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黄金时代》

2018-04-03 17:38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许鞍华黄金时代男权

王 璐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黄金时代》

王 璐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中层出不穷,电影创作过程中也经常引入女性主义视角。电影《黄金时代》就是典型代表,该电影以著名女性作家萧红为原型,借助镜头展示了萧红颠沛不屈的一生,从多个视角对现代女性的自我追求和自我救赎进行阐释,使观众对萧红产生了更加立体的认识。在对该部电影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许鞍华导演对女性主义题材电影有着较强的驾驭能力,能够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对主人公、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及其曲折的心路历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展示。对电影基于女性视角来进行深度解读,可以对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黄金时代》;萧红;许鞍华;女性主义

电影《黄金时代》以真实故事为蓝本,以女作家萧红为原型,从拍摄之初就备受关注,电影上映后更是引发舆论热议。整个影片既有文学青年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又表现出了时代青年特有的挣扎与绝望,以女主角的自我抗争、自我觉醒构成电影的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一代传奇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成长史。女性作家萧红在文学创作中惯用女性视角,突出性别经验的表达,导演许鞍华在电影创作中也延续了这一点,将女性主义思想引入影片之中,基于女性主义视角进行故事的叙述,让观众从另一个视角走近萧红,走入她独具个人色彩的黄金时代。

一、电影《黄金时代》的女性主义思想辨析

与其他表现形式相比,电影在表达的过程中更加直观,更具传播性和感染性。现代电影创作趋于多样化,表现手法、叙事视角都带有浓重的个人特点。在众多电影导演中香港导演许鞍华在电影创作中更倾向于女性主义思想的表达,这与她自身的女性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许鞍华在女性主义思想表达上有别于一般的导演,其更注重思想表达的内核和现实意义,不过分张扬女性主义精神,而是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女性主义思想渗透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黄金时代》是典型的女性主义电影,许鞍华不仅凭借该电影斩获了多项大奖,同时也通过该部作品对女性主义电影进行了直观的阐述。所谓女性主义电影不仅仅是对女性主义进行宣扬,更是对真实女性的展示,通过电影具象的叙述方式,让观众对女性有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了解到女性坚强不屈、自我追求、不断突破的一面。这种展示有利于改变社会大众对女性的传统认识,能够激发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鼓励女性在现代社会中追寻自我,重塑自我。类似题材的电影在国外出现较多,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逐渐成为电影创作中的新势力,打破了电影创作中男权视角的单一格局。女性主义在电影创作中的崛起,是女权提升、女性解放的又一进步。与国外相比,我国女性主义题材电影出现较晚,这与我国文化背景、电影发展程度、角色本身定位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黄金时代》是我国女性主义电影的优秀之作,无论是在人物的设定上,还是在故事的叙述上都凸显了女性主义色彩,带有独特的女性视角,为后续出现的女性主义电影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该部电影在表达上一改电影夸张的叙事方式,将还原人物本真、尊重历史真相作为电影拍摄的前提。所以通过电影《黄金时代》我们可以重回特殊年代,看到一个接近真实的萧红。整部影片极具美学价值,从画面到人物塑造,都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被瞬间带入到故事之中,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人生中的曲折与跌宕。整部电影一方面突出表现了萧红的一生,对萧红充满悲情的一生给予同情,对萧红自我的追求给予赞叹;另一方面也对女性主义思想进行了传达,突出了女性的坚毅,增加了人文角度的关注,不仅给观众提供了美的欣赏,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思考。而这就是女性主义电影最核心的思想所在,借由电影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进行传播,成为推动女性发展,改善社会对女性认识的有效手段。并且,基于电影创作本身进行分析,女性主义电影的出现也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改变。首先,对镜头语言进行了丰富。女性视角的融入,让镜头语言增加了女性化的一面,更加细腻,突出美感;其次,增加了电影创作的写实性,进一步强化了电影创作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写实性与单纯追求历史的还原有着本质性的差别,导演在写实的同时融入了主观意识,加入了人文情感,通过对萧红一生的还原与悲叹,使得电影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黄金时代》以萧红为焦点,所有的故事围绕萧红展开,既不刻意渲染社会背景,也没有对战争进行正面的抨击,许鞍华更希望通过萧红本身,通过萧红对爱情、对生活、对文学的态度,从一个点展现出特殊环境下女性的困窘与蜕变。

