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视域下解读《楚门的世界》

2018-04-04 09:28刘文迪
魅力中国 2018年48期
关键词:荒诞存在自由

刘文迪

摘要: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由著名演员金·凯瑞主演,于1998年在美国上映,上映后迅速席卷全美,创下票房10亿的记录,备受好评。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楚门是一档热门肥皂剧的主人公,他身边的所有事情都是虚假的,他的亲人朋友都是演员,但他对此一无所知。最终楚门不惜一切代价走出了这个虚拟的世界。在影片中,楚门就像一只被囚禁在笼中的小鸟,导演基斯督调控着他的所有从出生以来的所有生活,使他丧失了人作为其自身存在的根本,限制了他最原始的自由。《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存在主义的三个主要观点:1、存在先于本质;2、自由选择;3、世界是荒诞的,电影也引发了人们对存在和自由及对世界的态度这一重要命题的思索。

关键词:《楚门的世界》;存在;自由;荒诞

一、存在主义的理论解析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早就,创造出自己的精彩生活。

(一)发展背景

存在主义最早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了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的开端。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人类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在精神上其实是无家可归的。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二)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它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则是萨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极其偶然的随风飘落到这个世界上,凭空存在着,但一旦这个人他只要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用行动创造属于自己一切。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2)“自由选择”。尼采说“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一切行为、选择都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他思想的核心所在,所谓“他人即地狱”。(3)“世界是荒诞的”。人既然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会在各个方面,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因此,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感到恶心、呕吐。

二、多维度解析《楚门的世界》中的存在主义

由彼得·威尔导演,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金·凯瑞、劳拉·琳妮、诺亚·艾默里奇主演的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又译为《真人秀》,在播出后好评如潮。演员精湛的表演和绝妙的故事情节自不必多说,在它背后引发的人们对存在的思考,才是将这部电影推上巅峰的要义所在。对于人的存在问题的研究探索一直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后的重要命题,《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通过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荒诞故事引发观众对存在的思索,将存在主义三个要义: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楚门的世界》剧情梗概

这部电影讲述主人公楚门从小被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一直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中,摄影棚制作成一個小镇的样子,取名桃源镇。楚门从出生以来的30年中,他的点点滴滴一直通过五千个摄像机记录给220个国家收看,是最受欢迎的真人秀,他在剧中的妻子、朋友、家人都是演员,导演全力导演出这部电视剧,为他和赞助公司带来了相当大的商业价值,剧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可卖的,演员还会随时打打广告,这其中,楚门充当了最大的摇钱树这个角色。

(二)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即人的存在决定其本质,萨特强调人必须先存在,才能创造其本质,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其他特质的“人”。人的本质并非先天而是后天由人自己选择、努力来决定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如萨特所言,“作为个体的人,首先要登场,才能给自己下定义。”

在《楚门的世界》里,楚门作为电视机里的明星,他被导演基斯都先设定为存在在这个肥皂剧里,然后再进行电视剧中的生活,虽然是被导演设定好的生活场景,但这也可足以说明楚门是先存在于肥皂剧中,再被进行角色设定,继而开始生活。而作为楚门本人来说,他也是先存在在真实世界中,然后再决定自己要走怎样的路,显而易见,楚门选择了自由。

(三)自由选择

萨特认为,任何人的自由都是必须的,是命定的,而选择是不可避免的,其中“自由”就是他的思想核心,“艺术的创作者作为自由人诉诸另一些作为观赏者的自由人,他只有一个题材,便是自由。”

《楚门的世界》表述的便是这样一个命题,作为一个从出生开始便被囚禁的人,在录影的第10909的时候,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楚门对桃源岛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他尝试去试探,发现每天的生活节奏都一样,几点出现手拿鲜花的男人,几点出现黄色的甲壳虫,闯进平日不会去的地方,竟然在电梯里看到了录制间,他对照片中与他结婚时手指交叠的妻子也产生怀疑。在种种疑虑中,他逐渐摆脱了彷徨,对想要追逐自由的渴望愈加清晰,最后坚定了走出桃源岛,前往真实生活中斐济的概念。

