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8-04-03 23:09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价值观

(上饶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1 )

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这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全新的时代要求。这一根本教育任务在当前全新的时空中展开,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同时又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机遇。立德树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都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因而各高校需要着眼于本校实际,以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为切入点,认清学生当前的道德水平与高校德育培养目标之前的差距,切实夯实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基础。笔者希望从当前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来思考领悟新时代下立德树人的内涵,分析立德树人实现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寻求高校立德树人的科学方法。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立德树人体现了“立德”与“树人”的唯物辩证关系。中国素来有“立德”与“树人”这两个教育概念。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孙豹就提出为我国优秀读书人所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所谓立德就是创建德业,即强调道德养成,以德立行,以德立志,以德立功;立功,就是在艰难困苦的奋斗中,为国家民族排忧解难,做出贡献和业绩,成为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英雄;立言,即说话、著论要唯实唯真唯精,能影响他人、教育引导民众。 “树人”就是培养人才,即培养有能力、能担当的社会有用之才。“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立德”的目的为了“树人”,而“树人”则先要“立德”。离开“立德”谈“树人”,便会错失方向,“树”不好“人”;而只谈“立德”不谈“树人”,就会流于空洞形式,“立”不好“德”。立德树人中的“树人”是广义的,指的是我国教育事业要努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如何立”及“如何树”具有不同的理解,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立德树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创新,它指的是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工作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时代内涵。首先,立德树人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一所高校办得如何,不是看它排名怎样,最根本的标准是看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3]。高校立德树人的目的和任务是“育人” 。即高校教育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的过程中寻求合适的教育方法;培育出能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传播正能量,能作出有利于社会进步、民族振兴、人类发展事业的人。其次,“立德”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明确了高校德育的重要性,要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养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三,高校在实施教育的具体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以知识、培养其各方面技能,更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规范学生、要求学生、涵养学生。立德树人的目标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强调了成才要素的全面性,这是实现中国梦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其四,立德树人的核心应当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责任感、有正义感和有奉献精神的人。立德树人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私德,认同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的实践困境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社会下未成熟的多元道德体系、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与手机通讯方式的革新、日渐彰显的社会转型矛盾、趋于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方式等多维度现实困境都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多元化的网络主体在互联网中相互交流,形形色色的信息与价值观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部分消极信息利用了当代大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对其灌输错误的价值观,这些现象容易使得学校的德育成果消弭于无形。这表明,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解决好德育实践中的问题及挑战,必须跳出学校“围墙”看德育,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在校园围墙内就能完成的教育任务。我们应该从更宏观和更微观的视角来审视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困境。

1.市场经济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追求给立德树人增加了目标难度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自由竞争,另一方面对我们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以商品生产和等价交换为基础,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发展模式,使得许多大学生趋于选择“向钱看”的功利标准来作为衡量人的生存发展的唯一指标。市场经济的这种价值导向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价值观也会随之功利化、现实化,使人更多地追求物质价值,容易忽视人的精神性需求。在传统上中国是一个以德性价值为导向的民族,但近代以来这一特征经历了深刻而重大的改变。20世纪初的“西风东渐”、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社会“打倒孔家店”等潮流和运动,特别是“文革十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遭受冲击和破坏;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没有很好的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这些历史的和现实因素相互叠加在一起,大大增加了高校立德树人的难度与边际成本。

2.信息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加大了立德树人的实现难度

经济全球化催生和推进了信息全球化。一方面,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消除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交往的物理地理局限,促进了经济的新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信息化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资产”。比如,它为西方文化的广泛进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些强势的西方文化不断渗透至青少年的思想当中,许多错误的、片面性的观点造成青少年对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择的混乱。这一情况短期内不容易改变,必须坚持长期的“伟大斗争”。又如,互联网、手机终端等给人们,特别是给青少年,带来了一系列或显或潜的负面影响,如一些网络文章、手机微信故意传播十分消极的东西,许多内容甚至抹黑民族英雄、歪曲历史、扭曲现实,它们产生的侵蚀作用不容小觑。高校学生在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信息时,难免觉得难以明辨是非,对信息的选择难度也随之增加,这就给立德树人增添了难度。

3.高校教育者自身因素造成在立德树人上的力度不足

“高等学校根本任务认同的关键,是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德育成效整体上是值得肯定的,绝大部分学校及教师们都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但不得不承认,部分高校将过多的精力、财力、物力投放在了重点学科、专业和项目上,过于热衷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排名,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立德树人教育方向。部分老师把科研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把主要精力和努力都放在了科研上,忽视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降低立德树人的效能。除此之外,教育理念的滞后性也会导致立德树人效果大打折扣。德育理论的产生往往来源于某一社会背景下现实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这种理论的形成往往具有超前性或滞后性,一般情况下,德育理论都会滞后于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而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社会中,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改变着受教主体的生存境遇,因而滞后的德育理论不足以解答学生的思想道德困惑,这会使得学校立德树人使不上力、用不上劲,教育效果达不到我们的预设。

