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方法论意蕴*①

2018-04-03 23:29蒋翠婷石书臣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法治

蒋翠婷 石书臣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着重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这无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新的方法论启示,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结构,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分别阐述的统一整体。《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这就明确了国家、社会和个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重要层面和主体。对此,习近平同志对此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8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着个人的德、国家的德和社会的德等层次丰富的内涵,同时在三个层次上都有其重大意义,“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9页。。在区分层次的基础上,要“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9页。。在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党和国家从不舍弃或者偏重“三个倡导”中的任一层面,而是始终将这三个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要求,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其实,这一思维方法是对中国传统家国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国一体”就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显著特征。《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之中体现出来的儒家修齐治平纲领深入人心,其逻辑就是由“己”及“家”至“国”再到“天下”,层层扩展,将因小农经济而形成的紧密团结的“家”的结构和观念投射到“国”和“天下”之上,由家庭成员休戚与共的血缘亲情推及天下,形成一个庞大的共同体。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国家观是‘家国同构’的,中国把国家这种共同体称为‘国家’,暗示着中国的‘国家’是家的扩大版,是由无数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组成的有机体。”*曹树金:《国家概念再探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习近平同志深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将国家、社会和个人作为统一整体的观念常常在他的相关论述中体现出来,比如:“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9页。“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党建》2015年第4期。习近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他指出:“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9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融为一体,正是国家、社会、个人不可分割的整体理念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血液之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式上区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分层次反映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诉求,分别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来说明其意义和效用。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种区分仅因各层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绝无对抗性的矛盾,其本质是一致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主导,为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规范提供目标指引和方向;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保障,为国家价值目标的实现和个人价值规范遵循提供制度和环境支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基础,个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小细胞,个人践行价值准则,形成良好的个人素养,进而推及社会,选择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成就国家的价值目标。“三个倡导”结构严谨,融会贯通,层层推进的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重主体之间互为条件、互为支撑、辩证互动、协调推进的关系,具有高度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分层次来体现的整体性要求,不能割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制度建构的原则,体现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基本制度中,体现在方针政策的制定中,也体现在体制机制的运行中,体现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同时,也就必然地要求体现在每一个公民的思想和言行之中。”*杨建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在整体性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全国性、整体性的战略任务,任何一个层面的缺失都无法顺利完成,需要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协调推进,互相促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主导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主导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论认为,事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统一性,突出其主导地位,又要看到事物形态的多样性,有兼容并蓄的意识,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9页。这一论述对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内在结构有重要指导意义,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的价值观,这是其主导性的体现,同时在兼容性上体现为继承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世界优秀文明。三者融会贯通,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构想,体现了主导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体现为核心价值观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3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最深层次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何一个价值理念都不能脱离“社会主义”这一定语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始终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处于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毋庸置疑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肯定了我国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新进展,同时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再一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也就是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指的是共同富裕,正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自由”是对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平等”“公正”“法治”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设合理的社会规则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些都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当前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作出新论断,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是“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其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要求既有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要求,也有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要求。这些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兼容性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和伦理智慧为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精神命脉提供了重要滋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0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其中许多精华部分。例如: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友善仁爱思想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仁政民本思想;从“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的信守承诺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人与人的友善关系等。这些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民主”、“诚信”、“和谐”等思想中得到了继承,并在内涵上作了时代转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赋予了社会主义内涵。习近平同志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3-164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以西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也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拥有“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5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种共同价值基础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世界各国、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倡导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民主法治的西方价值观念体系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立足中国国情、传承民族传统的“根”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近代以来各国共创的、体现出人类共同文明、有普遍适用性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在对这些概念语词进行兼容的同时,对其体现出来的合理价值内核也实现了兼容。这种兼容是在批判性改造的基础上,剔除其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消极成分,也摒弃了西方国家刻意强调其价值观普世性的侵略性意识形态话语,作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解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借鉴,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的兼容性。

