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2018-04-09 06:17陶亚楠
考试周刊 2017年104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形式。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键能力,其对创业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解析心理素质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提出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以期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有效展开。

关键词:创新创业;心理素质;能力培养

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不断攀升,2014年更是突破700万大关。面对“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的窘境,国家、社会、企业、高校等各方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鼓励多渠道形式的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善创业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队伍的主力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基本决定了创业的成功率,而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键能力,对创新创业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创业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一、 心理素质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

心理素质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实际经历和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和综合心理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包括:健康的心态、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积极强烈的内在动机、良好的性格以及恰当的行为表现能力等。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大学生的性格、能力和思维模式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个性以及创业意志等方面。

1. 创业意识。个人的活动均会受到诸如需求、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特征的推动,创新创业亦是如此,一个人不可能无理由的进行创业活动,正是因为有了需求或是兴趣才能进一步产生创业的动机,最终导致创业行为的发生。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的推进器,支撑、鼓励着创新创业活动,维系、改善其创业行为,从而使创新创业活动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

2. 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创业者为顺利进行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质,是确保创业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创新能力是创业者在以往历史经验基础上,分析、综合、总结、提炼、内化,并体现在创业活动中的心理特性,包括社会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创新能力对创新创业的实际成果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创新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创业活动是否可以顺利进行,是否可以做大做强。

3. 创业个性。创业个性是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的、创造性的特质,是创业活动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创业过程中每个创业者的创业个性不同,因此创业公司的发展方向、前景规划均存在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性及个性造就了一个公司的特质,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创业个性也能够使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免受干扰,是发展过程中做出独立正确的判断的保障。最终,创业个性也是创业者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发掘新市场的精神动力,独立于他人,保持自己的个性,由此企业的发展才能持续、有力。

4. 创业意志。创业意志是创业者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通过克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实现预定目的的一种心理过程。创业过程漫长而不可预测,期间可能面临人才短缺、资金困难、技术瓶颈、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题,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创业者如果没有坚毅的意志来面对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险阻,创业活动的成功则岌岌可危,创业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创业者必须锻炼自己的意志,能够抵住压力,不畏艰险,保持着一颗坚强上进的心,进而保证创业活动能够长期地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和调节作用,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与展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现状

1. 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身边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复杂的行为,需要创业者进行运营、组织、服务以及思考、推理与判断。笔者在上课班级中做过调查,班级中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只有3.125%,对自己的创业想法有比较清晰规划的仅有1.042%。尽管几个班级并不能代表整个学校,更不能代表全国同等高校的大学生水平,但能看出当前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的意识。创业动机是激发创业者朝着一定的创业目标努力,并保持这种努力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力。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创业动机,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就业难的现状以及生存所迫,不得已选择创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非强烈的创业愿望所驱动;还有一部分学生盲目跟风,身边创业成功者的事例让他们认为创业容易,赚钱更容易,于是不加思考地开始了创业之路。这种缺乏创业动机的创业必然会增加创业风险,提高创业失败率。

2. 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顺利、有效地完成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创新创业能力与创业者的知识与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大学生都是经历十年寒窗苦读进入大学,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学生只会学习,不会学以致用地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另外,很多学生缺乏自身培养的意识,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业更不谈创业。虽然国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但由于创新创业能力的缺乏,无法完成创新创业活动。也有不少学生有創业热情和创业动机,但由于缺乏团队协作能力或组织管理能力,在创新活动中备受挫折,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更有学生在多次失败后失去了对创新创业的信心与动力,最终选择放弃创业。

3. 意志薄弱

坚定的意志是帮助创业者在面对困难时能够顺利克服,不屈不挠,是保证创业成功的坚强精神后盾,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锻炼获得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向及学校教育的缺失,在意志力的培养上较为缺乏,许多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优越的环境以及家长的宠爱,让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遭遇挫折。因此抵抗挫折的能力不强,面对困难时他们容易盲目乐观,对困难做出错误判断。当创业活动进行时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当进展有所不顺极易出现退缩或冒进的错误行为,导致创业活动无法顺利进行,甚至由于挫败感从此一蹶不振。整体看来,当前大学生怕吃苦怕困难,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

4. 学校培养匮乏

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只有进行长期有效的培养才能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学校层面一直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多的停留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上,认为创新创业是少部分学生的事情,从思想上认识严重不足,影响学生创业热情。学校多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归结于就业指导方向,停留在课堂讲义,悬挂标语条幅等陈旧的形式上,偶尔开展讲座或报告会却无法形成教学体系,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同时学校教学方式的陈旧,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层面,加大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参与度,但学校较多选择授课、讲座等宣贯式的教学方法,创新创业培训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三、 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必须加以重视。

1. 家庭支持。家庭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的一生基本会有两个家庭,一个是原生家庭,由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组成,另一个是个体成年以后自己组建的家庭。一般来说,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原生家庭是个体从出生起最早接触的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最早也最持久。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更能启发个体的创新创造思维。因此,家庭应该从以下方面出发,为个体的心理成长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家长要为子女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不仅在物质方面满足子女,更要注重与子女的精神联系与沟通;其次,家庭成员应主动关注创新创业相关资讯,不断更新创新创业观念,给予子女更多精神上的支持与理解;再次,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应在家庭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增强抗挫能力,鼓励其冒险精神,以此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为创新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2. 学校培养。学校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当拓展课程设置,增加创业心理素质与创业实践的相关课程,增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们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地理解创新创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并有针对性地提高,进而将这些素质运用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业创新能力。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如创业技能大赛、企业模拟经营大赛、创业方案比赛等,将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克服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挫败感与胆怯情绪,提高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创业实践课程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创业孵化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提升创业创新能力,积累经验。对优秀的项目进行鼓励、推广,帮助学生完成创业,为学校、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

3. 政策扶持。社会良好的创业氛围是大学生创业最有力的助推剂。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各类鼓励政策,但成效仍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创业热情仍有待提高。究其原因大部分仍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现有政策在资金技术支持上并不完善。据统计目前大学生创业起始资金的来源上绝大部分为亲友筹措或勤工俭学积累,而通过学校、社会、金融机构筹得资金的比例甚小,从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创业难的关键:社会资源支持力度不够。因此政府应在政策、资源上提供更为行之有效的保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强化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不断完善创业体制机制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对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技术、资源上的帮扶。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及网络平台,宣传鼓励政策,普及创业知识,搭建大学生与创业成功人士沟通的桥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做强有力的后盾。同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关怀,增加心理咨询类、互动类平台,引导其正确释放创业压力。

4. 自身建设。大学生自身则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及增强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首先,必须加强相关课程的学习,提升自身能力,为成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其次,必须正视创业的风险,培养风险意识,提升自身抗挫能力,增强自信;再者,合理规划创业,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市场需求间的关系。强化市场意识,不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能够结合自身优势,达到差异化发展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最后,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价值观,以创业成功人士为榜样,自我激励,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 结语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及大学生对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需求,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从个人到家庭,从学校到社会,都更应关注当代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升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发展创业个性,坚定创业意志。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积极成功地进行创新创业,学校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最终实现创业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车丽萍,李守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93.

[2]韩强.新业态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策略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6(9):121.

[3]陈奎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92.

[4]史亚运.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41.

[5]龐志华.民族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03):31.

作者简介:陶亚楠,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工学院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