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8-04-03 23:09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体论哲学家哲学

(上饶师范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本体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哲学概念,哲学的历史有多长,本体论的历史就有多长。所以,要谈本体论的历史和未来,难度有点大。不过既然选了这样一个题目,我就力争用最简短的语言叙述一个大概。

众所周知,哲学研究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本体论是与认识论、辩证法相区别的概念,指回答“世界是什么”的有关内容,辩证法回答“世界是怎样的”,认识论则回答“我们如何知”;但是如果从广义上说,本体论的范围就要广泛得多,它不但涵盖了辩证法,而且囊括了认识论,因为广义的本体论等于全部哲学。在中文语境下,本体论包括了人类对世界上的一切最终、最高、最根本、最普遍的事理的追求,而且本体和本体论由于针对的论域不同而含义大有区别:如果针对的是派生,那么本体则是本原,在这个意义上的本体论就是关于本原的理论;如果针对的是现象,那么本体就是本质,在这种条件下的本体论是关于本质的理论。此外,本体也是相对个别的一般、相对认识的存在,本体论就是关于一般的理论、关于存在的理论,等等。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关系,就可以得出新的结论:所谓“认识论”,如果从本体论的角度考察,无非是把人的认识作为“本体”加以研究的世界观;而“辩证法”,也就是把世界的辩证发展作为“本体”来研究的方法论。

最早的本体论我把它称为“始基本体论”,哲学家最早进行哲学思维的动因就是探讨世界的“始基”问题。刘远传说:“本体问题是人类提出的第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也是神话思维向哲学思维跃迁的重要标志,是哲学思维的第一个自觉形式。”[1]始基是古希腊文原来就有的单词,原文为áρχη,意思是指万事万物最原始的“根基”。从思维发展的先后顺序区分,最早出现的始基本体论是把宇宙中某种实有的具体的感性物质存在例如水、火、气、土、风等等作为世界的始基。古希腊哲学家泰勒士的“水”、阿那克西米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包括火、水、土、气),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等,都是始基本体论的代表。中国哲学家在殷商时期提出的“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古印度哲学家提出的“四大”(包括地、水、火、风)与古希腊的始基本体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始基本体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最初形式,是人类进行哲学思维的发端。始基本体论实现了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结合,这是难能可贵的。不过,始基本体论无法正确回答“一”与“多”的关系问题。虽然哲学家们希望在千差万别的事物中寻找某种共同的东西,但是受时代的限制,他们所能找到的仍然是万事万物中的其中“一种”或少数“几种”具体样式。那么这些“始基”和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就无法解释。道理很简单,这些事物既然是“一”,那它们就不可能同时也是“多”。因此“始基本体论”只能是直观的,朴素的,是本体论的原初状态。当人们试图真正有效地解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时,新的本体论就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

为了回答始基本体论无法解决的“一”与“多”的关系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哲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出现的有“属性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实体本体论”“神学本体论”“人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精神本体论”等等,它们构成了从古代到近代哲学史上无比壮阔的思想长河。限于篇幅,本文只能据其要点简述一二。

属性本体论是因为哲学家们意识到事物的具体感性存在虽然是千差万别的,但是相类似的事物中却存在某些共同的“属性”,如果这种“属性”是所有事物都共同具有,那么就可以把它作为事物的“根本属性”,这种根本属性就可以作为世界的本原,这就是属性本体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巴门尼德的“存在”、克萨诺芬尼的“神”、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等等,都是属性本体论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赫拉克利特既提出了以“火”为本原的“始基本体论”,又认为“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是否相互矛盾呢?并不矛盾。他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是从“实体”的角度来观察的;如果从“属性”的角度来看,无疑应该是“逻各斯”才是世界的本原。

逻各斯在中国又被翻译为“道”,而且这样翻译的还不在少数[2]22。这就使中国哲学中老庄的“道”与西方的“逻各斯”有了相似的意义(这里的相似是站在今天我们总结人类思想史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角度来说的。认真研究起来,除了在始基本体论的某些方面中外哲学有一些相同之处外,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就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很难有可比性)。在道的基础上,中国哲学家还提出了“道器”“本末”“有无”等成对的逻辑范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道”和逻各斯一样,显然不是经验的,既无法通过经验得到,也无法在经验中加以证实。把道和逻各斯作为世界的本原,既是对始基本体论的超越,又是人类思维能力的跃升,说明人类已经从对事物的感性具体认知上升到了理性抽象。属性本体论所创造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数、存在、本末、有无等等这些概念都已因为具有超历史的意义而获得了永恒的价值。

