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龄”鉴别中常见禾草类纤维和韧皮类纤维的历史性研究

2018-04-04 01:37张建洲梁鲁宁
中国司法鉴定 2018年2期
关键词:稻草纸张原料

张建洲,梁鲁宁

(1.北京市公安局,北京100740;2.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通用定义下,纸就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植物纤维(除生产某种特殊纸采用化学纤维外)经过一系列工艺加工之后,形成的厚薄均匀的薄片。因此,纸张里最重要的原料就是植物纤维。而植物纤维分为木纤维(针叶木、阔叶木)、禾草类纤维、韧皮类纤维和棉纤维。使用禾草类原料和韧皮类原料造纸是我国造纸的一大特点,同时,我国也是使用禾草类植物和韧皮类植物作为造纸原料历史最久,成效最大的国家。从1800多年前使用韧皮类纤维造纸,至今书画用纸和宣纸仍然主要使用韧皮类纤维。另外直到20世纪末,禾草类原料依然占我国造纸原料的60%以上。

书画及文件形成时间的鉴定历来是法庭科学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纸龄”的鉴别更是其中重要内容。本文以纸张中最具中国造纸特色的禾草类纤维和韧皮类纤维作为分析对象,考察调研纸张纤维的独特性和历史性,如果与纸张的造纸工艺特征及纸张中各种化学品的品类特征相互佐证,将为“纸龄”鉴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下面以造纸术发展史中各种纤维出场先后为序分别论述14种常见禾草类纤维和韧皮类纤维的识别方法和历史性情节。

1 构皮(楮皮)、大麻、苎麻

据《后汉书·蔡伦转》记载,1800多年前,造纸术发明家蔡伦使用树肤(即树皮)、麻头(麻屑)、敞布(破布)、破渔网为原料制成“蔡侯纸”。

蔡伦造纸的树皮就是构皮,也叫楮皮、是当时野外生长的榖树。榖树名称因各地而异,现代植物学定名叫构树,也称楮树,当时树皮造的纸被古人们称为楮或“楮先生”,这就是最早的著名楮(构)皮纸。

1.1 构皮(楮皮)(Paper Mulberty)

构皮,学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 Vent.别名:楮皮、谷树皮、奶树皮、楮桃皮、纸桑等。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桑科构属或桑科楮属。构皮的纤维形态特征(图1):构皮纤维较长,纤维壁上有明显的横节纹。胞腔明显,纤维有的腔大,有的腔小。纤维两端尖细,常呈分枝状,有时端头为小圆球。

图1 构皮(楮皮)

1.2 大麻和苎麻

汉朝时麻类中主要使用大麻和苎麻。当时的麻头(麻屑)、敞布(破布)、破渔网,都是由麻编织而成。汉朝时北方产大麻,南方产苎麻。蔡伦用麻制品的下脚料造纸,可以说是废物利用。

1.2.1 大麻(Hemp)

学名:Gannbis sativa L.一年生草本植物,桑科,大麻属。纤维鉴别特征(图2):大麻纤维的次生壁也为多层结构,围绕细胞腔出现若干个同心圆,在100~200倍的显微镜即可见,这些同心圆,从纤维表面上看就呈现出若干纵向条纹,这是大麻和苎麻所特有的现象。

大麻为我国最主要且产量最多的麻类作物之一,全国各地无论气候寒暖,土壤瘠沃均盛产之。大麻原产地是我国,《诗经》上有记载,时间始于公元前1300多年,人们种此麻,剥皮织作布匹和搓制绳索。蔡伦用破布、绳头造纸,后来遍及各地。

图2 大麻

1.2.2 苎麻(Ramie or China-qrass)

