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社团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8-04-04 09:28仇芳
魅力中国 2018年48期

仇芳

摘要: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开拓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当前高校的一项紧要任务。学生专业社团是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环节,具有其独特性,将两者进行有效地结合,使专业社团成为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和重要阵地,对高校创新创业的孵化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专业社团;创新训练;创业孵化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席卷全国。自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经出台至少22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这些文件正在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对创业创新起到积极作用。2016年两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一次作为两会热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开启打造2016年最强“双引擎”的大幕。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也于近日印发的《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和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工作成为高校各项学生工作重中之重。

专业社团是以某专业为背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加入并组建的学生组织,以Z高校为例,工科学院专业社团大多依托于工科专业的研究所室,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平台。通过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力量,在学生创新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发专业社团建设的活力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专业社团不同于其他的学生组织和学生兴趣类社团,有更强的专业导向,可以承担专业学习的实践环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

二、高校创新创业孵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成熟

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各个高校创业学院的建立如火如荼,但大部分高校创业学院依托于学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和团委,缺乏专业系统的教师配备,课程开设受制于专业师资的配备不足,并不具有独立创业导师的编制,教师资源有限,指导体系不成熟,各高校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基本上是“各自为以”,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高校教师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重科研轻教学的中国高校特色,使很多高校教师在论文、项目、经费中压力重重,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精力不足、经验有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主要依托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赛事。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师队伍不齐不强,整体质量不高,在任课教师方面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年轻的多、中年的少,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性不强等,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指导教师创业意识薄弱,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流于形式,并不能全方位、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孵化训练,更多的是以赛代练,以创新创业赛事成绩为导向,而不以真正的创业孵化为目标。

(三)高校学生创业准备不足

高校学生以95后为主,想法多样但经受挫折和抗压能力较差,创业的资本、心理、人脉准备都不充分,盲目创业容易失败,失败容易导致他们自我评价存在落差,对创业的信心、持续投入、专注力都不足。在缺乏专业教师和良好的创业团队的支持帮扶下,更容易陷入创业难得困境中。

三、基于专业社团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对策

课堂教学是传统意义上高校学生学习科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社团由于其本身特点和形成形式,造成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社团的功用主要在于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作为校园的重要学生群体,拥有着坚实的学生基础。高专业社团活力强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尤其是工科专业组织国家、省、校各级竞赛队伍,承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实验创新项目比赛等活动的重要组织。专业社团活力强,依托于研究所室及学生自发组织的各项良好环境,继续深化以专业社团带学科竞赛的良性发展模式,使专业社团专业化的定位更加明确。形成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两个项目为基础,重点加强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孵化的运营机制,最终形成学科竞赛——科研立项——挑战杯的良性循环模式。专业社团是各个高校非常有活力的一支特别的学生组织,他们区别于传统的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群团组织,更多的以兴趣为导向,是创新创业良好的培养沃土。

(一)以比赛促进创新

以“挑战杯”为龙头,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挑战杯”赛事为导向,整合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人才)训练计划、学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园等平台资源,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设挑战杯讲堂和实训教学,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和现场展示能力。同时,以比赛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形成创新团队。

(二)以创新带动创业

以各个高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为平台,继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提升学生创新水平,提高学生团队创业孵化率。以“启迪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新创业精神,传播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建设“一课堂与二课堂衔接,创新训练与创业实践协同,校内统筹与校外支持协调,素质提升与实战成果并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整合教务教学、就业指导、科研实验等多线力量,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赛事的基础上,凝练适合创业的项目,整合适合创业的团队。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的正在如火如荼地稳步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社团这一平台,依托学生社团构筑创新创业教育新基地,以特色社团建设为突破口,贴合相关专业的独特性和专业建设,借鉴国内外的经验,脚踏实地、切实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将学生素质教育和教学研究结合,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寻求特色的教育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整体素质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明学 . 校企合作视野下的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5(25)

[2]黄兆信,赵国靖,唐闻婕.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 教育研究,2016( 2)

[3] 强萌萌,杨慧,方旭东,郭梦扬.李刚依托高职院校社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 8)

[4] 田桂芬.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思考:基于社团参与的视角[J]. 继续教育研究,2017(07)

[5] 李朝阳.高校学生社团现状研究[D]. 苏州大学,2013

[6] 张玉红.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 教育與职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