概念本体论又称为“理念本体论”,是柏拉图创立的古希腊抽象程度最高的本体论。苏格拉底为理念本体论提供了素材和方法,柏拉图则把它建成了大厦。这一派哲学家对人类的意义,杨适先生有独到的论述:“在历史上,所有的重要哲学家都有自己的贡献,有的思想精辟,有的知识渊博,有的以分析精到见长,有的善于综合构成体系;这些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不同方面上给人以智慧和启发。但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却有所不同,属于另一种哲学家。他们并不限于在某些方面教人以智慧,而是单刀直入地要求哲学抓住人和他们生活的本质,教导人们对自己要有一种彻底的反省和自觉,从而认识和改造他自己,改造生活和他们的世界。所以他们教导的不是单纯的知识和局部的智慧,而是要给人生和哲学灌注新的生命,震撼人的心灵,使之摧毁旧我寻求自新,这样就引起了人类实现精神和哲学的全盘改造。”[3]421这一传统被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发扬光大。理念本体论对哲学的发展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神学本体论是欧洲中世纪以来为神的存在和本质进行论证的哲学学说。神学本体论的世俗渊源是基督教及其教义,其理论渊源则是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神学本体论的根本任务是论证神(上帝)的存在,根本目的是为了神的信仰,方法是用英语的Being通过语言转换和循环论证说明神的存在和神的伟大。中世纪的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安瑟伦。这一传统一直没有绝迹,从近代到现代、后现代,无论科学如何发达,都有神学与人类如影随形。

人学本体论是对神学本体论的解蔽。在神学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存在,神是至尊,而人不过是祭品。人学本体论则把这一观念彻底颠倒过来了。西方14—16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文主义”的大旗,“发现了人和发现了世界”(19世纪瑞典思想家布克哈特语)[4]687,文艺复兴绝对不是文艺范畴的事情,而是思想和社会的巨大变革。人文主义也称为人本主义,它以人为中心,反对神学本体论以神为中心;人学本体论强调人生的现世价值,高扬人生的意义,否认神学所宣扬的“来世幸福”,把人作为意义和价值世界的当然唯一主体,显示了这一时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些原则直到今天也仍然具有普世的意义。

物质本体论是在扬弃“人学本体论”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哲学形态。它是在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学说,反过来它也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物质本体论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的日新月异而有了完全不同于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形态。近代的物质本体论哲学家很好地把哲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结合在一起,既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也促进了哲学的发展。这些哲学家(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被称为“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具备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然而,近代物质本体论因为具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而不能自圆其说:把精神归于“物”、独断论的证明方法、忽视主体的作用和意义是其主要的缺陷。

精神本体论是把人的精神作为世界本体的哲学理论。英文名称为“mentalism”或“idealism”,翻译成中文就是“唯心主义”。和我们的理解不同,这一时期的哲学家普遍以“唯心主义”为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都赞扬唯心主义,认为唯心主义者是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公开宣称自己的著作和观点是“唯心主义”。康德称自己是“先验唯心主义者”,费希特说自己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谢林写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自称为“先验唯心主义体系”。而“本体论”这一概念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俞宣孟先生说:“从实质上讲,本体论是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5]14。从当时的语境来看,这样说并非没有道理。

精神本体论在近代的长足发展,有其深刻的原因。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结合既创造出成几何级数增长的物质财富,又极大地张扬了人的精神。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人,闲暇时间的宽裕让更多的人愿意思考精神领域的问题,探讨精神和人生的价值。因为从本质上看,哲学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需要为人生存提供某种“栖居地”,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为人提供“精神家园”。精神本体论之所以能够辉煌一时,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原有的哲学在重视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存在着忽视或贬低人的精神的倾向。近代的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发展,但是物质世界的发展被归功于自然科学的贡献,而人的存在并非只有物质存在,在精神本体论看来,恰恰是人的精神存在才是人之为人更根本的方面。哲学当然要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要回答人类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如果说人的物质存在应该归自然科学来解释,那么人的精神存在的问题理所当然应该由哲学家承担起来。不过精神本体论哲学家的美好愿望与哲学发展的客观进程实际上并不一致。

下面我们简述“现代本体论”。而现代是一个相对概念,国内一般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为近代与现代的分界线,本文也采用这一约定俗成的做法。

现代本体论同样种类繁多,而且与传统本体论从“本义”出发研究世界不同,现代本体论更多是在“转义”的意义上研究客体。我们把语言本体论、生存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社会本体论作为现代本体论的主要代表。