学名:Boehmeria nivea Gaud.苎麻系被子类宿根越年重生的草本植物,苎麻科,苎麻属。别名:苎麻、刀麻、绳麻、乌龙麻,中国荨麻,中国草等。纤维鉴别特征:亚麻纤维由于纤维素含量较高,与碘-氯化锌试剂(Herzberg试剂)作用显玫瑰红色,纤维圆柱形,表面平滑,中段直径均匀,两端逐渐变细,渐细的部分较长,可达纤维全长的1/4,端头尖削,纤维壁较厚,并有明显的横节纹及膨胀节。

苎麻原产于我国,为最古老栽培的农作物之一,距今约3000多年,供衣着之用。我国的苎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产地分布较广,除东北和西藏高原较寒地带外,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等地区都有栽培,其产量以四川、湖北等省为最多。

1.3 历史性情节

构皮、大麻、苎麻,从蔡伦造纸开始,从东汉开始,一直是书画用纸、宣纸生产的主力浆种,至今仍在书画用纸、宣纸领域被使用。期间,还有如下亮点情节:

早期的腾冲书画纸主要原料是构皮。腾冲书画纸,又名腾冲宣纸,简称“腾宣”。是我国边陲南疆云南省腾冲县生产的一种手工纸。后来加进了稻草和竹子等,至今仍沿用传统原料。腾冲书画纸是腾冲宣纸厂1973年在原生产皮纸的基础上,使用该地特产的滇结香皮与稻草为原料参照安徽泾县宣纸的生产经验开发出的书画纸。其产量在全国书画纸中仅次于安徽宣纸,并畅销国内外。

都安书画纸,又名都安沙纸、桂宣纸,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出产的一种手工纸。都安书画纸最早是用构皮生产纱纸,后以纤维柔韧细长的龙须草为主要原料,再配以菠萝叶(即凤梨)或青檀皮纤维而制成。

2 藤

藤,蔓生植物的统称。品种很多,但只有紫藤、青藤和黑藤适合造纸。藤纸生产始于两晋南北朝越州剡溪,唐朝达到全盛时期,浙江、江西均有生产,晚唐由于原料几乎被砍伐一光,迅速衰落(《浙江通志·绍兴府·剡纸》、《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藤纤维对我们今天法庭科学纸张检验,几乎没有影响,我们见不到这种纤维。所以我们不做更多的研究,大家只知道这位短命的“藤公子”曾经有过昙花一现的表演即可。

3 竹

3.1 造纸用竹(Bamboo Used in Papermaking)

竹纤维是禾草类纤维的一种,竹子,单子叶被子植物,禾本科,竹亚科,系多年生植物,主要生产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竹浆的导管分子一般较大,两端开口。竹的表皮细胞不具齿痕略具齿痕,石细胞在竹节上较多,杂细胞体积小,形态较均匀。竹纤维壁最厚,纤维挺硬,是竹浆与其他草浆相区别的一大特征(图3~4)。

图3 毛竹

图4 慈竹

我国的竹子种类有250种之多,大约占世界竹子种类总量的50%,是世界上竹子种类最多,产量最大的国家。到目前为止,我国用于造纸的竹材有10余种,尚待更多的开发利用。

3.2 历史性情节

据《格致镜原》记载,早在1600年前的晋代,东晋人张茂就开始将竹子应用于造纸,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竹纸的国家。但这个情节来源于南北朝书法家萧子良的一封书信所说:“张茂作箔纸……取其流丽,便于执笔”。据考据,箔纸即用嫩竹制浆抄造的纸,而张茂是东晋人。但由于没有实物,所以竹纸始于东晋还是宋朝,一直有争论。

宋朝时,竹子开始生产纸张,但由于使用生料,产量、质量都发展较慢。从元朝使用熟料开始,得以迅速发展,大量书画用纸开始使用竹浆纸。特别是明末清初达到了竹纸鼎盛时期。

竹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它傲人的品格,自古以来,一直令无数文人墨客爱不释手,争相赞美和咏诵。同时,竹子造纸也创造了多段佳话。

