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千古疑问”去“白璧微瑕”
——《孔雀东南飞》疑句解析

2018-04-03 14:08彭明福罗亚玲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兰芝孔雀东南飞刘兰芝

彭明福,罗亚玲

(1.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四川 遂宁 629000;2.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四川 遂宁 629000)

一、圣诗千年存疑瑕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名家、著名诗人璨若星辰,各朝各代的名篇名作更是美不胜收。各个时期各个朝代都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如先秦散文、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在汉代,能够代表这个时期文学最高成就的当属辞赋、乐府民歌和历史散文。在汉代乐府民歌中,被人们誉为“长诗之圣”、“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1]可以称作是汉代乐府民歌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孔雀东南飞》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叙事诗。这首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刘兰芝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所摧残迫害,最后双双以死表示反抗的壮烈悲剧故事。诗中女主人公刘兰芝的谦恭聪明、勤劳能干、对爱情忠贞不贰、至死不向封建势力屈服的动人形象,男主人公焦仲卿一方面忠于爱情,另一方面又希望恪尽孝道的复杂性格,都给读者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因此,从它产生以来的一千多年中,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传颂,确实堪称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瑰宝。

千百年来,人们在赞美《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结构完整、紧凑、细密的艺术成就的同时,认为诗中有一处令人费解的地方,觉得这是“白璧微瑕”,是这首诗的美中不足,并为此深感遗憾。

二、众说纷纭释“兰家”

产生分歧并困扰读者的是诗中描述刘兰芝被遣归娘家以后,县令就派人来说媒,兰芝谢绝以后,太守又派县丞来说媒的几句诗: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

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对于这几句诗句的注解,历来众说纷纭。到底有哪些分歧意见呢?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错漏”说

历代许多注家、评论家们认为,由于古代印刷水平低,在多次传抄的过程中,诗中可能有文字疏漏或错误,因而使个别句段的意思难以理解。

1.吴兆宜的观点

较早提出置疑的是清代的吴兆宜,他在为徐陵撰写的《玉台新咏》作注时,就在此句下注有:“序云刘氏,此云兰家,未详。或字之伪也。”[2]所谓“字之伪”,就是认为“兰家”二字,可能其中有一个是错字,或“兰”应为“刘”,或“家”应为“芝”。

2.沿袭吴氏的说法

现在的一些古典文学作品选本,根据吴兆宜的质疑,在注释此句时,完全采用吴氏说。如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由黄士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上册第93页注释68“兰家女:系刘家女或兰芝女之误”。

(二)“兰芝”说

不少注家、评论家认为,“兰家女”是指刘兰芝。其中,又分为两种说法:

1.一种认为“兰家女”即“刘家女”,“兰”是“刘”之误。由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兰家女:指刘兰芝”[3]。

2.另一种认为“家”是“芝”字之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均为“兰家女:犹言兰芝姑娘”[4]。这里的“女”,即姑娘。

(三)“兰家”说

除了以上观点外,也有不采用吴氏的说法,而另提新解的,主要有两种说法:

1.一种观点认为“兰芝”本姓“兰”。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说、云,都指太守向主簿说。兰家:按本诗所写,兰芝本姓兰。《玉台新咏》序说她姓刘,则是根据另外的传说。承籍有宦官:继承前人户籍,有出仕做官的。”

2.另一种观点认为“兰家女”与刘兰芝无关。兰芝本姓刘,“兰家”与“刘家”不同,“兰家”是官宦人家,因此县丞建议县令另向兰家为子求婚,而太守的五少爷要娶刘兰芝为妻,那是主簿向县丞传达的太守的话,并请县丞为媒[5]。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6]注释:“‘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二句:上句,‘说'的主语是县丞。下句,‘承',承继;‘籍’,户籍;‘宦官’读书做官的人。闻人倓说:‘言继承先人户籍,世有宦学涖(莅)官之人也。’余冠英说:‘以上二句是县丞向县令建议另向兰家求婚,说兰家是官宦人家,和刘氏不同。’意谓兰家的女儿门第出身好,可以配县令的儿子。按,余说是。旧说以‘兰’为‘刘’字之误,但改字之后,上下文仍难贯穿,不及余说明顺可读。”现采用此说亦较多。高中语文课本和大多数的大专、中专教材都注释说:“这里可能有文字疏漏或错误,因此这四句没法解释清楚。”其它选本或教材也大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总之,前人对“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中“兰家女”以及相关的几个诗句的解释存在较大分歧,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认为这是《孔雀东南飞》的美中不足,是“白璧微瑕”。

