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艳 黄慕容
摘要: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不仅承受着经济压力,同时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是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切实做好学生工作,帮助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对策思考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救助系统,对学生在物质上进行资助,但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则普遍缺乏关注,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心理素质较差,加上社会及校园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才,更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加强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解决和有效预防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重点问题。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涵义及其不良影响
(一)高校贫困生的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对“贫困”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界定的,即贫困是指主体因缺少经济收入,而造成支出匮乏,并影响其身心健康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据此标准,可以给高校贫困生做这样的界定:高校贫困生,即指國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涵义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条:1、智力正常、热爱生活、乐于学习;2、人格完整;3、情绪稳定乐观、心境良好;4、意志健全;5、自我意识完善,了解自我和悦纳自我;6、人际关系和谐;7、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笔者认为从本文的研究角度可以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如下界定:所谓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指处于经济困窘中的贫困大学生,因面临比一般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更大的压力,而在心理反应上表现出来的,未能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失衡状态和心理偏差状态。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和危害
心理健康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对高校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都有严重的影响。
1.不利于贫困生个人成长成才。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首先,必然会引起贫困生心理上的诸多不良表现,如自卑和自闭,不能与人正常的交往,出现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影响贫困生的适应能力,不能较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在面对困难时出现沮丧甚至逃避;第三,影响贫困生个性心理的培养,限制了自己的成才与发展。
2.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贫困生作为校园中的一个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和谐校园的建设。部分贫困生逆反心理较强,表现为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经常迟到、旷课,不认真学习,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目标,还有部分贫困生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和帮助,更有甚者,把老师的教育看作是对他们的歧视和苛求,这就给和谐校园的建设增加了难度。
3.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协调的发展。心理健康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扰乱和谐社会的进程,影响社会和谐建设,总之,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影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内部自身因素。
(一)家庭经济困难是最根本的原因
由于高校收费改革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致使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加大,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贫困生产生心理压力,出现自卑焦虑的根源。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身份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归属。在大学里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知识性活动,其并不会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却在这种社会归属中产生冲突,其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自卑感。另外,贫困生由于自己经济方面的拮据,在学习资源的投入上不可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充足,因此在学习上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消费热点,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传统的吃饱穿暖等需求,其消费欲望不断被社会大环境渲染刺激。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生活于同一环境,这种消费能力的巨大差距,就给贫困生心理、精神上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给囊中羞涩的贫困大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贫困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是内在原因
贫困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个体自身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自身心理是否健康及健康程度。
大学不同于中学的一个地方,就是在大学生活中,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特长、人际关系、社会活动、家庭背景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社会评价机制之中。例如计算机的熟练使用、流利的英语口语、较强的音乐舞蹈素养等。对于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则很可能因为过去教学条件的限制,缺少这方面的学习积累,因此,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不容易达到较高的水准,这样就导致原来因为成绩优势而获得较高社会评价的贫困大学生很可能在新环境中只能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这种落差和刺激有可能成为贫困大学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但也很有可能成为贫困大学生自卑、敏感的诱因。
贫困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对自我的形象相对的敏感和关注,在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比如:有的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帮助和关心;还有些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产生极端的的看法和做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办实事,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结合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努力形成一个包括经济救助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调适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一)完善经济救助体系,切实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经济困难是引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社会经济救助和高校助学体系存在的不足,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经济救助体系和缓解经济压力,这是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因为经济救助机制不是本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在此不再赘述。
(二)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和渗透。
1.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穷是一种暂时存在的、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但又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
2.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培养贫困生的自信心
我们应努力营造“尊重贫困生人格,维护贫困生权益,关爱贫困生成长”的舆论环境,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级党团组织以及学生会组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贫困大学生的活动,使贫困大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激励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3.树立自立自强的榜样典范
在学生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先进典型的树立和宣传以及社团的凝聚力量,可以消除个体学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校园内为贫困生扩展活动空间,增强他们的自我悦纳,更加明确的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有效地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从而为其应对以后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4.营造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群体支持氛围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必须重视班级和寝室的作用,在这些小群体、小环境里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通过经常性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以及体育社团等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步建立起真挚的友谊,营造一个自立自强的群体支持氛围,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化解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健康成长。
(三)引导高校贫困生自我调适自身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要消除贫困大学生各种心理困扰,除了依靠外部的帮助、引导外,还应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思维,积极面对困惑和困难,不要逃避,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主动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减轻内心的冲突和不安,缓解过强的心理负荷。
(四)多渠道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把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关于对高校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主要有课堂、校园文化、网络和心理咨询。同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学生家庭的配合和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因此,应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积极探索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四、结语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本人的生活学习、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且,还关系到高校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对贫困大学生精神救助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黄东阳.对高校贫困生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7(5).
[2]肖恒.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作者简介:
1.肖红艳,女,硕士研究生,讲师,湖南信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黄慕容,女,本科,讲师,湖南信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