佳话一,大千书画纸。原名四川连史纸,又称“夹宣”、夹江纸、夹江宣或夹江国画纸,简称大千纸。产于四川西部峨嵋山麓青衣江流域的夹江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明清两代就把该地所产的手工纸列为“贡纸”,并钦定为“文闱用纸”。大千书画纸一名的由来是这样的: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著名画家寓居四川。而安徽沦陷,宣纸来源断绝。当时,国画大师张大千来到夹江纸乡,与“槽户”(手工抄纸作坊)的纸师们一起研讨造纸技艺。为了使夹江纸增加拉力,承受笔重,在原始原料为100%竹浆的基础上加入了少量麻类纤维。产品品质显著提高,受到书画家们的普遍欢迎。至今夹江县有关部门还珍藏有当时张大千设计、监制的国画纸纸样。为了纪念张大千先生,1983年夹江县政府作出决定,今后全县所产的国画纸,一律以:“大千书画纸”作为正式名称。

佳话二,福建连城纸。使用竹子为原料,原产福建邵武,后从福建传播到江西、四川、浙江、云南等地。清朝开始作为书写和印刷宫廷用纸,名扬海内外,清朝《四库诠释总目》就是用连史纸印刷的。

还有富阳元书纸,是我国手工纸之一,主要以毛竹石竹为原料。纸质较薄、细腻,纸面呈浅蛋黄色;富阳京放纸,又名京榜纸,主要以嫩竹为原料,采取熟料法加工,浆料经天然漂白,竹帘抄造而成。纸色较白,匀薄平滑。

解放后,随着生产设备的改革,特别适合竹浆生产的发展,竹浆从解放初的只有几吨产量,发展到2010年的194万吨,竹浆纤维成为了我国制浆造纸重要原料。

4 桑皮

4.1 桑皮(Mulberry Bark)

桑皮,别名:蚕桑。桑树系多年生木本植物,桑科,桑属。桑皮的纤维形态特征(图5):桑皮的纤维形态特征与构皮十分相似,即纤维多呈圆柱形,壁上有明显的横节纹,纤维外壁上有层透明的胶质膜,以端部尤为明显。与碘-氯化锌试剂作用,此蜡状物显黄色,而熟料韧皮纤维显紫红色,生料纤维显黄绿色。

图5 桑皮

4.2 历史性情节

桑树是我国较早开发的经济作物,桑皮被用于造纸后,迅速成为造纸原料主力军,至今仍是我国书画用纸的主要原料之一。据悉桑树全世界约有12种,我国主要有5种。桑皮是由桑树幼嫩茎秆或枝条韧皮层部剥取而得的内皮层,桑树是我国最古老,最有经济价值的园艺植物,叶可饲蚕,干可入药,葚可酿酒或食用,皮可代麻,又为优良的造纸原料。分布于河北、山东、陕西、四川、江西、浙江。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绘画精品——唐朝《五牛图》,是在周恩来总理关心下克服重重困难,从海外购回的,最终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是我国古代一幅里程碑式精品画卷,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而《五牛图》的画心纸就是100%桑皮制造的。

迁安高丽纸,又名迁安纸、“迁宣”、桑皮纸、油衫纸、红辛纸等,是河北迁安出产的一种手工纸。高丽纸抄造用浆料的配比为两种,一种配比是桑皮100%,另一种配比是桑皮60%加纸边40%。其生产周期从白皮到制得成品约为10天。迁安的高丽纸外观有明显特征,即网纹明显,特别是较粗的白棉线水印特别突出。迁安在生产此纸的基础上,又汲取安徽泾县宣纸的生产经验发展出的“迁安书画纸”,得到书画家的好评,而有“北迁南宣”的赞誉。北京的荣宝斋曾用迁安高丽纸通过木版水印工艺印制徐悲鸿的奔马,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5 稻草

短和细是稻草纤维最突出特征。

5.1 稻草(Rice Straw)

