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原”的历史流变及现代反思

2018-04-03 20:42虞牧淳
关键词:乡人朱子界限

虞牧淳, 彭 鹏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乡原”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阳货》中“乡原,德之贼也”[1]180。因“乡原”在孔子之前的任何文本中从未出现过,可以认为是孔子首创的一个概念。汉代徐干在《中论》里首次将“乡原”直接写为“乡愿”[2]6,而后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沿用了这一说法,并且借用《荀子》中“原”训为“愿”来解释“乡原”,他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乡原”就写作“乡愿”,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当代文本中,包括一些报纸、杂志、辞典都将“乡原”写为“乡愿”,这表示人们已经认可并接受了这种说法。但对“乡愿”一词的源头“乡原”却罕有研究,本文从“乡愿”与“乡原”的释义溯源入手,梳理“乡原”的历史流变,并对“乡原”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与反思。

一、 “乡愿”与“乡原”释义溯源

学界对“乡愿”的主流看法取“乡”字作为民间或行政区域的意思解,引申为乡人讲,暗合《论语》中“乡人皆好之”章。“愿”字大多采取朱熹的说法,意思是指谨慎。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以下简称《集注》)中训“原”为“愿”,取自《荀子·荣辱》篇“孝弟原悫”中“原”通“愿”字[3]70。此书对后世影响很大。而朱熹的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孟子·尽心下》中“原”作“善”一说。也就是说,朱熹训“原”为“愿”是合《孟子》之意的。但朱子在他的著作中是写作“乡原”的,例如:《晦庵先生文集》《晦庵先生别集》《论孟精义》《孟子要略》等。朱子之后,陈详道的《论语全解》、戴溪的《石鼓论语问答》、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赵顺孙的《四书纂疏》、郑汝谐《论语意原》等与《论语》相关的书目中,都把“乡原”写作“乡愿”。高拱的《高文襄公集》、高攀龙的《高子遗书》、顾宪成的《顾端文公遗书》、海瑞的《备忘集》这些直接论述“乡原”的书目中也把“乡原”写作“乡愿”。可见,朱子训“原”为“愿”的这一做法在宋以后基本上已被主流接受认可。朱子《集注》被尊为圣经贤传,一字无敢逾越,有不同看法者皆采取不议不论的态度,直到清初汉学再兴,才开始对《集注》有所异议。对朱子的说法,当存有“温情与敬意”,但并不是说就完全没有可以质疑之处。杨伯峻认为:“(朱子)有意的利用《论语》的注释来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因之不少主观片面的说法;同时,他那时的考据之学、训诂之学的水平远不及后代,所以必须纠正的地方很多。而他这本书给后代的影响特别大,至今还有许多人‘积非成是’,深信不疑。”[4]42

本文所研究的《论语·阳货》“乡原”问题,在朱子以前历来众说纷纭,甚至大相径庭。及至朱熹借《荀子》一书训“原”为“愿”后,“乡原”便成了“乡愿”,一直沿用至今。之后虽然有学者如牛云震、黄式三、俞樾对朱子的看法产生质疑,但正如前文所说,皆置于不议不论之列。今人如杨伯峻、钱穆、李泽厚、程石泉、孙钦善等大家也均沿用了朱熹的这一说法。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将《论语》原始文本中的“乡原”直接修改为“乡愿”,也使得在现今文本中罕见“乡原”一词。笔者以为,“乡原”在朱注之前歧解很多,仅因朱子《集注》的影响大,而形成定论有武断之嫌。朱子的说法并非没有可以质疑之处,清儒已经做过此类工作,然而太过看重汉、宋门户之见,对朱子《集注》刻意立异,词繁不杀,使读者不知所归。此外,在《论语注疏》《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正义》等古本中,以及在杨树达的《论语疏证》、钱穆的《论语新解》、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程石泉的《论语读训》、孙钦善的《论语本解》、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等著作中仍就作“乡原”二字解。所以,本文亦使用“乡原”二字来梳理其发展演变之历程。

二、 《论语》及历代注疏下的“乡原”

(一)《论语》中有关“乡原”的论述

要解释“乡原”,首要之处便是以经解经,即以《论语》中相应的概念去解读。《论语》中对“乡原”的直接论述很少,“乡原”二字仅在《论语·阳货》篇中直接出现过一次。但与“乡原”概念有关的论述篇目有七篇,这些论述主要是对“乡原”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将乡原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指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另一类是指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伪君子”这类人在行为上结交君子,满口礼乐教化,家国天下,不屑与小人为伍,“巧言、令色、足恭”[1]82(《论语·公冶长》)。而在关键要害时,抛弃道德,私心私利,与小人无异,“色厉而内荏”[1]180(《论语·阳货》)。行事处心积虑,隐忍不发,老谋深算,掠人之美,“乞诸其邻而与之”[1]82(《论语·公冶长》)。一旦掌权则颇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意味,所谓“君子者乎?色庄者乎?”[1]129(《论语·先进》)以此来败坏道德。而“好好先生”则是指既迎合君子,也与小人为伍的这类人。这些人既讲孝悌忠信,又贪图蝇头小利,使得“乡人皆好之”[1]148(《论语·子路》)。他们追求表面暂时的祥和安定,来化解眼前的矛盾,在无意间却混淆了是非原则,模糊了道德界限,形成了一个善恶不分的中间地带。这些人比“伪君子”还多,甚至“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奉行着明智的处世之道,模糊了道德界限,对社会的道德带来极大的破坏,所以孔子说“众好之,必察焉”[1]168(《论语·卫灵公》);“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1]69(《论语·里仁》)。