三、释疑袪瑕奉白璧

纵观历代注家们的注解,其共同点在于都试图将与“兰家女”相关的这几个诗句解释通顺,并尽量不与序文产生矛盾,但他们都未对其所持的观点作详明的探讨论述,也都没有对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具体解答,给读者阅读理解这首诗带来很大的困扰。读者也始终对这“白璧微瑕”感到惋惜,为这“美中不足”感到遗憾。

“兰家女”一句到底是不是《孔雀东南飞》的“瑕疵”呢?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全诗的故事情节以及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联系前后诗句,认为这里的文字其实没有脱漏,而只是可能在传抄的过程中出现了讹误。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诗句“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的理解,笔者比较赞同朱东润、徐中玉、金启华等人的观点,笔者认为,只要将“兰家女”改为“兰芝女”或“刘家女”,前后诗句的意思就连贯了,也就容易理解了。这是因为上一节描述县令差遣的媒人来到兰芝家替县令的三儿子说媒,被刘兰芝的母亲拒绝,刘母拒绝的理由是“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县令的媒人碰壁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刘家。过了没几天,太守又派遣县丞做媒人,再次来到刘家,对刘母说:“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太守的媒人一开口就说,听说兰芝姑娘继承了先辈的仕籍,其用意很明显,就是不想重蹈县令媒人遭拒的覆辙,不让刘母再用“贫贱有此女”为理由一口回绝,这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这“兰家女”究竟能不能理解成“兰芝女”?究竟是不是指刘兰芝呢?我在这里不揣冒昧,且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首先,从上下文来看,上段写的是刘兰芝遭受婆婆的百般刁难,被迫离开了焦家,回到了娘家;接着写了她回娘家后不久,县令就派人来为儿子向兰芝求婚,兰芝向母亲倾诉了自己仍然心恋仲卿的心曲后,就叫母亲出面来回绝县令派来的媒人。刘母回绝县令的媒人的理由是这样讲的: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从这段话来看,刘母回绝媒人的理由有两条:一是说兰芝出嫁不久就被休弃回娘家,是一个结过婚的女子,刚刚被婆家休弃回娘家,与县太爷那位“便言多令才”的三少爷是不相般配的;二是说我们是小户人家,家道贫寒,连一个小小的府吏都配不上(“不堪吏人妇”),如今都被休弃回娘家了,如果嫁给县太爷的贵公子,那更是门不当、户不对了。所以,就只好请媒人另寻别处,反正我们兰芝是不能答应你的。

其次,从县丞为太守家提亲的前后情况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一方面,县丞,作为辅佐县令的官员,他对县令派人为公子求婚而遭拒绝的情况及其理由当然会很清楚,他在接受太守的使命之前,当然会把这些情况告知太守,这样一来,即使说媒不成功,也不会让太守怪罪自己。另一方面,太守既然为儿子选中了兰芝,那么他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当然会寻求对策,也就免不了要查查兰芝祖宗八代的根底。查来查去,竟然发现兰芝的祖上曾经是官宦人家(“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而只是后来不知何时何故,家道衰落了。既然兰芝的祖上是做官的人,那么,兰芝也就是官宦之后了,就不是什么“贫贱”之女了。如果事实确实是这样的话,即使在等级观念非常浓烈的古代中国,太守的公子娶了兰芝姑娘这样的官宦之后,也就不失为“门当户对”了,县丞去提亲时,也就不再会因门户悬殊的理由而遭到刘家的拒绝了。因此,县丞到刘家的第一句话就是:“说有兰家女(即兰芝姑娘),承籍有宦官”,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刘家再以“贫贱有此女”之类的理由来拒绝提亲了,以致于刘母在后来只得另找理由,用“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作为借口来搪塞了。从这些情况分析,“兰家女”应为“兰芝女”,应该是指刘兰芝。