学名:Oryza sativa Linn.,禾本科,禾亚科,稻属。别名:禾(广东),粳(名医别录),糯(名医别录)。产地:全国各地。纤维鉴别(图6):非纤维状细胞(杂细胞)含量甚大,达到54%(面积比),其中主要是薄壁细胞,形状多为枕形、椭圆形、方形、球形、多面体形及不定形的小细胞。表皮细胞体积小,呈锯齿状,齿距小,锯齿端不甚尖削,齿峰不高。纸浆中无杆状的薄壁细胞,纤维较短、较细,这些均是稻草较突出的特征。

图6 稻草

5.2 历史性情节

使用稻草造纸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但都是制造草纸,这些纸是无法流传下来的。

稻草纤维最光亮的是在明朝宣纸生产中出现,明朝时皮料和稻草混合使用技术逐渐成熟。最具代表的即为当时安徽皖南地区生产的宣纸,这种宣纸是用当地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的混合浆制造而成的。明朝宣纸可以千年不腐不蛀,流传至今。

制造机制稻草纸的最早记录是光绪三十二年《东方杂志》记载,汉口桥口地区曾设一造纸厂使用稻草秆、芦苇、蔗渣生产日用纸张。而产量较大的稻草机制纸生产,是民国时期在上海地区开始出现的。我国使用禾草类纤维成规模生产机制纸张应该是1940年左右开始的。

清朝时期,河北、河南和山东地区开始使用麦草造纸。有一些地区手工制造的宣纸类纸张开始出现麦草类纤维,但情况较少,更多的主要是生活用的草纸,这些生活用的草纸其质量低劣难以长时间保存。

进入清末和民国时期,机器造纸开始有了发展,芦苇、竹子、稻草和麦草开始用来生产机制纸。所以在当时的手工纸和机制纸生产中,稻草使用较多。我们曾对1940年至1948年时期北京警察局的户口底票专用纸张进行了化验,发现这些机制纸纤维均是100%稻草纤维。

自从明朝安徽皖南地区使用稻草和檀皮生产宣纸开始,稻草制浆生产纸张,一直应用至今。民国时期的稻草机制纸主要是上海地区生产的。

解放后至20世纪末,受我国造纸工业发展和技术水平所限,稻草的使用情况相对稳定,变化较小。其主要特点为应用范围广泛,除南方各省曾广泛使用稻草纤维生产文化用纸外,北方的河北北部(唐山、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等地)、内蒙古赤峰和辽宁西部等地区、吉林的部分地区、黑龙江的北大荒地区的造纸厂均以稻草纤维生产的书写纸、打字纸、有光纸(单面书写纸)、招贴纸、凸版纸质量优良。

6 檀皮

6.1 檀皮(Wingceltis Bark)

学名: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别名:白檀、榆树、纸檀、青檀等。榆科,青檀属,落叶乔木,形似楮又似桑。檀皮乃檀树的干和枝条表皮中的韧皮纤维层。我国常见的有紫檀、黄檀、白檀(亦称青檀)三种,只有白檀适合造纸,白檀木材色白,皮色青灰。皮部含纤维丰富,容易漂白,故为造纸的优良原料。我国著名的宣纸即以此为原料。檀皮纤维形态特征(图7):檀皮纤维较桑皮和构皮纤维都细而短,纤维平均长度仅约为3.5 mm,宽度仅12 mm左右,是韧皮纤维中较为纤细而柔软的原料。纤维壁上有较稀疏的横节纹。纤维多呈拄状,细胞腔明显。纤维两端钝尖,亦有分歧或球状的端部。