二、电影《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一)执着爱情,相信爱情

爱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亘古不变的主题,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性别上的差异,男性在爱情中居主导地位。爱情是电影《黄金时代》的主要发展线索之一,萧红一生所有的快乐与悲哀都源于此,从青春年少到香消玉殒,萧红一直执着于爱情并相信爱情。文人的爱情一直被人津津乐道,萧红的爱情故事更是在民间流传甚广,很多人认识萧红不是因为她的作品,而是因为她曲折的爱情故事。该部电影对萧红的爱情给予了全面的展现。萧红最初的爱情源于对宿命的反抗,对传统的抗争。为了不屈从于父辈对自己婚姻的安排,萧红毅然离家求学,追求新的生活。然而在特殊年代,女性若想获得独立无异于痴人说梦,在被生活不断打击下,萧红不得不屈从于生活,投奔了自己的未婚夫。这段爱情从开始就带有矛盾和屈从,也就注定了最终要以悲剧收场。年少爱情的受挫并没有打击掉萧红对爱情的向往,相反在萧红的一生中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困苦,其仍对爱情抱有希望。在与未婚夫的爱情失败后,萧军的出现,为萧红的爱情涂上了温暖的色彩,在萧军的陪伴下,萧红第一次感受到了岁月静好,体会到了现世安稳,然而二人性格上的差异,终究注定了这次恋爱的失败。萧红作为新女性,她的内心深处有着对自由的向往,有着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而萧军虽然有新青年的特质,但是在骨子里仍保有男权主义思想,并且缺乏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萧红与萧军的爱情让人感叹并惋惜,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萧红对爱情的追寻。在不断追寻中,萧红终于与端木走到了一起,并直到生命结束。与萧军相比端木并不是完美的对象,他胆小且怯懦,缺乏足够的勇气,但在与萧红相处的过程中,却能够给萧红足够的尊重,为其预留自由的空间。当然,这段爱情对于萧红而言也并非完美,端木也并非是萧红理想中的伴侣。从最初对传统婚姻的反抗,到最终嫁给爱情,萧红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爱情传奇,这种对爱情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与同时代女性有着极大的不同。萧红不认为自己是男性的附属品,其对文学抱有极大热诚,有着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虽然在爱情面前她愿意充当付出者,像其他女性一样愿意为家庭作更多的牺牲,但是当自己的理想受到压制,自己的自由被限制,自己与爱人之间不再处于平等地位时,萧红在爱情与自由、平等、理想之间作出了自己的选择[1]。

电影中萧红前几段爱情总是给她带来太多的伤害和悲伤,让人对萧红充满同情和叹息,而每次萧红放开过去,重新接受爱情,又让人看到了她热爱生活、追寻美好的一面。纵观萧红的一生,她一直在追寻爱情,一直执着于爱情,但是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爱情,虽然与端木一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是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萧红在与端木的爱情中并不快乐,很多时候萧红必须要扮演一个强者,成为端木的依靠,并且一次又一次被端木性格中的胆小、自私所伤害。因此,萧红与端木的关系中除了爱情更多的是失望和麻木。萧红每次对爱情的追求,最终换来的都是伤痛,即使走到生命的最后也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爱情,萧红一生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最终化为失望。这种失望让我们看到了萧红的勇敢和坚毅,看到了她一生的抗争与坚持,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无奈与悲哀[2]。

(二)追寻梦想,实现自我

《黄金时代》中塑造了很多鲜活的时代青年形象,丁玲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她与萧红一样具有新女性特质,在革命上有自己的追求,在性格上更加积极向上。丁玲对爱情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与萧红对爱情的执着相比,丁玲有着冷静克制的一面。在萧红遇到感情问题时,她从不过多参与,有着独立世外的姿态。《黄金时代》中丁玲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丁玲身上有着突出的独立性,更具开拓意识和追寻精神。从人物形象上分析,丁玲在男权社会中凭借自己的努力,与男性作家比肩,甚至成为文艺作家的精神领导者,引领大家在动荡的年代不断创作,不断抗争。她有着萧红所不具备的亲和力,能够与每个人相处愉快,能够在任何状态下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除丁玲外,白朗也是一个超前于当时社会的时代女性,电影中白朗与丁玲的乐观向上不同,她更加犀利、果敢,性格也更为复杂,一方面她专注于革命事业,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投注于创作工作之中,另一方面她对爱情有着自己的坚持,与萧红一样相信爱情并执着于爱情。与其他女性形象相比,白朗的形象更符合现代女性特质,对爱情与事业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与坚持。《黄金时代》中塑造的女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虽然在个人性格上存在差异,但是都有着独立、坚毅的一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具有抗争精神的女性在电影中最终均不同程度地被男权社会所打击,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三、电影《黄金时代》女性主义角度解读

