136)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概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现实,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新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

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变化为逻辑起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变化为建构的逻辑起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走进新时代,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时代条件,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提出的,是新的历史时期,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符合实际的新思想。

当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但是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总书记告诫全党:“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1]”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2]”正确认识当前的最大实际,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符合当代中国实际,也完全符合当前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总书记始终强调各项工作要立足实际,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116”“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3]1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牢抓住生产力这根主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4]92”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3]265”“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3]155”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热度空前,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建设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变化为建构的逻辑起点,从立足现实、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高度,规划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廓清了我党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是提纲挈领,进而引领广大人民全面决胜小康社会最后胜利、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二、以人民性为价值引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性为价值引领,以造福人民为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经统计发现,3万多字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超过200次。“人民”二字重千钧,洋溢着深厚的民生情怀。习近平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向全党发出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

1.立足人民利益确定奋斗目标

众所周知,2012年11月29日,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4”这个梦想,既是国家富强,又是民族振兴,更是人民幸福。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将其与中国梦一起,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党的十九大在确定我国发展规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时,更明确地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预计要在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奋斗15年,也就是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的明确,既体现了党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更体现了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的合二为一,是当今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得到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

2.坚持以人民为主体谋划发展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不断扩充与发展,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党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法治、民主、正义、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帮助贫困人口逐步摆脱物质贫乏,帮助人民实现精神富裕,走向全面发展,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与发展,“人民至上”的精神和理念更加彰显。这不仅仅体现我们党对理论认知的深化与发展,更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现实诉求的变化与发展,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体现了我党一直以来所主张的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

3.针对人民关切确定工作重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人民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显著特征和优良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政治本色的根本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他谆谆告诫全体党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党的奋斗目标。他要求领导干部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在民生问题上,他强调指出,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了解决人民痛恨的腐败问题,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党狠抓反腐倡廉建设,从整顿四风到八项规定,从拍苍蝇到打老虎再到猎狐,我们党始终坚持“管党治党不放松、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的庄严承诺,对党内的腐败问题、作风问题进行严厉的监督和整治,向人民群众展示从严治党的决心。社会主义百年实践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治国理政的人民性特质,是事关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制胜法宝。

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崇高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突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变革,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断探求自立自强的道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嘉兴南湖上的红船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引下,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经过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战胜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带领人民搞革命到带领人民搞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总结经验、丰富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重大决策。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指引着中华民族走上了强国之路。

党的十九大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就是要在我国现有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目标,最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描绘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谋划和使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开启新征程和开拓新境界的伟大时代,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之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目标,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记得,习近平在担任国家主席伊始,就非常明确地告诉外国元首,他始终放在心上的工作主要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能搞丢了,老祖宗留下的地盘不能搞小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不能搞歪了,老百姓的日子要过好了。可见,习近平同志始终关注国家的发展,始终关心人民的生活,始终把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为中国的关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方面,我们要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又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的已有辉煌,而是扬弃和超越,即充分吸收合理内核,又毫不留情地摒弃不合时宜的东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是满足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国家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新表达和新时代的宣言书。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实践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6]”这一科学思想必将指导未来中国的发展,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进一步创新发展。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中华民族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初级阶段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研究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完美的特色党建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