语言本体论是指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中最根本的对象,揭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哲学问题的理论。语言本体论认为,语言并非专门用来表意的工具,语言本身就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内容。由语言所引发的哲学问题,既不比其他哲学问题无关紧要,更不比其他哲学问题容易解决。在这些哲学问题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是关于“存在”的问题。自从古希腊巴门尼德指出“存在”问题以来,直到现在困扰哲学家的最大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因此,把语言当作哲学研究的“本体”是名至实归。美国哲学家蒯因说:“在本体论方面,我们注意约束变项不是为了知道什么存在,而是为了知道我们或别人的某个陈述或学说说什么东西存在;这几乎完全是同语言有关的问题。”[6]18维特根斯坦也说:“全部哲学即是‘语言的批判’。”[7]33正因为如此,语言本体论把对语言的分析作为哲学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如果说语言本体论走的是一条科学主义的道路,企图通过语言的实证分析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那么与此相区别的另一条道路可以称为人本主义的道路,它试图通过探讨人的“本能”“直觉”“意志”“无意识”等等来揭示人生的真谛,它们的哲学可以概括为“生存本体论”。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萨特等等是生存本体论的代表。“生命哲学家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的意义。生命的本质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力,一种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可称之为‘活力’或‘生物能’。”[8]28生存本体论在现代的兴起,是社会急剧变革的结果。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几何级数增长,人们的需要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但是,人们在这些巨大成就面前并未感到“幸福”和“快乐”。相反,人们面对未来倍加困惑,忧心忡忡。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也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杀人武器;人们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好处,但是也遭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报复;交通和通讯的便利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交往、出游、应酬、聚会,但在这些表面热闹的背后,个人却越来越多地感到孤独、烦恼、隔膜、无助,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现代病”。生存本体论正是为现代病开出的一种“药方”。

“实践本体论”是中国学者创造出来用于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时候,一些中国哲学家提出了“实践本体论”的概念。这些哲学家认为,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这里的实践特指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具有本体的地位,它在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只有从“实践本体”的角度考察自然界和社会,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意义。因此,实践是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可以从逻辑和社会历史的意义上“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本体论”。

“社会本体论”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和解释的时候提出的概念。最早提出者是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提出了“社会存在本体论”。1978年美国哲学家古尔德在其专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中使用了这一概念[9]。社会本体论的含义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对社会实在本质的研究。也就是对社会的个体、制度及其社会发展过程本质的研究;二是指社会化的本体论,是对实在概念的社会之根的反思。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正是上述两种意义的结合。社会本体论应该包括“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实践本体论”“社会过程本体论”等等内容,构成社会的自然、人、人的活动、人的历史等等都属于社会本体论的研究视界。

本体论的未来如何走?

哲学产生以后,就一直经历最严格的质疑。而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核心,被称为“形而上学中的形而上学”,更是被古今中外的大大小小哲学家严厉批判。所以未来的本体论仍将继续受到批判,但是未来的本体论并不会消亡。本体论之所以受到批判而又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那是因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本体论有被批判的理由;二是本体论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本体论之所以受批判,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不“科学”。自从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兴起以后,人们亲眼目睹了科学和与之相关的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因此自觉不自觉地把科学的“范式”作为评判一切精神产品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如果用科学的标准评价本体论,那么本体论当然一无是处。因为任何一种形态的本体论都既无法实证,也无法转化为应用技术。在这方面,本体论是无用的。

但是本体论却不是毫无价值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体论的价值就存在于人类永不自满的好奇心。哲学是一门“爱智”的学问,爱智本身不是智慧,爱智是要探讨何为智慧,如何才能达到智慧。这方面科学是无能为力的。面对大自然的无尽奥秘和人生的无穷变幻,面对精神世界的无限复杂和社会现象的纷繁多样,科学的解释并不是唯一的。在科学视界的尽头,本体论恰好存在用武之地。事情就是这样奇怪,在许许多多著名哲学家声称要“拒斥”“消解”形而上学(这是本体论的另一个名称),本体论发展的势头却方兴未艾。除了涉及传统的哲学本体论以外,光是属于哲学范畴的就有逻辑本体论、伦理本体论、科学本体论、宗教本体论等等。至于其他学科的本体论,就更加蔚为大观了:搞艺术的提出了艺术本体论,搞文学的认为应该研究文学本体论,电影界有电影本体论,摄影界有摄影本体论,戏剧界有戏剧本体论,等等。此外,还有教育本体论、公文本体论、管理本体论、政治学本体论、法学本体论、体育本体论、翻译本体论、生态本体论、工程本体论、中医药本体论、软件本体论、档案本体论等等。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中,本体论仍将长期存在。既然如此,我们探讨本体论的前世今生,从宏观上把握本体论的发展脉络,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哲学的本质和功能,以发挥哲学“爱智”的作用。

猜你喜欢
本体论哲学家哲学
菱的哲学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哲学家的幽默与智慧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