图7 檀皮

6.2 历史性情节

檀皮名扬天下,是在明朝宣德年间,安徽泾县青檀皮纸质量超越江浙纸而一举成名的。泾县宣纸按照檀皮和稻草的纤维配比可分为棉料、净皮和特种净皮三类。其中棉料中稻草与檀皮的纤维配比为40%∶60%至50%∶50%之间;净皮中稻草纤维配比的比重为15%~40%,皮料在60%~85%之间;特种净皮稻草纤维所占比重一般仅15%以下,最低为5%,皮料所占比重在95%~85%之间。泾县檀皮宣纸至今仍保持中国宣纸第一。“檀皮”纤维自明朝出场后,常盛不衰,一红到今。

7 麦草

7.1 麦草(Wheat Straw)

学名:Triticum aestivum Linn.,禾本科,禾亚科,麦属。产地:全国各地。纤维形态特征(图8):麦草纤维较稻草纤维长而粗,近一半的纤维长度在1.0~1.5 mm之间。纤维细胞壁上有明显横节纹,胞腔较大。薄壁细胞上纹孔稀小而有网状纹。其形状多为杆状及枕状,其中杆状者约占杂细胞总数的43%以上。与稻草相比,薄壁细胞体积较大,部分为杆状细胞,锯齿状的表皮细胞较宽,齿端较尖,齿形长短不匀。

图8 麦草

7.2 历史性情节

使用麦草造纸最早记载宋朝时期曾出现过,但应是制造草纸,无人见过实物。清朝时期,河北、河南和山东地区开始使用麦草造纸。有一些地区手工制造的宣纸类纸张开始出现麦草类纤维,但情况较少,更多的主要是生活用的草纸,这些生活用的草纸其质量低劣难以长时间保存。在当时纸浆蒸煮设备水平限制下,麦草和稻草相比,稻草木素含量低纤维易煮开,同时稻草纤维细,生产出的纸张平滑度好。所以在当时的手工纸和机制纸生产中,稻草使用较多,而麦草木素高达22%,在制浆处理上较困难,同时麦秆纤维比较僵直,脆性较大,所以一直到建国前,麦草较受冷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发展造纸事业,同时纸张生产设备得到了较大发展,采用圆盘磨与封闭式螺旋打浆,以及高温高压蒸煮设备的出现,较好解决了纤维分化问题,麦草和稻草纤维造纸同样开始得到了广泛推广。我国各省市(不包括西藏、青海和港澳台地区)历史上都有使用麦草纤维造纸的记录。其中河南、山东、河北中部南部地区、甘肃、宁夏、江苏、湖北北部这些地区的禾草类纤维主要使用麦草。这些地区以麦草纤维生产的书写纸、打字纸、有光纸(单面书写纸)、招贴纸、凸版纸质量优良。很多厂家和地域生产纸张的纤维配比甚至是100%麦草浆。现麦草制浆方法主要采用烧碱(加蒽醌)法。从解放前禾草类主要使用亚硫酸盐法,到解放后推广使用碱法生产稻麦草浆的改进,再到80年代开始烧碱(加蒽醌)法的使用(笔者当年走访各地造纸厂发现90年代开始才广泛推广),也是法庭科学可以从制浆方法上进行纸张断代的一种方法。

8 芦苇

8.1 芦苇(Reed)

学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禾本科,禾亚科,芦属。别名:芦(名医别录),苇(名医别录),禾杂竹(广西),苇塘草(黑龙江),苇子(江苏、山东、河北)。生长环境,常生于河边、湖边、池塘边及沼泽地等,在盐碱地上也能生长。纤维形态特征(图9):纤维形态与稻草较为相似,但其纤维比稻草较长较宽,且杂细胞中有较多的杆状薄壁细胞。芦苇的导管及表皮细胞都比稻草的长,表皮细胞有一边有齿的,也有两边都有锯齿的,齿端较尖,齿形大小均匀。在酸法浆和中性盐浆中不易分散,连成片状与碘一氯化锌试剂作用显黄色。是鉴别酸法和中性盐法苇浆独有的特征,其中酸法浆含量更多。而碱法浆中则没有这种特征。

