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2018-04-04 09:28刘奕
魅力中国 2018年48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身份

摘要:本文从身份以及身份的建构,语言与身份以及会话身份三个方面梳理了身份研究的历程。

关键词:身份;身份建构;会话身份

一、身份及身份建构

“身份”最初是哲学范畴的词语,随着传播学、社会学、社会也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许多学者对身份进行了界定。

总体来说,身份的定义存在身份本质论和身份建构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身份是静态的,给定的;后者则认为身份是动态的,选择的。

“身份建构是指”一系列自我定义和对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过程。社会建构理论是身份建构论的哲学基础之一。社会建构理论认为行动和变化是主要的,而静止不变则会带来问题。该理论强调了社会建构的四大前提:对习W为常的知识持批评态度;知识具有历史的和文化的确定性;知识与社会过程相联系;知识与社会行为相联系。巴特勒(Butler J,1990)提出“身份建构社会表现论”, 认为身份是在社会实践和社会表现中建构的。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身份是在互动中不断建构的”(Verschueren J,2008)。

二、语言与身份建构

语言身儉研究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第一,语言和身份的研究;第二,语言中的身份研究。相对于语言和身份各自的本体研究,前者更加注重语言巧身份之间的关系,例如:北京话和农民工子女身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后者注重从语言现象的各个层面发现身份种类,或者反过来,从特定的身份种类发现交际主体使用的语言的特点。

目前学界对于语言身份的研究主要受到结构主义思潮以及后结构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结构主义将屯、理学和哲学传统上有关身份的理论作为语言学习者个性形成和自我反思的核也过程,后结构主义将身份看成是语言学习者个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过程。语言身份的研巧主要位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框架内,显示了从宏观论述固定前置的群体身份向细致考察变化流动的微观身份特征转变的研究趋势,并经历了也理学与语用学相結合的研究历程。

后结构主义语言身份相关研究主要是根据故事讲述文本进行的叙事研究。但由于叙事研究主要采用访谈的方式收集语科,使用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因此,相关研究没有充分体现身份主体对自我的语用身份建构的能动性,也没有体现身份主体利用可调用的语用资源实现交际服务的动态过程,缺乏对身份建构动态性的描述与解释。

随着转播学、互动社会语言学、会话分析、语用学等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身份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陈新仁,2013),学界开始关注多元、动态、与会话结构互动的身份建构论。

三、会话身份

会话身份有关研究是基于身份建构论展开的。会话身份建构研究主要关注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莫里。这个互动过程多以会话的形式展现,换句话说,会话身份建构研究认为身份是在话轮中一步一步地展现的。关于会话身份的阐述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齐默曼的会话身份说;身份是“会话中的语境元素。陈新仁等(2013)在此基础进一步明确了"语用身份"的概念:身份是一种交际资源,说话人通过建构特定的身份为交际目的服务,语用身份指的是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选择的自我或者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起的社会个体或者群体的他者身份。

会话身份建构研究将身份视作动态的,具有协商性与可变性,强调话语身份的个体通过会话手段建构身份的主动性,突出微观语境对身份的建构的影响。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日常会话,机构会话中的医患会话、商业会话、多媒体会话和法庭会话。例如,梁海英(2014)医患口诊会话为语料,对医患互动的真实过程和交际细节进行了探究,发现在门诊医患会话中,医生既维持了其在机构会话中的既定角色,即医学知识的权威者,同时,在特定的语境中,医生又对自身的机构身份进行了修改和重构,体现为对患者的理解者同情者和帮助者。袁园(2013)以汉语的告辞会话为对象,探究了该会话场景身份建构方式,具体考察了 “建构好客主人身份”和“配合建构好客主人身份”的会话策略;奥马力(OMalley, 2009)分析了爱尔兰一家电台对残疾人的访谈,文章发现虽然电台宣称此档节目的目的是服务于残疾人,然而,其访谈话语不仅没有支持电台做这一档节目的初衷,反而强化了残疾人作为“他者”的身份形象。

四、总结

身份的概念从哲学领域扩展到社会学、语言学领域,身份建构的研究也从静态的研究逐步转向动态、多维、互动的研究,会话身份的研究将身份建构置架于多元的社会会话场景中,采用多元的研究方式与视角,也启示着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OMally M P. 2009. Falling between frames: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and disability in radio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41(2), 346-356

[2]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陈新仁.2013.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4):27-32

[4] 梁海英2014.医患会话中医生的多重身份建构闲.外文研究,(3): 24-31

作者简介:刘奕 (1976,09-), 女, 汉族,山东省龙口人,博士,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工作,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身份
假如你和孩子互换身份......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