从前后照应的角度看,太守请的媒人——县丞说兰芝家“承籍有宦官”(继承了先辈的仕籍),这种说法有依据,有可能。试看长诗开头的几句: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再看看兰芝被遣归娘家时,刘母说的一段话: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义。”

从这两处前后互相照应的诗句来看,“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主要体现了兰芝的聪明能干、勤劳贤惠。“织素”、“裁衣”之类娴熟的劳动技能,固然一般平民之女皆可为之,不足以证明兰芝官宦之后的身份。而“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却说明兰芝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试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统治阶级垄断了文化,普通劳动者一般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并且他们整天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奔波、忙碌,哪里有时间来诵诗、学琴呢?那么,“诵诗书”、“弹箜篌”之类的比较高雅的闲情逸致,当时一般的普通的农家小妇、机房织女,大概是无暇顾及的吧!刘兰芝能够有机会“诵诗书”、“弹箜篌”,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说明她不是普通的农家女,而可能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后代或是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不知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使他们家道衰落,沦为“贫贱”之家了。由此看来,说刘兰芝“承籍有宦官”就不是牵强附会了。

从兰芝被遣归娘家后媒人不断的情节看,固然说明兰芝的美丽、聪明、勤劳、贤淑,在州县内外都是很闻名的,兰芝是深受人们喜爱、倾慕的;而另一方面,连作为一县、一州最高长官的县令、太守,都不惜重金、争先恐后地为自己的儿子攀结刘家这门亲,又能不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兰芝的先辈是有名望的官宦人家呢?

最后,从本诗的标题演变和诗歌的内容、结构上来分析,“兰家女”不应该讲成“兰芝女”。

诗题的演变。《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徐陵的《玉台新咏》,原名为《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后来简化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题目简称为《焦仲卿妻》。到了后来,人们习惯于用诗的第一句作标题,才又名为《孔雀东南飞》。从原来的题目看,本诗所要着重描写、刻画的主人公应该是焦仲卿妻刘氏兰芝,如果中间插入的是另一个“承籍有宦官”的兰家姑娘,不但不能突出主人公兰芝的形象,反而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这样就会破坏全诗完美的整体艺术效果。

从内容、主题上分析。诗中存在分歧的这一部分描述的是县令派人到刘家说媒被拒绝后,太守又遣县丞提亲的情况,这应该是两件紧紧相连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兰芝的聪明、美丽、贤淑,说明她是州县内外都很有名的佳丽女子,很受人们的仰慕,一个这样美好的女子却因为不遂焦母之心而遭休弃,这就不能不激起人们对专横暴戾的焦母的憎恨,从而激起人们对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强烈愤慨,这样才能突出诗篇反封建的主题。

从结构上分析。诗中这一部分主要写刘兰芝忠于爱情、不慕富贵而一再拒绝再嫁的可贵品质,与前面焦母的百般刁难、狠心休弃兰芝和后文兰芝以死反抗等情节是互相照应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思想,强化焦仲卿、刘兰芝深爱对方却最终分离的悲剧色彩,这样的结构本来是很完美的,如果中间再插入一个什么富贵人家的“兰家女”(姓兰的姑娘)的话,那不是有点节外生枝了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诗句中的“兰家女”应该改为“兰芝女”或“刘家女”。但从全诗看,“刘家”这个概念没有出现过,为了前后语言的统一,此处讲成“兰芝女”更为贴切。这样,“千古疑问”也就迎刃而解,《孔雀东南飞》这块乐府碧玉上的“微瑕”也自然去除了。

猜你喜欢
兰芝孔雀东南飞刘兰芝
隐秘的心事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
泪写《孔雀东南飞》
Blooming Air春风轻舞,妆彩飞扬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及思想意义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兰芝LUCKY CHOUETTE时尚定制版
兰芝发布最IN试妆APP《K妆美人镜》
沈阳求职竞争指数高 东北继续孔雀东南飞
翻飞在性格的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