(一)女性的自我救赎与成长

与其他女性主义电影相同,《黄金时代》在表现形式上也突出女性的抗争与自我觉醒,通过女性的成长,揭示社会对女性的压抑,推动女性的自我发展。通过女性主义文化的传播,对传统男性社会进行抨击。《黄金时代》中萧红所处的社会,仍以男权为主导,女性解放意识刚刚萌芽,女性在与男权社会抗争的过程中伤痕累累,备受压迫。在电影中这种抗争表现得更为直接,突出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过程中的禁锢与矛盾。

首先,对爱情产生认知,并勇于追求爱情是女性解放的开始,是女性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萧红在电影中不断对爱情的追逐,实际上就是自身女性意识的反复验证。电影在对萧红爱情进行叙述的过程中,导演更希望呈现出它美的一面,最终通过美的破碎,引发观众对女性的关注与思考。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父母对萧红的冷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是女孩,这极大地影响了萧红对女性生命价值的追问,以后的生活经历更加剧了萧红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3]。电影中萧红出身于封建家庭,这样的家庭注定了萧红女性主体意识的压制,而萧红的反抗性则体现在她从青年时期便已经具备的抗争精神和先进思想。“民主”“爱情”这类词汇在当时社会还没有兴起,但年少的萧红已经具备了这种观念,所以她才有了后来的出逃,建立了摆脱封建家庭的决心。萧红的出逃是萧红颠沛一生的开始,也是萧红女性意识觉醒的开端。失败的逃婚,凋亡的爱情图景,使得萧红在思想上更为成熟,虽然没有在爱情上获得幸福,却在思想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怀抱爱情梦想的同时,也强化了自身独立的性格。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萧红作为时代女性,一直处于成长之中,她的独立、坚持,是在不断逃离、不断压迫中逐渐形成的。导演许鞍华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对萧红形象进行重构,让我们看到萧红人性化的一面,一方面怀抱爱情却不断被男权社会打击;另一方面萧红坚持梦想,用自己的文字撕破了传统的壁垒,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忠实的展示,表达出了自身对社会、对战争乃至人生的真实看法。萧红一直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苦恼,她曾经不止一次感叹性别对她的影响,并将一生的苦难归结于自己的女性性别身份。这不是一种对命运的抱怨,而是对男权社会的抨击,正是男权社会的压制才使得女性在社会上处于苦痛之中,无法自由、平等地生存。导演将萧红的这种反抗精神,融入到她每一次爱情经历之中,通过她对爱情的追求,显示出她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不屑与反感,而萧红的失败又印证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单靠女性个人的能力很难与男权社会相抗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萧红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场,但是萧红的抗争精神,萧红一生的追求与坚持,仍值得后世铭记与赞叹[4]。

其次,萧红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与同时代作家相比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是当时社会备受推崇的女性作家,并有才女之美誉。创作与生活息息相关,萧红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不朽的文学作品,也得益于她颇具戏剧性的一生。研究人员在研究萧红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认为萧红的文学作品多带有自传的性质,很多人物都有萧红自己的影子。她在文学作品中更倾向于对女性形象的描述,苦难的女性、抗争的女性在她作品中经常出现。电影为我们诠释了她创作灵感的来源,通过电影能够让观众走近萧红的创作历程。与萧红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革命性文学作品占据主流的位置,很多当时的作品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突出描写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但是萧红却与众人不同,她更愿意描写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这在电影中有具体的体现,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萧红的创作是纯粹的,她所有的创作都与功利心无关,不会因为政治因素随意更改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方向。这让萧红的作品更具文学性,但也让其与当时的文学创作格格不入,备受争议。导演许鞍华对萧红的这种坚持极为钦佩,并在影片中投注大量精力进行叙述。通过影片可以看到,萧红一生虽然经历磨难,但是无论在哪一时期她都没有放弃文学创作,文学创作贯穿了她的一生。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这种细腻的观察,只有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才能有更好的表达,也只有女性主义视角能将这种女性的坚持,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成长进行全面的展示。萧红的这种精神,在同时代女性中极为少见,虽然电影同时描绘了多个现代女性文学作家的形象,但是通过对这些形象进行横向的比较可以发现,所有的女性形象中只有萧红是以创作为目的,而其她的女性作家则将文学创作作为工具,通过文学创作达到支持革命、鞭策社会等政治性目的。萧红作为当时社会中的弱者,却以一个强者的姿态不断进行自我武装,通过文学创作将自己的思想进行有效的表达,直面社会的阴暗,撕破时代的伪装,让读者看到希望。这种文学上的追求与坚持,展示了萧红作为女性不屈的精神[5]。