(二)历代注疏下的“乡原”

在以经解经的基础上,以注解经不失为一种佐证,同时也丰富了对“乡原”的诠释。历来对《论语·阳货》中“乡原”的注解颇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训诂“乡”“原”二字的字意,其二是阐明“乡原”的词义。

1.对“乡”“原”二字的训诂解读

从字意上来看,周生烈、戴望认为“乡原”如字,周生烈将“乡”作某地讲,“原”作推究讲。周注:“所至之乡,辄原其人情。而为己意以待之,是贼乱德者也。”[5]12戴望将“乡”作乡里的人讲,“原”也作推究讲。戴注:“以其善原人意,乡里之人皆好之,故谓之乡原。”[6]3此外,由于《论语》是语录体文本,有误读的可能。何晏、张凭、朱熹、俞樾认为“乡原”二字存在误读的情况。何晏认为“乡”作向解,即趋向。何注:“一曰:乡,向也。古字同。谓人不能刚毅,而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言此所以贼德也。”[5]12张凭认为“乡原”是孔子的朋友原壤。张注:“乡愿,原壤也,孔子乡人。故曰乡原也。彼游方之外,行不应规矩,不可以训,故每抑其迹,所以弘德也。”[5]12朱熹将“乡”作鄙俗之意,“原”与“愿”同。朱注:“乡者。鄙俗之意。原,与愿同。荀子原慤。注读作愿是也。乡原,乡人之愿者也。”[1]180俞樾认为“原”作“傆”解。在《群经评议》中说到:周《注》迂曲,必非经旨。如何晏说,则与《孟子》“一乡皆称原人”之说不合,其义更非矣。原当为傆。《说文人部》:“傆,黠也。”“乡傆者,一乡中傆黠之人也”[7]22。

2.对“乡原”词义的阐释梳理

从词义上来看,历代注疏中将“乡原”分为“伪君子”和“好好先生”两类人。关于“伪君子”的论述有,邢昺认为“乡原”是表面顺从,内心欺诈的人。邢疏:“正义曰:此章疾时人之诡随也。”[8]7牛运震认为“乡原”是有才无德的人。他在《论语随笔》中说:“假托中庸圣人为名目,而以陪奉世故为精神。此人本领自不小。”[9]12黄式三认为“乡原”在迎合君子,迷惑小人。他在《论语后案》中说:“吕伯恭曰:乡原之心,欲尽合天下人也。式三谓:古今士术,未有为君子而能同乎小人者。乡之人以其合君子而贤之,则其合小人者或谅之,或惑之矣。己无立志,复使乡人迷于正道。”[10]15关于“好好先生”的论述有,周生烈认为“乡原”推究人情世故,按自己的私意对待。周注:“辄原其人情,而为己意以待之。”[5]12何晏认为“乡原”推究别人的趣向,迎合别人。何注:“辄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5]12张凭认为“乡原”行为不合礼,没有节制。张注:“行不应规矩,不可为训。”[5]12王闿运则认为“乡原”谨慎稳重而见识浅陋。他在《论语训》中提到:“乡原者,佃民,不仕,不接士大夫,以老成见信,乡曲持论,不本经义。”[11]67

三、 “乡原”的人格特征分析与反思

通过前文分析,可见“乡原”既有“伪君子”,也有“好好先生”。上至篡权夺位、残害忠良的大逆之举,下至破坏道德伦理纲常的苟合之行,都可以称之为“乡原”。从人格上来看,“乡原”人格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是似是而非、表里不一者。其行为特征是没有原则立场,混淆是非。总而言之,“乡原”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没有原则立场,模糊道德界限的人。

“乡原”的一个明显的性格特征是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似是而非、表里不一。产生表里不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儒家过高的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间的矛盾。在专制政治制度、道德政治化的背景下,儒家的“仁义”“君子”“圣贤”之类的过高道德标准绝非一般人能轻易做到的。儒家的“八条目”对于个人来说要求是极高的,按照其自己的说法只有上古的圣王三代才有可能实现。虽然儒家自身意识到其标榜的圣王三代与社会现实有着万千的距离,于是降低了圣王三代的标准,但事实上这仍然是一种过高的理想。且不论身在朝堂的君王、诸侯、士大夫,即使是隐居山林的贤士也无法兼顾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标准。此外,表里不一的人格也根源于儒家道德自身的思维方式,儒家思维是以类比的推理方式为主,而这是一种非逻辑方式,重视结果,忽略论证过程。从而造成一种弊端,儒家所追求的自我实现,乃至自我实现的成功与否都只在于个体内心自觉的体认。虽然我们也承认许多人在主观上是真诚的,但事实上,找不到一个客观标准,使得无法将真诚与虚伪区别开来。这种弊端恰恰又可以作为乡原问题的理论支撑,成为“乡原”为人处世的借口。而理想与现实的缝隙,正是“乡原”的存身之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就造成了“乡原”在人格上的表里不一。