图9 芦苇

8.2 历史性情节

最早记载使用芦苇纤维制造机制纸的是在清朝末期,在广东地区使用。另据光绪三十二年《东方杂志》三卷3期载:“陈兴泰在汉口桥口地方,设一造纸厂,先后以芦浆(芦苇)、蔗渣、稻草秆等物,试造日用纸张,有成效。”

我们现在能够见到最早的芦苇纸应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的纸张,抗战时期,日本在东北地区的辽宁营口、锦州建立了现代化造纸厂,主要以当地的芦苇为造纸原料,使得利用芦苇进行造纸的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解放初期,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机制纸厂——天津造纸总厂、东北营口造纸厂和金城造纸厂,是当时三大苇浆厂,制浆方法采用亚硫酸盐法(酸性制法)。三大纸厂制造的凸版纸为我国上世纪印刷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营口造纸厂和金城造纸厂在东北,解放初东北又相继建造了丹东造纸厂、吉林造纸厂,因此,东北地区历史上就是我国苇浆造纸最发达的地区。至今东北三省仍是苇浆纸大户。

解放后,由于森林资源有限,政府提倡草木并举,以草浆为主的方针发展造纸工业,芦苇作为禾草类主要原料之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直在我国造纸界中备受重视。芦苇在我国分布广泛,重点产区是湖南洞庭湖,辽宁盘锦地区和新疆博湖等地。东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使用酸法制浆。湖南、新疆博湖苇业等均采用碱法制浆。1951年,营口造纸厂在国内首创“快速蒸煮法”,将亚硫酸镁法芦浆每锅全蒸煮时间由18小时逐步缩短到5、6个小时。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纸浆工艺的发展和纸浆产量的提高。1960年3月,轻工业部为了解决我国几个以芦苇为原料的大型制浆造纸企业芦苇供应问题,决定在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湖北、江苏、内蒙古8个省和自治区建立和建设造纸芦苇原料基地,芦苇造纸迅速发展。2014年产量113万吨,芦苇至今仍是我国制浆造纸的重要原料。

9 蔗渣、龙须草、芒、高粱秆

9.1 简介

9.1.1 蔗渣(Sugarcane)

学名:Saccharum officinarum Linn禾本科,禾亚科,甘蔗属。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区。生长环境:温带及热带地区。用途:甘蔗可食用及制糖。甘蔗渣可用于造纸和纸板。纤维形态特征(图10):甘蔗渣纤维在草类原料中是较长而宽的一种。纤维细胞壁上的螺纹或节纹加厚都很显著,并有小纹孔,胞腔较大,大部分纤维两端尖削,个别纤维端部呈叉形。

图10 蔗渣

9.1.2 龙须草(Chinese Alpine Rush)

学名:Eulaliopsts binata(Retz)C.E.Hubb.禾本科,禾亚科。别名:蓑草(四川、湖北、贵州、广西),蓑衣草(河南、云南)。产地:四川、湖北、广东、广西、湖南、河南、河北、陕西、云南、贵州。龙须草纤维的主要特征是细而长,其平均长度达到2 mm,而宽度则仅有10 μm左右。它的长宽比平均超过200倍,这种现象在其他草浆中极为少见。大约有1/3的纤维细胞壁上有节纹,其余的则皆光滑无纹。龙须草的杂细胞比其他草原料少,仅占总面积的30%,这也是龙须草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的杂细胞主要是表皮细胞,表皮细胞呈齿峰较短秃的锯齿状。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红色,其他纤维为蓝紫色(图11)。

图11 龙须草

9.1.3 芒(Chinese Silvergrass)

学名:Miscanthus stnensis Anderss,别名:冬茅草、芭茅草(湖南、湖北、四川);刨高草、白尖草(辽宁),芭芒(河南)。生长环境:山坡、草丛、灌丛中或沟边田地中。茎秆用于造纸。纤维形态特征(图12):纤维形态近似于芦苇,只比芦苇略长而粗。杂细胞较少而体积较大细碎不整者很少见。表皮细胞较少,薄壁细胞及石细胞多呈杆状及球形。

