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实践模式探索
——以沈阳工业大学“千名辅导员万家行”十年家访活动为例

2018-04-03 07:18田庆军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辅导员政治

田庆军,姜 丹

(沈阳工业大学 学生处,辽宁 沈阳 110870)

一、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做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本”视阈下的家访工作,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目标和任务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等。[1]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全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保证。家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以学生为本”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一。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2]。传统的观念认为,教育者居于主导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将改变,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也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而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都具有主体性,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高校辅导员家访活动,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受访学生,在家访过程中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各自都有主体性,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洗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性”是家访活动的理论基础。

3.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理想信念、价值养成、勤学苦练、意志品质、科学思维、创新创造、社会实践、责任担当等方面科学把握习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可以看出,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而高校辅导员家访作为新形势下兴起的工作形式,可以有效地将学校与家庭相连接,是“以学生为本”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的确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家访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家访专项经费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家访经费支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涉及到家访人员赴外地的交通、食宿以及走访困难学生的慰问品、困难生补助等必要的开支。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家访专项经费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的共性问题,致使很多偏远地区的实地家访或者调研都难以真正落实,进而缩小了家访的覆盖面。

(2)对家访工作认识不足,双方重视程度不够。家访工作涉及到学校和家长双方,一方面辅导员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认识不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关键组成部分,其自身的价值观及言谈举止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课堂上更深远,辅导员往往忽略家访这个工作平台对自身具有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家长对家访工作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面上,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只要学生在学校里表现好就可以了,在家里什么样不需要辅导员知道。由于这种教育理念的缺失,致使家访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

(3)家访工作方式单一,活动效果不佳。从本质上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家访是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传统的家访形式单一,加之学生担心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不会开诚布公地与辅导员交流,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高校应在家访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研究、调整应对方式,使学生、家长的信任程度得到提升,家访气氛得到活跃,家访效率得到提高。

三、沈阳工业大学“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实践模式探索

沈阳工业大学“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已经走过十年,由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此项活动成为该校的品牌,连年获得辽宁省家访工作先进组织单位和A类单位。学校对家访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实践模式。

1.统筹协调,前期细致筹划

(1)精心准备定方案,工作有力度。学校以学生为本,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号召全校学生工作干部踊跃参加家访活动;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家访团队,与辅导员一道从思想引导、管理服务、学业指导等方面开展多角度、专业化的指导;确定的家访对象要覆盖优秀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心理存在一定问题学生、受个人发展困扰学生等多类学生群体;将家访工作与领导干部走基层工作相结合、与班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相结合、与学生骨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相结合。

(2)设置专项经费,照顾有力度。学校在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号召的同时,依据具体实际情况,按照学校、学院共同设置的原则,安排家访专项工作经费,用于解决辅导员家访过程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等必要的费用支出,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准备了慰问金和生活慰问品,并逐年提高经费额度,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得到帮助。

(3)收总结评先进,巩固有力度。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力求辅导员参与面广,覆盖点多,活动成效明显。学校和学院也在校园网站上对家访活动进行全面报道。 为鼓励先进,巩固家访活动成果,进一步推动家访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评选出校家访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并对其进行表彰。一系列工作巩固了家访活动成果,进一步推动家访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

2.多方指导,过程形成合力

(1)爱心满满,领导亲临有高度。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利举措,学校给予家访活动高度重视。学校在认真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凝聚全员力量,全校总动员。为了使学生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及学院概况,学校职能部门如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校团委及各学院领导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走访中,领导们耐心询问家庭的实际情况,并为家长们介绍了国家和学校的帮扶政策,有针对性地让家长们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重点和特点,鼓励学生们要自强不息,克服困难,好好学习,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回报父母、学校和社会。这就起到了合力育人的最佳效果。

(2)长途跋涉,覆盖全面有广度。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辅导员们行程几千公里,家访地域覆盖南至广东、贵州、天津、河南、河北、山东,西至新疆、山西,北至黑龙江、吉林等地,省内遍布各县区乡村,走进了学生家庭,送去了温暖和祝愿。