“乡原”的另一个性格特征是没有原则,模糊道德界限,而模糊道德界限的手段之一就是煽动道德舆论,通过舆论的力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绑架他人,无仁义之实,却自以为是德。实际上毫无原则与立场,窃居有德者的位置。孔子对“乡原”模糊道德界限的行为异常恼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道德上予以引导和谴责。孟子称其“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乡原”问题的困境在于很难举出例子来非难“乡原”。“乡原”问题虽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孔孟已然发现了其危害,但事实上却难以解决。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到:“人既生于此世,则但当为此世之人,使当世人皆以为善则可矣,此乡原之志也。”[1]384孔子与子路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孔子认为好的人说你好,不好的人说你不好,这才是正确的。而人人皆好之者,就有煽动舆论的可能,要么和恶者有苟合之行,要么其本身无可好之实。这说明“乡原”问题背后有很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来源于道德舆论。道德舆论本是一中性词,不仅对大众有心理影响,也是一种制约人的行为的力量,进而成为公众认可的价值取向。其源于个人的需要与愿望,即一种道德舆论首先必须符合人民大众的需要,代表其心声。一种进步的、积极的道德舆论既能制约、监督人们的日常行为,也起着引导人们向善的作用。而一种错误的道德舆论则造成人们道德思想与行为的混乱,“乡原”正是借助煽动舆论来模糊道德界限。“乡原”所煽动的道德舆论具有很强的流俗性,即只考虑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因其暂时地接近人民大众眼前的需求,其传播速度也很快。模糊道德界限必然带来道德舆论的转变,而道德舆论对个体的影响使得个体往往不得已屈服于舆论,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个体的理智与道德舆论有相背的时候,个体虽然不怀疑自己的道德观点的正确性,却往往在道德舆论强大的压力之下违心地屈服于舆论,而放弃自己的初衷。

此外,“乡原”模糊道德原则界限的行为极具隐蔽性,这尤其体现在“好好先生”这类人身上。因为“伪君子”终究会有露出其真相的时候,人们就容易发现其危害。而“好好先生”看似无害人之心,且有一定的利他性,其所作所为往往体现在一些小事上,似乎无可厚非。所以,其在混淆是非、模糊道德原则时,就具有了很大的隐蔽性——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这是一种模糊道德原则的行为。“好好先生”具有两大明显的心理特征:一是“好好先生”有趋利避害的人的本能,天生不愿意见到矛盾,而要尽快避免矛盾;二是“好好先生”是为了追求个人私利,不愿意得罪别人,因为在人情社会中往往需要依靠社会团体生存,心想或许以后还用得上别人,就在一些是非界限不明晰的情况下,做出一些模糊道德原则的行为。此外,现今社会还的确存在这样一类行为,既不因为趋利避害的本能,也不出自于私心私利,也不侵害和牺牲他人利益(也许会损害一些公共利益),只是一味地追求一种表面上“一团和气”的假象,在无意间混淆了是非原则,模糊了道德界限,产生了一个道德善恶的中间地带,并且以一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方式悄然间摧毁了道德原则,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乡原”没有原则立场,模糊道德界限的行为通过极为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侵蚀着社会的道德原则,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由于对其的社会危害性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而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但此类行为在生活中却大量存在,我们必须对此提高警惕,严加防范。模糊道德界限的行为往往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被人们理解为私德的缺失,并不会败坏公德。生活中许多事情表面看起来是些小事,比如送本挂历、送盒月饼,联络感情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一旦混淆是非界限,突破社会原则底线,将此行为扩大到社会公共领域,利用社会公共资源进行权钱交易,就会极大地破坏社会道德界限和社会基本规则,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所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好好先生”“伪君子”这类人的伪善性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性,要坚持“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并与那些不坚持原则、混淆是非的错误行为做斗争,严加防范,努力造就“风清气正”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徐干.中论:卷十一[M].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九[M].清知不足齐丛书本.

[6]戴望.戴氏论语注:卷十七[M].清同治刻本.

[7]俞樾.群经平议:卷三十一[M].清光绪春在堂全书本.

[8]赵岐,孙奭.孟子注疏解经:卷十七[M].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

[9]牛运震.论语随笔:卷十七[M].清乾嘉间空山堂全集本.

[10]黄式三.论语后案:卷十七[M].清道光二十四年活字本.

[11]王闿运.论语训:卷九[M].清光绪三十二年本.

猜你喜欢
乡人朱子界限
界限
散心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间隙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讨厌自己
破次元
讨厌自己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