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创新研究

2018-04-09 11:47励继红
文教资料 2018年1期
关键词:协同效应课程思政

励继红

摘 要: 开展“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的创新研究,积极探索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公共艺术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具有职业艺术能力、适应于“课程思政”的艺术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公共艺术课程 协同效应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呈现出的新情况、新特点,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对培养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尤其重要。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指出:“公共艺术课程视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公共艺术课的界定

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艺术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艺术公共课程主要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

二、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现状分析

公共艺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教育形式需要改进、深化。

(一)课程设置。

首先,课程目标不明确。高职现有的公共艺术课程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这三个层面的目标都不够明确清晰,甚至个别课程的设置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有的公共艺术课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枯燥,对现有的艺术公共课课程从内容设置到教学方法都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三,课程内容涉及面不够宽,缺乏跨文化、跨专业的内容及时事热点和国际普遍关注的课程内容。第四,有些高职院校将课程都安排在晚上,造成有些课程只能“纸上谈兵”,无法安排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等进行参观活动。第五,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二)教师教学。

一是一些教师不善于运用教学辅助手段,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缺少足够的吸引力;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不固定,没有专职教师,导致一些任课教师更多为完成教学工作量,在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

(三)学生学习。

由于公共艺术课程被设定为选修课,因此,在学生心目中,其课程地位不如必修课,部分学生的态度是修满学分即可。这与高职院校追求一切以就业为标准,强调职业教育的功利性有关。

(四)教学效果。

由于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制约着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公共艺术课程中落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一要求,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創新思政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修养,也为学生提供开阔的艺术视野和丰富的艺术体验,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审美情趣,在宏观上整体把握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三、“课程思政”及意义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既往,高校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往往不能融会贯通。如今的高职院校,要在宏观上整体把握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扩大辐射范围,所有教师都要挑起“思政担”,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主动转变思路,“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身,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作用与知识传授中的主流价值引领相融合,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并不断深化和拓展,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目前,国内对“课程思政”下的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的研究尚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建设的要求与目标。近十年的实践表明,公共艺术课程具有提高审美素养的作用、提高综合能力的作用和创建和谐校园的作用。为此,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一要求,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艺术资源的整体优势,探索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公共艺术课程与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具有职业艺术能力、适应于“课程思政”的艺术教学新模式,使“公共艺术课程思政”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思想导航器”,更成为高职院校内涵质量新的增长点。

四、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思政”

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应将“课程思政”理念作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把改革落到实处。

(一)建立以“课程思政”为宗旨的顶层设计。

从制度设计、完善培养计划、制定实施细节等,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目标细化为可分解、能应用的指导方案,并转化为可落实、易操作、有评估的实践环节。

1.构建以艺术鉴赏、艺术实践为主,注重构建大思政教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切实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艺术课的隐性资源,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的功能与作用。

2.构建双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首先,坚持以人为目的,将艺术的人文价值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使学生自觉按照职业角色打造自己的同时,做全面发展的人。其次,坚持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相融合,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统领高职公共艺术内涵发展,最终落实到提升素质本位的人才培养上。

3.以审美为核心、以思政教育为指引,以培养高职学生价值选择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二)拓展公共艺术课程的思政内涵。

1.在对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公共艺术课程的思政内涵,打造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基于思政教育的公共艺术课程。

2.把公共艺术课程的研究放置于融合的框架,以公共课程、艺术课程为研究对象,并把公共艺术课程的研究纳入“课程思政”的语境中,全面把握艺术与思政的相互关系,探索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发展的思路、模式与方法。

3.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凸显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三)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实施改革的主体,是公共艺术教学的重要一环,只有优化师资队伍、转变思维才够构建起完整的教育平台,才能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改变认识。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公共艺术课程“润物细无声”的积极意义,从内心自发重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

2.教学融合。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加强“课程思政”与公共艺术课程融合的探索研究工作,在艺术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坚持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精神实质,将艺术的人文价值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自觉按照职业角色打造自己的同时,做全面发展的人。

(四)形成多途徑的评价导向,增强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单一的考核方式,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又不利于学生的学。“课程思政”下的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案,充分发挥评价具有的激励和诊断功能。

1.树立动态性的评价观念。评价体系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性和个体特征,将学生艺术技能、艺术理论知识、艺术欣赏水平、艺术活动参与等各要素综合起来,再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起来,以此建立公共艺术课程开放动态的复合性评价。

2.依据课程类型制定评价标准。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主要有艺术技能课、艺术赏析课和艺术理论课组成,评价标准应根据这三种不同的课程加以区分,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起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朱琴.基于活动课程理论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探析[J].美与时代,2015(7).

[2]李曾辉.素质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改革[J].才智,2016(35).

[3]朱成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现状分析和教学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3).

[4]顾春花.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初探[J].职教通讯,2013(21).

猜你喜欢
协同效应课程思政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预知子醇提物联合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及机制探索
山东矿盐管理公司:发挥集约化优势实现1+1>2协同效应
矿区老年群体健身方式的协同效应分析
共同配送协同效应评价体系构建
火山岩气藏体积压裂多裂缝协同效应及控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