(四)世界是荒诞的

如萨特在小说《恶心》中描述的那样,“树根是黑黝黝的,奇形怪状的,看上去莽莽一片,嗅一嗅气味强烈。这一切是连绵的,未加区分的,充满双眼的。对这混沌一团的东西,我们至多能说出“有某种东西存在”。它仅仅是“存在着”,什么都不是。”萨特本人也认为世界上的存在,基本都是虚无和荒谬的,它充满了各样的元素,但相对于真正的存在“我”而言,它就显得根本无用。

在影片中,楚门生活的桃源岛风景如画,三面环海,小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拥有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小镇上的居民各司其业,生活和谐,没有争吵,开心和睦。但这一切都是虚假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人为的布置,对演员楚门来说,世界都是假的,这一切无疑构成了一个荒诞的世界。

导演基斯都在开篇介绍道:“人们看戏,看厌了虚伪的表情,看厌了花俏的技巧,楚门的世界,可以说是假的,楚门本人却半点不假,这个节目没有剧本,没有提场,如假包换,是一场真实的记录。”话虽如此,但导演在“真实的生活”之外,却提供了一个100%虚假的载体。

从《楚门的世界》中分析存在主义的片面性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者魏金声指出:萨特把人的存在看做事偶然的、荒诞的、虚无的,这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会将人们带到一种不安的处境,会给人的命运笼罩上一层阴影;萨特提出“他人即地狱”的理论、“我被判处自由”的绝对自由观,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一)存在的偶然性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偶然的,通俗来说就是碰巧在这个世上有过痕迹。萨特提出的存在主义固然具有极大意义,但他过于绝对的将存在归咎于偶然发生的事件,比如走到一个咖啡厅里,我点了杯咖啡坐下,瞬间我对面前的咖啡感到恶心,萨特抓住这一偶然的感觉不放,看不到存在的历时性。

(二)自由的絕对性

萨特在小说《延缓》中提出,存在就是延缓的存在,是指向未来的能力,也就是自由。而自由怎样在小说主人公马蒂厄身上体现呢?“夜晚,马蒂厄站在桥上,看到的一切都是压抑的,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因而自言自语的说:我就是我的自由”。萨特认为任何环境,只要稍稍换个角度,不论我自身是什么样的角色设定,我都是不自由的,收到了各种限制。这种极端的主观主义倾向和不需要任何束缚的自由,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自由都是呈相对出现的。

(三)悲观主义倾向

萨特提出的“他人即地狱”是其最著名的言论,他是这样举例说明的:如果我在门内通过猫眼看走廊外面的动静,那我是窥探者,但是一旦走廊上响起了脚步声,那我就感觉我从窥探者变成了被窥探者,“他人”的角色从我转换成了别人,那么此时,发出声音让我受到惊吓的人就是我的地狱。

这种论调带有隐藏的悲观主义色彩,它会使人慢慢走向虚无,它似乎在慢慢突破自己,又似乎在不停否定自己,追随着存在主义会逐渐衍生成消极的意识形态,这一点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周淑红.后现代电影中的技术之思与空间转向——《黑客帝国》与《楚门的世界》之个案比较[J].艺苑,2014,(05):60-63.[2017-09-06]

[2]刘芳.“笼中鸟”的飞翔——《楚门的世界》中的一种存在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13,(10):94-95. [2017-09-06]

[3]王文霞.影片《楚门的世界》之人生启示[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36-37.[2017-09-06].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13.z1.044

[4]张进军.心理需要视野下解读《楚门的世界》[J].电影文学,2015,(16):44-46. [2017-09-06]

猜你喜欢
荒诞存在自由
一篇充满荒诞色彩的小说
论《等待戈多》表达上的非逻辑化形式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聚焦城镇人生的荒诞与神圣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