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优化创新研究

2018-04-03 08:42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人文素质教育

刘 志 筠

(商丘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目前国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复兴,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性阶段。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激烈和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是当前比较重要的艰巨任务,政府针对国际形势提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呼吁。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中第十七条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高校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主阵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包含甚广,特别是其思想教育排在首位,承载着引导大学生思想的重要任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平台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解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是机遇,也是很大的挑战。很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参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有经济、军事这些硬件的较量,还有文化软实力的比拼。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样就会使得本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受到挑战。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从观念上、感情上、心理上等去影响别国人民,这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明显的‘软实力’资源。这种无形的力量没有导弹驱逐舰护卫下的轮船那样气势汹汹,但是,它却能够散布在全球性的大片空间,影响千千万万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改变导弹和轮船的归属”[1]160。这说明,价值观念与精神文化是物质形态利益的最终归属与实现形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对人进行灵魂塑造、精神引导的主阵地,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影响着也改造着不同的人。进入21世纪,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谋求其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同时,也把领导全球的文化价值观念列为其核心利益。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国家安全包含的内容较广,就目前来讲包含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国民、领土、经济、主权、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生态、信息。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一个主权国家首先要有自己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在一代代的传承下继承和发扬中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传统又能吸收和借鉴有益于本国文化发展的文化观念,不受外来文化的侵蚀和颠覆。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影响巨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从文化上做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准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势必会受到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渗透,使得文化的独立性、方向性和主导性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使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在促进正常的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识别和抵制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确保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学校教育作为主流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与途径,有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的双重作用,“为了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学校教育应向青少年一代系统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2]。鉴于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领域在内容上和文化的高度契合,思想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担负着无可替代的责任。就目前来看,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信不疑的。他们深刻懂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各方面努力,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但不能否认的是,个别大学生没有梦想和追求,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指导思想视而不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而不见,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持怀疑态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嗤之以鼻,认为所谓的传统皆为过时的东西。调查发现,在大学生中,没有读过《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等传统经典书籍的大有人在,真正用心翻阅研读《周易》《史记》等传统经典书籍的人更是寥寥。另外需要值得警惕的是,在今天的大学生中间,崇洋媚外的心态依旧存在。比如,有些大学生会清楚地记得情人节这天应该向自己的心上人示爱,但却不知道“七夕”在什么时节;会清楚地记得愚人节去捉弄别人,却不知道清明节是何来历;会和同学朋友们热热闹闹地过平安夜、圣诞节,却不愿意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过中秋节。

长此以往,中国的文化如何传承?中国的民族精神如何发扬?中国人如何扬眉吐气挺起胸膛?中国人失去了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凝聚力,就会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产生怀疑,中国的文化安全又何谈保障?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于“优秀”,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已经接受并继续接受历史和人民考验的那些曾经并继续对社会历史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积极作用的文化精品。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沉淀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民族品格、民族特质、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这些正是我们所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敬业、勤劳勇敢、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这些思想精华,也都是值得后代人代代相传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概括来说,道德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3]。例如,一代圣人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做人原则,“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朱熹集注:“推己及物。”)的“推恩”待人规范,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家国奉献精神;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的爱国主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的奋斗精神;“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的民本思想;等等,都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高校是一个让年轻人激情飞扬的地方,是一个让大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弥补不足的地方,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互相碰撞、各种杂乱声音出现的地方。所以,对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及价值观引领至关重要。而高校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教育是传播民族精神与国家主流文化的主要阵地,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智力保障。其具体内容涉及较广,包含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等内容。在传播主流文化的同时,引导大学生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养成良好的生活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意识。身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一个灵魂引领者的重要育人使命;作为一个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者的国家使命;作为一个传承民族精神气质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中华儿女的民族使命。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期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当然对完成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也非常重要,对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定爱国主义决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统一性

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角度来理解,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包括哲学、艺术、法律、宗教、道德等。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包括哲学、艺术、道德等很丰富的内容,所以很明显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大学生的人格品质、道德修养、身心健康、人文素养和能力等各个层面开展长期而有规划的教育,通过教育和学习形成相对稳定的品格修养和能力”[4]。其包含内容较为丰富,其中较为突出的即是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对国家主流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传播内容包括哲学、法律、道德等。所以二者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其次,从涉及的具体内容来说,二者也可谓高度吻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通过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凝聚传承而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座宝藏,是一个能惠及我们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宝藏。我们要从这座宝藏中汲取充分的养料为我们所用。比如,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和为贵(《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思想;在个人努力奋斗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的人生格言;在国家管理层面“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60章)的思想;等等。而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关乎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问题、为人处世问题、对国家机器的理解与管理等问题。所以,二者在相关内容上高度吻合。