(二)精神自由的追求与实现

电影《黄金时代》并没有对萧红形象进行完美化,相反萧红的性格和思想是具有缺陷的,这种缺陷源于她不幸的人生境遇,与她多次被抛弃的人生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从青年时期开始萧红一直缺乏改变现实的能力,想要挣脱却又不得不屈从,这从她的爱情经历中也可以窥探一二。电影中萧红的人生旅程总是马不停蹄,一段爱情失败后便立即投入到下段恋情之中,不断想要通过下一次爱情弥补上一次的伤痕。电影结束后对整个电影情节进行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萧红生活中每个转折节点都与抛弃相关,因为被抛弃,因为受到伤害,所以选择改变,选择填补。这种激进式的心理,体现出了她内心对美好的向往,不甘愿成为被抛弃的一方,希望能够获得理想的生活。然而,直至电影结束,萧红也没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她一生对爱对美好的追求从不停歇,但却一直没有终点,这期间所有的隐忍、所有的付出,都无法换取理想中的自由与安逸。

因背弃而引发的仇视、报复行为在世界范围中比比可见,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带有着这种情绪,但是萧红却并没有选择这种行为,背弃成为鞭策她追求美好的动力,她将生活予以她的所有的不幸、将自己对生活所有的期盼都付诸笔端,通过一个个文学作品,救赎自己,安慰余生。文学界一直对萧红的作品存在争议,同时代的作家更是对萧红的文学作品褒贬不一,在肯定她文采的同时,又否定她小说创作的能力,而文学大家鲁迅先生却慧眼识珠,给予了萧红极大的肯定。这更增强了萧红文学创作的决心。电影中除对萧红进行正面描写外,导演更运用了象征手段,通过一些象征性事物的拍摄,表现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影片中萧红家的花园多次出现,导演有意识地引导观众走入萧红的精神世界,通过后花园具象地体现萧红的思想内核。让观众意识到这是一个饱受生活打击,备受社会压制,却依然对生活拥有热望,努力生活,努力追求理想的时代女性[6]。

电影《黄金时代》的上映,具化了萧红传奇的一生,对萧红爱情的追求、文学的坚持给予了全面的展示,通过影片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拉近了萧红与观众的距离,在观众眼前呈现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萧红形象。导演许鞍华将萧红跌宕的一生真实全面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对男权社会产生了反思。

[ 1 ] 张丽花.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黄金时代》[J].电影文学,2016,(20):115-117.

[ 2 ] 许俐琴.电影《黄金时代》的女性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15,(5):103-105.

[ 3 ] 翟瑞青.童年经验和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56.

[ 4 ] 钱文娟.“自弃”与“他弃”——萧红《黄金时代》中的女性主义意识[J].电影评价,2015,12(8):24-27.

[ 5 ] 姜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女艺术家传记电影研究[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5,(10):60.

[ 6 ] 宋骁.女性话语下的自由时代——浅谈电影《黄金时代》[J].电影评价,2015, 2(8):34-35.

AFeministPerspectiveontheFilmTheGoldenEra

WANG Lu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arbin 150018,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feminist literary work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in modern society, and feminist perspective is often introduced into the process of film creation. The movieTheGoldenErawith the famous female writer Xiao Hong as its prototyp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such movies.The movie shows Xiao Hong’s unyielding life in view of modern women’s pursuit of self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self-salvation. From this moviethe audience gains an all-r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riter Xiao Hong. While appreciating the film, you can see the director Xu Anhu ashows wonderful ability in handling feminist movies,which gives full display to the hero or heroine’stime an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ir mental proces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vie from a female perspective.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feminist film, female characters and feminist perspective, we can interpretthe filmTheGoldenErain a brand new way.

TheGoldenEra; Xiao Hong; Xu Anhua; feminism

J904

A

1008-6838(2018)01-0080-05

2017-11-06

王璐(1982—),女,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东北地域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赵莉萍)

猜你喜欢
许鞍华黄金时代男权
Myth and Mechas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与性:反抗男权制
许鞍华:年轻人失去了什么?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
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
《玉观音》与别样许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