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研究

2018-04-08 04:32林伟光任雅琴龙秋生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林伟光,任雅琴,龙秋生

(1.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2.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3.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1 研究目的

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到来,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使得为数不少的独生子女出现了某些性格上的偏差,校园霸凌成为当代中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缩影,校园霸凌话题再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7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7〕35号)明确指出,学校教育领域要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校园欺凌、暴力行为的发生。[8]学校体育作为一种集娱乐、趣味和身心健康教育于一体的身体活动形式,在预防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和心理干预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从学校体育身心健康促进的角度,对校园霸凌问题予以关注,积极发挥学校体育对学生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功能,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供一定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以校园霸凌、校园欺凌、学校体育、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初步搜集文献资料30篇,重点参考5篇文献。

2.2 调查访谈法

通过随地走访和电话访谈等形式,对校园霸凌现象发生的广州15所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查访谈。并对后续学校采取的措施及学生的反应进行跟踪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校园霸凌现象的成因

针对广州市15所中小学的调查访谈发现,目前校园霸凌现象并非偶发事件,而是一种长期且多发事件,在广州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但是由于校园霸凌问题隐蔽性强,受欺凌学生一般只有出现严重问题时,才会告诉家长或被学校发现,因此,当前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校园霸凌事件仅是冰山一角。实质上,校园霸凌现象是一个世界性教育难题。《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具有地域范围广,覆盖面积大且频次密集特点。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仅2016年5月到8月就接到上报的校园霸凌事件68起。[1]全世界范围内的校园霸凌事件更是较为普遍。[2]《美国中小学教育研究调查报告(2011-2016)》数据显示,美国约有1/4的学龄儿童长期遭受校园欺凌,牵扯进校园霸凌事件的学生,占中小学生总人数的30%以上,也就是说,在美国中小学有1/3的学生成为校园霸凌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1]。

挪威学者Dan Olweus认为,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其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因此,极易受暴力影视作品、父母语言行为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形成恃强凌弱,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进而形成校园霸凌现象。 分析校园霸凌现象的成因,首先,家庭是校园霸凌现象形成的首因。因为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养成与家庭、父母密切相关,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校园霸凌本身就是中小学生的一种社会学习行为。如果父母从孩童时期的照顾就带有敌意、不负责任和冷漠,动不动就对孩子施以家庭暴力,让孩子与社会的互动一直处于负面状态,那么孩子进入校园后对他人肯定怀有敌意,进而形成伤害自我或他人的行为。调查发现,校园霸凌学生通常都有攻击前科,而攻击行为的发生本身就是从模仿开始,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经常采取斥责、惩罚和冷漠等方式、手段管教子女。这些在家庭中得不到关怀,甚至遭到虐待的孩子极易将家庭痛苦转嫁他人,寻找情感的宣泄,校园霸凌事件就在所难免。[3]

其次,学校教师是校园霸凌事件的第二责任主体。青少年身心成长都处于发展阶段,缺少正确的社会认知能力。进入校园后,受学校教师影响至深。如果学校教师选择一味地错误管教或体罚,语言暴力等管教方式,校园霸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尤其是同学间校园霸凌行为已经发生,而教师不加制止,甚至包庇或纵容霸凌学生,而忽略受欺凌者的感受,很容易给其他学生留下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3]特别是学校教师对成绩优秀与较差学生的区别对待现象,排斥、放任甚至体罚与霸凌相关的学生,更是加剧了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最后,社会、校园环境是校园霸凌现象发生的第三责任主体。社会风气、电子游戏和小说、影视、动漫作品中大量暴力、血腥、打斗镜头的多层次出现会间接对校园霸凌事件产生影响。比如早期古惑仔系列电影就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建立产生了一定影响。除此之外,在中国,社会戾气、成人施暴行为在网络上的传播、“独生子女”式的社会结构、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缺乏道德评价的学校教育等也都是导致校园霸凌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校园霸凌的分类

校园霸凌,实际上是一种学生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现象。它一直长期存在于校园中,包括肢体、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和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于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3]家长或老师大都以为这是小孩子不懂事而进行模糊化处理。事实上,校园霸凌事件较为复杂,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校园霸凌系统。从霸凌实施主体而言,它分为欺凌者、协助者、附和者等。从霸凌对象而言,它分为被欺凌者、保护者和旁观者等。前者是发动欺凌行为,通常还带领其他同学,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欺凌行动,或者支持欺凌者行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等。后者则成为被欺凌对象,其中有保护被欺凌者的保护者和喝止者,负责安慰、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欺凌行为,但通常这种情况并不多见。[3]旁观者则主要是置身事外的学生,也有些是害怕帮助受害者会让自己受到欺负而假装旁观。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后,如果欺凌者未能受到应有惩罚或惩罚并不得当,当受欺凌者转学或住院等无法来校上课时,欺凌者便可能从旁观者中挑选下一个目标。[3]针对当前校园霸凌现象,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本研究将校园霸凌现象划分为肢体霸凌和心理霸凌两类。