其三,在社会与民族意义上,二者是一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了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蕴含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新时期思想层面来说,要让大学生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让大学生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作出自己的努力。所以说,二者的社会与民族意义是一致的。

综合来看,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具有双重任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5],使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其实效性;另一方面,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传播手段,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弘扬。所以,应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良性互动的策略。

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高校人文素质优化路径探析

五千多年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在扬弃中形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及凝聚力。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创新探索多方面渠道来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达到优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这是责无旁贷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高校教师自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要想在自己的课堂中巧妙地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自身必须有相关的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修养。有教育家曾经说,给学生一瓢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要有一缸水。但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我们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是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先行者,仅仅有一桶水或者一缸水都是不行的,我们应该是长流水。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必须在日常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并进行身心的影响和引导。现实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辨别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从而做到吸取精华,弃其糟粕。

第二,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穿插融合。依据高校教师自己所授学科的特点,在自己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一方面可以凸显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高校思政课程一般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五门公共必修课,那么可以结合各个课程的特点,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交融。比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们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之德。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慎独”等相关文化。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实践及认识;可以结合文献经典《周易》及《道德经》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也可以结合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及荀子的民本思想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来讲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这种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贴切而巧妙地融合穿插到课堂上讲授,不仅能够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大学生们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课堂效果定能事半功倍。

第三,高校教师要尽力拓展授课渠道。要想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并内化到新时代大学生的头脑中,必须开拓新的授课模式或传播方式而不囿于传统讲授方式。比如,可以采取定期召开专题讲座、组织选修课或者组织一些国学沙龙,还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组织课外兴趣班等。高校可以根据教师的专长与学校掌握的师资力量,结合本校大学生的兴趣方向,开设诸如中国民俗文化、中国姓氏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酒文化、中国诗词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武术文化等相关内容的选修课,同时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并要求做读书笔记作为作业考评。这样可以鼓励大家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国学沙龙与开国学兴趣班,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在有条件的大学,可以定期开展国学沙龙,针对古今的观点碰撞展开自由讨论,当然前提是要有我们高校教师加以引导,要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除此之外,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给对国学特别喜爱的同学开展国学兴趣班,也可以根据条件,聘请知名国学大师给大家上课,这样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第四,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想让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全方位地得到传承,使古人的智慧与修养和当今的主流文化价值充分交融,还必须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也就是古人所谓的“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加深,使二者相得益彰,互相映衬。比如,端午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赛龙舟,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七夕节,可以组织大学生表演关于牛郎与织女的话剧、戏曲来歌颂古老而委婉的爱情。当然,还有清明节、中秋节等,都可以针对相关传统节日提出相关主题,在校园,甚至校外,开展社会公益宣传活动,从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第五,搭建手机微信群平台,通过微信群这一交流平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当前,手机的普及可以说到了“人手一机”,甚至“一人多机”的程度。高校老师和大学生,其手机基本上都有开通自己的微信,而微信又可以建立群组,这样就能把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加入到一个微信群之中。同样,作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者,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微信群,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比如视频、图片、故事等形象生动的素材,传到我们的微信公共群组里面共享。这种手机微信方式的信息传播比电脑网络的传播要更为方便、快捷。为了吸引大家共享资源,可以实行有偿分享,比如可以借鉴百度文库里面的积分模式,让每一个享受他人资源的人也积极参与到与他人分享资源的过程中去。当然,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者,为了吸引同学们能够在微信上点击,并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可以采取激励或鼓励的办法,比如可以和学习成绩挂钩,通过查阅学生的收藏、转载的次数来划定其相关成绩。

第六,其他方式。除了上述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高校都有一些可供涂鸦的墙壁,或者张贴通知的宣传栏,其实这些信息载体,都是可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平面宣传;还比如餐厅,可以宣传关于古人节俭的故事、古诗(如《悯农》);楼梯和教室的走廊可以宣传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励志名段、名句(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

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在周末的晚上,看有关传统文化的电影;课余时间,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辩论会、竞答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上参观免费开放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如名人故居、纪念馆等,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

四、小结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人文素质的教育者,应该立足于国家安全的角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毕竟生长在中华民族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它是中华民族沉淀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努力创造的宝贵养分,更是我们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者,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个传承的责任,通过诸多渠道,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以达到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自觉抵制来自西方及其他不良价值观念与非主流文化的诱惑与导向,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引领下,构筑无数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并最终汇聚成伟大的中国梦。

[1]约瑟夫·奈.美国定能独霸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2]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3] 刘红英.中国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4]陶徽英,徐敏.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4).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日报,2007-10-25.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人文素质教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