4.受教者自身的立德矛盾成为立德树人的核心问题

学生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出发点、落脚点,因此高校教育者应当客观剖析受教者的立德现状与矛盾,才能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社会的激烈转型、多元化的价值观碰撞、信息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是当前大学生立德的生存境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会面临多方面的道德问题:一是大学生的道德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大多数学生人生目标模糊或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二是价值观趋于现实化、功利化,学生群体中经常出现考试舞弊,欺骗师长等现象;三是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缺失,一些大学生缺乏同情心、意志薄弱,情感麻木;四是许多大学特别是地方性大学将高校办成了职业培训机构,学校和学生无暇顾及德性修养这一根本大事。大学生的这些道德问题既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更突现了矛盾的“问题指向”。

三、立德树人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文中对立德树人的宏观与微观困境剖析,笔者将从理论、机制层面和教育实践层面寻求立德树人的对策。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和要求的提出时间比较晚,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明确的,因而理论阐述和深化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如何将这一宏大目标与具体的教育理论结合需要做大量深入的探索;有了成熟的理论指导,也还需要加快教育体制机制的全方位改革,并积极加大立德树人的实践力度。只有多维给力才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的系统体系。

1.不断创新教育理论,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领立德树人工作

为解决受教主体不断发展的问题,为使得德育工作者不断吸收新理论的养分,高校应特别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和推动理论创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指导学生立足于已有的道德水平,向学生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指引学生更好地解决道德矛盾、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明确德育是门系统性学科,好的道德教育需要好的德育理论的指导。鲁洁教授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功能是引导人、发展人、解放人,使人能够更幸福的生活[5]。道德是人生活的灵魂,所以康德说要“像仰望星空一样仰望道德” 。赖明谷教授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提出了道德教育加法原理的“命题”,认为所谓道德教育的加法原理是以“人”为核心,以符合青少年认知能力和情感需要为出发点,以幸福为体验,通过建构多维立体的道德教育的“时空场”和“情景场”,促使其效果呈梯度增加,从而达到关注人生、尊重生命,开启幸福之门,走向幸福生活之路的道德教育之目的[6]。这些学者的理论观点,对我们是有启示和指导意义的,高校要像重视自然科学、重视哲学和社会科学一样,突出重视德育理论的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立德树人的实践。

2.讲好中国故事,用生动典型吸引人、引导人、鼓励人、塑造人

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的成长,我们更要用好当代生动的故事。如图文并茂的《梁家河》,全书四部分讲述了四大生动故事:“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40多年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可以引导学生懂得成才有根,不忘人民;“窑洞里长满故事”,讲述习近平带领村民干事创业以及他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故事,激励青年读书修身,立志成才,执着事业;“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习近平与梁家河乡亲的亲切交往故事,从与“小人物”交往中获得大智慧,提升大境界,鼓励年轻人要深入人民深入基层,不断吸收成长的养分;“我们走在阳光路上”,讲述梁家河40多年的变化,展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知道有创造有奋斗就一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有无数为理想而奋斗的一代代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雄和楷模,有无数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可以吸引人、激励人,关键是我们要讲好这些中国故事。

当前,各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应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把党自“十八大”以来的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指导教育实践,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实现对立德树人的战略认识、理论提升和工作理念的深刻转变。

3.“四维”联动,构建立德树人科学体制机制

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已经不光是学校围墙内的事,因而应当从宏观系统上整合各方面德育资源,加强德育资源共享和平台建设,在德育上形成合力,从而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首先,要牢牢树立、坚持和巩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是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压舱石和思想指引。有了这个根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才能“纲举目张”。其次要积极形成党委政府、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四维”联动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在大力推进社会德育化时,为大学生立德树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要明确学校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职能单位和主体,家庭与社会是立德树人两翼,通过“一体两翼”的协调并进,推动立德树人工作落地生根,不断推进高校德育工作达到新高度。校内德育力量要及时优化,坚持在党委领导下,辅导员、专任教师、职能部门共同搭建校内立德树人平台,利用 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建立立德树人的新工作机制,与传统的主题班会相结合,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学校应建立教师立德树人的评估机制,教师的职能应是教书、育人、科研的有机结合,通过良好的体制机制纠正教师只重科研忽视育人的观念和做法,把立德树人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中,调动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和各种时空及场所,提高立德树人的情感热度、工作强度和实际效度。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努力以习近平对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要求,通过建构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引导和要求广大教师既做大学生学业上的“经师”,也做他们人生成长路上的“人师”,以此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4.教师要在德育实践中强化立德树人

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实践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坚持以人为本与主体激发相结合,在实现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育者的人文关怀,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自我觉醒中自觉将立德树人的理论践行于日常生活中。在引导学生的自我觉醒中要转变传统的注入式教育观念,以案例、故事、场景等教育形式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以学生关心的话题为切入点,着眼于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的加强和道德实践的诱发,从根本上提升立德树人的主体性作用。在教育方式上,要注重高校德育教育方式创新,多用启发式、合作式、活动式教育方式开展德育活动。教育者应从道德知识传授转向方法传授,让学生掌握道德现象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使学生确立立德的坐标,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扎下德根[7]。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内涵,应当在继承原有德育的观念下注重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等教育,激发学生弘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教育环境下,面临着信息日新月异的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等前所未有的挑战,立德树人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学校育人、社会育人和家庭育人结合起来,为学校的教育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实现社会资源教育效应的最大化[8]。 形成社会、家庭、学校的大德育环境和合力,整合全社会资源,搭建立德树人有效平台,通过课堂内外,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多采用启发式、合作式、活动式教育方式,传统教育理念,并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从而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主体、学生五个方面形成立德树人的全覆盖,提升其有效性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价值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