3.2.1肢体霸凌

肢体霸凌(physical bullying)包含撞、踢、捏、推、抓、用拳猛击、拉头髮、反锁房间、吐口水及其他对身体的攻击。由于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攻击行为不知轻重,极易对受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而且肢体霸凌行为一般发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完全不对称的学生之间,通常是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身体攻击行为之下,造成身体伤害的可能性极高。[3]台湾儿福联盟针对台湾校园霸凌事件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台湾至少有2万个“校园小霸王”经常会对同学进行“肢体霸凌”。这类霸凌最常出现在初中生身上,手段非常残暴,会让被打学生每天活在恐惧里,甚至留下伤痕与永难抹灭的心理伤害。更可怕的是,统计结果表明,曾是校园小霸王的男孩通常到24岁为止,有60%的人至少会有一次犯罪纪录,有40%的人有高达3次或3次以上的犯罪纪录,远比不会霸凌小孩的10%犯罪纪录高得多。[4]

3.2.2心理霸凌

心理霸凌(psychological bullying)包括两类:一是言语霸凌,包括辱骂电话、勒索金钱、使用性暗示语言、恶毒评论、中伤(name-calling)、匿名传送带有病毒信件讯息、恶意戏弄、散布不利谣言等;二是非言语霸凌,包含操作破坏人际关係、用词粗鲁、忽视或孤立被害者(此亦称为关系霸凌)。[5]此外,近年来透过电子邮件、网络、移动手机等科技途径进行恶意骚扰的网路霸凌(cyber-bullying),在数量上已快速增加,这种霸凌虽然不会给孩子造成身体伤害,但是带来的创伤的速度、程度不可小觑。

4 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校园霸凌行为成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梦魇的情况,学校体育作为一种集娱乐、趣味和身心健康教育于一体的身体活动形式,通过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健全人格道德等方式,在预防校园霸凌现象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见图1)

图1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预防校园霸凌示意

4.1 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

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好的体育行为习惯让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体育课是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实现体育品德、运动技能和健康行为“体育核心素养”的目的,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校园小霸王而言,尽管他们能够欺凌同龄或低龄同学,不畏惧其他学科教师,对于体育教师,他们通常都怀有敬畏之心,更愿意接受和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在这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方面就具有其他学科教师(甚至是班主任)都无法企及的优势,而且由于他们天性活泼好动,平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体育课学习中充分暴露,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身体观、竞技观和规则意识,进而促进潜在校园霸凌学生向更加积极健康的身体行为习惯方向发展。

4.2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大多数的体育项目都是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和运动技能学习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教学要求,灵活设计体育教学活动,在增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6]这样既有利于潜在校园霸凌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又有利于性格孤僻、内向学生性格的塑造。尤其是体育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既可以启发学生发展不同的身体能力,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分工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与协作精神,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

4.3 健全人格道德的树立

健全的人格寓于健康的身体。遭受校园霸凌的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强健体魄,积极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是预防校园霸凌现象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体育运动具有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具有其他社会功能无法比拟的人格塑造和身心健康促进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注重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让中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团队配合的欢喜,尤其是在完成身体动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协调、默契、流畅和成功的喜悦。[7]其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变换不同的组织教法而带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树立学生的体育公平观和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和道德观,又习得了运动技能、锻炼了身心,进而达到身心和谐与内外兼修的“立德树人”目标。[7]这些体育教学内容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对校园霸凌现象的预防也有重要作用。

4.4 心理问题的积极干预

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人格障碍。体育运动作为积极、阳光、健康和绿色的身体活动行为,对于受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如恐惧、消沉抑郁 、忧虑、自信心不足等。国外在对校园欺凌受害者进行心理治疗时,就建议家长让受欺凌者多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开朗心情,忘记不愉快的欺凌事情。因为体育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身体运动,既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为,也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7]尤其是体育游戏和竞技运动,对于校园霸凌受害者心理障碍的治疗具有积极效果。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受害者安全感和自发性,提高自我独立性和消除紧张情绪,也有助于受害者融入班集体,建立同学友谊,进而提高自我认同感和价值观。此外,学校体育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参加体育运动需要一定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精神,总是伴随强烈情感体验和明显意志努力。因此,学校体育的有效开展既有利于中小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公平竞争的道德品质和体育精神的发扬,具有积极而重要的身心健康促进作用。[7]

校园霸凌现象是当前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它产生于“独生子女”式的中国社会结构、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缺乏道德评价的学校教育背景下,具有发生地域范围广,覆盖面积大,且频次密集等特点,对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学校体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预防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和心理干预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学校体育既可以通过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健全人格道德等方式有效预防校园霸凌事件发生,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对被欺凌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国际在线.“校园霸凌”已成世界性难题,看看国外学校怎么处理[EB/OL].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12/9811187.html

[2] 张慧敏.向校园欺凌说“不”[J].甘肃教育,2017(3):8-11

[3] 维基百科.校园霸凌的特点与原因[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WPnSCknncbAqpM5d1Tv-FFdFA2kzmJOLJszRJI2WFLxqReZvrlayL-OOybnbAZFVu4yOj

-JIqQ000KTwKd07oi9j3RExlmgB7MBIG5ycFMiN0qqDYvIpzj

ZEUwQnwax

[4] 汪敏.校园暴力多元治理路径探索[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112-114

[5] 唐嘉仪.校园霸凌事件舆情传播特点分析——以“中关村二小事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4):7-9

[6] 钟小蝶.体育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研究[J].中国培训,2015(6):195

[7] 百度百科.体育教学[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YSVGydLS233NpkyxJZPlV4m0ARisk8nwZFO16Z

0J15lhfto_TNS7HkOFdkhT208lzmtofGxCjOiqqKqyx-lz7k4qsAomQnNmIhvE5m2tru-b1y7ZgfuxpF86gSmSqP_

[8]人民网.国办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428/c1001-29244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