习近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阐释体现了主导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一方面,主导性处于支配地位,是方向引领,保障多样性的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求。另一方面,主导性不能脱离和代替多样性,应当有兼容意识,否则就会孤立、僵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是与人类文明发展相脱离的价值观,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兼容并蓄,对古今中外有益的思想智慧吸收借鉴,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凝心聚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坚持主导性,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性;也应承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展开转化和创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还要充分借鉴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优秀文明成果,凸显世界视野。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形式,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维方法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党的十九大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培育和践行”的一体表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体性要求,这种一体化的表述是对传统“知行合一”理念的肯定和强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一体化要求是中国传统“知行合一”理念的延续。“知”和“行”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讨论颇多,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行比知难的思想,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和“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表达既重视认知又重视行为的理念,有程朱学派的知先于行,行重于知,最终形成了王阳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的知行合一观。王阳明认为道德理念的萌生就是道德行为的开始,道德实践只是道德理念得以实施的路径,“知”与“行”本就是同一事物或者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不能截然分开。他的知行合一观既重视人的内在道德自觉,强调在精神上下功夫,也关注人的道德实践,强调将道德认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现代汉语把“知”理解为科学知识或者道德知识,“行”理解为人的实践,“知行合一”就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密不可分,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结合,互相促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知行合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和预测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应当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有强烈的知行合一意识,并在实践中坚持这一思维方法。毛泽东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知行合一,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之路。邓小平主张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紧密结合起来,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新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江泽民同志主张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在德治中做到“德”的知与行相统一,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说“希望你们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认知只有赋之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4月30日。。由此观之,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传统思维。

习近平同志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也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他不仅一直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体表述,而且在培育和践行的方法上再三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2-53页。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3页。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人民日报》2014年5月25日。他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教育引导侧重培育“知”的部分,实践养成侧重践行部分。这些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重视认知和实践相结合的论述和指导,正是知行合一思维方式的体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 “知行合一”的思维方法,“培育”与知行合一中的“知”,“践行”与知行合一中的“行”互相呼应,“培育和践行”既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和理念的习得,也强调身体力行的价值观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任务本身蕴含着双重逻辑,即思想的传播、占领和实践的规范、施行。一方面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重要性,深刻而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促进全民的认知认同,内化于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的价值遵循和行为准则,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突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认知的基础上外化于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付诸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知”是前提,“行”是关键,知行合一,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践行,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感悟,志存高远也脚踏实地,“培育”和“践行”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而应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在实践活动中合二为一。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从本质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思维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包含了众多道德层面的要求,如“敬业”“诚信”“友善”,同时也包含了法律层面的内容,如“法治”,而“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也需要“法治”来保证实现。在此,“法治”既具有人们所熟知的工具性意义,同时与社会主义结合也具有了价值取向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既蕴含了道德理念,也融合了法治思维,“德”和“法”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上,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举措。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公共政策中,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坚决贯彻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改革》,《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2日。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指的是在治国之道中主张将德治和法治结合使用,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维护国家和平安定,人民生活幸福。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两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巨大力量:一种是道德,一种是法律。两者分别以自律和他律、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方式呈现,互相补充,不可分割。中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便有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思想,只是彼时的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是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如孔子的“德治”为主,宽猛相济——“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滕文公下》);荀子的“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富国》)等都体现出将道德与刑罚相结合来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叙之以礼,诲之以道,约之以法,掖之以善,皆王室之辅也”(《读通鉴论》卷17)也强调将道德与法律紧密结合,既主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也主张用法律规范进行普遍约束。新中国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就拉开了社会主义法治序幕,随后6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法治和德治两种治国理政方式如同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德治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1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举措体现出来的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注重探索法治在制度保障和操作路径上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蕴含其中。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法治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从社会层面看,自由是法律框架下有限度的自由,没有法律规则的约束便没有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实现必须要倚靠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正所谓“法者,天下之公器”,“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6日。。没有法治的有力保障,平等和公正难以实现并长期保持。从个人层面看,爱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明确要求,敬业也在诸多法律中有所体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等对相关行业都有规范化要求,诚实信用原则在司法领域尤其是在民法债权理论中则被视为“最高行为准则”,体现出法律维护最低限度的道德的理念,友善是法治惩恶扬善目的的体现。由此观之,法治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5页。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6日。要发挥法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保障作用,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法治建设的始终,实现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法治
我的价值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