另一方面,家访形式也力求与时俱进,采用新手段。学校鼓励辅导员探索多渠道的家访模式,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灵活多样地开展家访工作,使家访工作更显厚实,激发内生活力,形成持久动力。除了传统家访形式之外,很多教师应用现代通讯和新媒体技术,广泛采用了电话家访、网络家访、信函家访、集体家访等形式,有效增强了家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微信群、微信平台也成为了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理念、学生活动状态的新媒介。

(3)合力育人,创新载体有厚度。首先,创新家访载体——区域家长会(家长学校),通过座谈会或茶话会等形式召开集体家长会,在家访时间紧任务重的大背景下,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与学生、家长一起分析学生在校情况,帮学生树立自信心;分析家庭和学生情况,帮助学生做好就业意向;向家长发放学院学科建设及整体概况的宣传手册,确保家长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及未来发展的情况;同时有助于大范围收集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有效的沟通,为今后的工作更好地定位目标和找准方向。

其次,创新家访载体——班导师参与家访。学校自2010年开始实施大学生职业(学业)规划工程以来,每个大一年级的班级都配备一名校中层干部,作为班级班导师。由于教育成效明显,目前班导师队伍已向专业课教师扩展,只在大一、大二学年配备,班导师队伍在不断壮大。班导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帮助,有效弥补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对学生教育的空缺部分,是沈阳工业大学学生工作的有益探索。家长可以与班导师面对面地就孩子的成绩以及将来的就业方向、工作方式、考研情况、专业内容等问题进行直接的沟通,真正做到了家庭与学校沟通配合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班导师随同家访的新形式开创了家访模式的新纪元,出色地完成了家访任务,这也成为家访活动的新亮点。

再次,创新家访载体——朋辈互助家访。为扩大家访的影响范围,尝试创新一种新的家访载体,即吸收学生骨干参与到家访活动中来。在活动开始前,学校组织专门的培训,培养学生骨干的领悟能力,明确自身参与家访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与人沟通方法,做好学校与家庭的纽带,既能准确地收集受访家庭的意见与建议,又能在家庭中传递学校、学院和学生的学习工作信息,更好地配合辅导员、学院、学校完成家访任务。通过创新学生骨干参与家访活动的载体,拓展了家访范围,深化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了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干部参与家访,更是学校创建优良学风班,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措施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举措。

3.交流研讨,未来科学发展

(1)情暖万家灯火,点滴行动有热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经常深入学生之中,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成为他们可信赖的朋友。针对不同家访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有效果的方式和方法,并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困难资助、心理健康指导及就业政策咨询及时传达给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多于学生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今后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帮助。

(2)赢得家长支持,合力教育有维度。家访深入到学生的家庭,增进了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一方面,讲述学校的教育方针、规章制度,使家长能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另一方面,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使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有利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3)获取家长建议,满满收获有效度。辅导员日常工作更多地侧重于学校,很少有机会与家长建立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家访活动,辅导员走出校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一方面是把学校的治学理念和政策传递给学生家长,另一方面也是学校了解学生家长所关心问题的重要途径。比如学生家长对子女就业的看法及期望,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态度等,这些收获都提高了学校学生工作的效度,达到促进学生工作的目的。

四、结 语

作为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和长期性工程,家访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并鼓励有精力的教师充分利用出差、探亲等机会深入学生家庭,开展深度交流,尝试建立家访的回访机制,促进家访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以实际行动打造特色家访工作品牌,从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共同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7.

[2]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09.

[3] 贾海宁,屈昌雷.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意义、理论基础及有效模式探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6(6):40-45.

[4] 徐 鹏,赵晓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4):569-572.

[5] 梁昌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成果化探究[J].当代教育与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117-118.

[6] 王春艳,李 想.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调查与思考—以沈阳工业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40-41.

[7] 冯锐姿,许晓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4):565-570.

[8] 冯海侠.“以生为本”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思考[J].船舶职业教育,2017(3):68-71.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本辅导员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以学生为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研究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