图12 芒

9.1.4 高粱秆(Sorghum Stalk)

学名:Sorghum Vulgare Pers.禾本科,禾亚科,高粱属。别名:蜀黍、番麦。产地:东北、华北、西北。高粱为我国主要杂粮之一,茎秆可用于造纸、编席。纤维形态:纤维平均长度为1.18 mm,形态与一般草类纤维相同,其特点是杂细胞较多,薄壁细胞壁甚薄,多呈球形,表皮细胞呈锯齿状,齿峰尖削,有的表皮细胞的一侧附有一透明薄膜(图13)。

图13 高粱秆

9.2 历史性情节

1957年,河北宣化造纸厂研究开发利用玉米和高粱秸秆制浆造纸成功,并被推广应用在玉米高粱产地的造纸厂。玉米秆和高粱秆外观近似,但内部成份构成不同。玉米秆由于出浆率低、难分解等原因很快被淘汰,寿命没超过3年,只是在大跃进时期使用过。而高粱秆纤维质量较好,被一些厂家长期使用,20世纪末,河北宣化造纸厂生产的带水印的火车票专用纸张中的纤维就是使用高粱秆和木浆混合浆制造的。但由于高粱秆的产量问题,20世纪末仅有河北的张家口、承德,内蒙的赤峰和山西北部少数厂家使用,范围越来越小。

1959年4 月,广东江门市江门纸浆厂(后并入江门甘蔗化工厂)建成投产,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以甘蔗为原料,用亚硫酸美法生产商品纸浆的工厂,日产1200吨。同时一些糖厂利用蔗渣下脚料也生产纸张,一些厂家将芒秆和蔗渣混合生产纸张,这些极大促进了甘蔗渣和芒秆造纸的发展。甘蔗渣和芒秆造纸今天在南方仍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广东、广西两省使用最多。2014年我国蔗渣浆产量111万吨。

龙须草由于纤维细长,是草类中纤维最长的,在南方的手工纸和机制优质纸中广泛使用,解放后,西南三省、包括长江中下游沿岸省份,特别是上海多家造纸厂长期使用过龙须草。改革开放后,四川洪雅县以龙须草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书画用纸被称为“龙须雅士”深受书法家好评。但由于产区分散,收集困难,到20世纪末龙须草逐步淡出造纸业。

本文对各种纤维的历史性论述,是笔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史料记载,并与自身的实践经验相佐证,其中很多史料多次向造纸界专家前辈请教求证。本着重史实、集众家之说的原则,着重研究不同时代纤维浆料的选用特点和历史发展过程。希望这些史料和纤维识别方法能为法庭科学领域各位同仁从事纸张鉴定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菊华.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显微图谱[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 贾玉文,郝红光.刑事犯罪痕迹物证检验图谱大全(文件检验卷)[A].张建洲.文件材料检验(第一节.纸张)[C].北京:群众出版社,2013:487-496.

[3] 范晔[南朝].后汉书·蔡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2513.

[4] 苏易简[宋].文房四谱·纸谱[M].中国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2011.

[5]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修订版).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 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M].上海:上海绘画出版社,1989:29.

[7] 刘仁庆.造纸词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8] 曹天生.中国宣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9] 高茀棠.宣纸古今[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12:106-108.

[10] 何北海.造纸原理与工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3.

[11] 刘仁庆.中国书画纸[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125-137.

[12] 刘仁庆.中国古代造纸史话[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78:32-33.

[13] 田洪生.纸鉴——中国古代书画、文献用纸鉴赏[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9:130.

猜你喜欢
稻草纸张原料
稻草熊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1月)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三)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二)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一)
纸张黑白变
严把原料采购关,才是对养殖负责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撕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