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幼师群体报道应客观公正,而非以偏概全

2018-04-10 09:29文/朱
中国记者 2018年3期
关键词:幼师负面网民

文/朱 萍

朱 萍中国日报社评论部主任助理、主任编辑

一、涉嫌虐童事件报道广受关注的主因

近年来由于少数幼儿教师的虐童行为,幼儿教师的形象呈现出大幅负面滑坡态势。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国有近20起幼儿园涉嫌虐童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个别幼儿教师的不当行为不仅应该在道德上受到强烈谴责,而且触犯法律的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不可否认,这些个别案例对幼师的整体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肇事者应担负主要责任。但与此同时,幼师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是否会成为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弱势群体也应当成为新闻研究的重要课题。媒体如何做到既有效舆论监督,又客观公正报道,坚守社会责任、正确引导舆论呢?

根据2017年11月25日的百度搜索,有关“幼儿园虐童”的搜索结果高达357万个,“虐童评论”结果高达254万个,成为主流媒体、商业门户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上的热门话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幼儿园优秀教师”的结果只有14.7万个,而其中非常有限的新闻报道也都局限于行业频道或者地方网站,难以进入公众关注视线。由此可见,在媒体报道中呈现出的幼师形象负面已经远远超过正面。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现阶段网民的构成、传播规律中对负面新闻的偏好、网络新媒体时代媒体对阅读量评论量的过度追求。

(一)网民的构成

网民的构成决定了涉嫌虐童案例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热点。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2017年,年龄在20-29岁的网民达30.0%, 30-39岁的达到23.5%,即处于育龄阶段的网民达到了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这意味着有关儿童的话题与一半以上的网民有较大相关性,特别是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育儿更成为广大网民的关注。这为涉嫌虐童事件的报道提供了广泛传播的受众基础。

▲ 毕业啦!2017年6月20日,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区直机关幼儿园,即将毕业的大班孩子们穿着“博士服”奔跑在校园里。(来源:《中国日报》“抓拍”专栏,作者:郝群英)

(二)传播规律中对问题新闻的偏好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西方的新闻观并不被我国媒体接受,但是新闻传播实践证明,这一说法与中国俗语里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反映的传播规律相一致。因为人的注意力资源有限,普通正常的状态人们习以为常,极端事例的负面报道能够显著提高人们的关注度。

这种传播规律在有关幼儿园的报道中也体现非常明显。2017年有关涉嫌虐童事件的报道铺天盖地,而在这些负面报道夹缝中仅看到一条少见的正面报道——《成都晚报》7月11日发表的《高温突遇停电,成都一幼儿园老师摇扇4小时为孩子们送清凉》,数日之后在搜狐教育频道引发了一篇讨论《终于有媒体站出来,为咱幼儿教师撑腰了!》。

对幼师群体的正面报道数量上远远小于负面报道,难以形成舆论关注,这或将导致公众对幼儿教师群体的整体认知产生偏差,也会对社会公众产生强烈心理暗示,其形成的信息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从而使受众出现社会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1]

(三)新媒体时代对阅读量评论量的过度追求

网络新媒体时代争夺注意力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类新媒体不可避免地迎合受众就最关心的话题去拼取阅读量及互动点评量,提升自身影响力。而技术的进步使得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反馈成为可能,媒体也会根据数据的实时反馈加大对热点话题的报道与推送力度。

因此,媒体很容易加大对类似虐童案例的挖掘报道力度,以满足受众需求,追逐更大的阅读量以及互动点赞评论量。

二、幼师群体需要全面、公正的报道

在有关幼师涉及虐童的个案报道中,大多数媒体是客观报道事实的,但需要深思的是,从整体效果看,媒体的报道与评论,是否做到了客观全面?一些偏激报道是否易引发社会对幼师群体的猜疑与偏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是否仍有失偏颇?

(一)以偏概全易失真

据2017年11月25日的百度搜索,“虐童频发”相关的结果高达38.7万个。很多媒体包括一些央媒使用了“虐童频发,要像挤脓疮那样遏乱象”“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如何为孩子筑起安全屏障”“虐童案频发,幼儿园还安全吗?”“幼儿园频频被曝问题,谁该为此负责?”一类的标题。一些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也发出很多“救救孩子”或者“幼儿园安全与中产自救”的呼声,类似文章也有很高的阅读量与转发量。

这些报道在使用“频”“频频”时,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任何界定。以2017年为例,全国有近20起幼儿园涉嫌虐童事件曝光,但是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意味着2017年涉事幼儿园约占全国幼儿园的比例为0.8,不到万分之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249.88万人,肇事者占幼教群体不到十万分之一。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幼童在心智各方面还相当稚嫩,对任何损害他们身心健康的行为都不应该姑息。无论概率多小都应当遭到谴责。但是报道应客观、实事求是。而不能将“小概率”及不到十万分之一的肇事者描绘成一种高频次的多发状态,这样势必极大误导和影响受众对幼师群体的信任。

(二)幼师群体有沦为网络新媒体下“弱势群体”的趋向

当前的媒体报道对幼师群体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对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却报道量相对较少,而幼师群体由于在话语权的相对弱势,也很难抗衡媒体的负面报道以及由此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

按照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全日制幼儿园的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需达1:5至1:7。

根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在园儿童(包括附设班)4413.86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249.88万人。幼儿园教职工约为381.8万人。由于公立幼儿园的不足,民办幼儿园快速增长。2016年民办幼儿园15.42万所,在园儿童2437.66万人。即使如此,根据2013年的标准,2016年全国幼儿园教师缺口仍在300万以上。而幼师中,学历主要集中在专科水平,占总数的56.37%,有22.4%的教师只有高中及以下文凭。此外,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未定职级。

面对这个以年轻女性为绝对多数、学历相对偏低、薪酬不算太高、工作繁重、压力巨大的幼教群体,媒体目前还较少探究她们的工作生存状态,每当有涉嫌“虐童”事件曝光,基本是要求“严惩”“加大监管”以及“摄像头监控”。

在现实生活里,家长面对自己一个或者两个孩子都容易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却要求幼师在面临一个班二十多个孩子时始终冷静,这对幼儿教师来说是否有些勉为其难呢?目前幼师这一群体的话语权还较微弱,这种“集体现象”,使得她们在面对大量负面报道时并不能有效为自身辩护。[2]

三、平衡报道,履行社会责任

在近年来有关“虐童案”的报道中,传统媒体本应发挥专业优势,却日益受到自媒体社交媒体上个别言论的影响,应尽的社会责任没有履行到位。

涉嫌虐童案从曝光、调查取证及案情的阶段性公布,都需要大量时间,这就自然形成了案情信息披露缓慢与公众对信息迫切渴求之间的矛盾。在事实信息稀缺的阶段,往往出现案情报道不足、观点供给泛滥的状况。特别是自媒体或者一些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言论,在事实并不完整清楚的情况下,常常就发出针对涉事幼师、幼儿园的激烈批评之声,这种评论更多的是道德判断、感情宣泄,但是足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根据德国学者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社交过程中,以准感官统计作为个人和集体的连接纽带来对周围意见气候进行评估和判断,作为个体,往往出于避免被孤立的考虑,通常选择在个人意见与优势意见趋于一致时才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如果个人意见与优势意见不符或相反,则选择保持沉默,这样就助推了优势意见的上升和弱势意见的下沉。[3]

在虐童尚缺乏清晰界定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涉嫌“虐童”的爆料,就有网络媒体急于指责,甚至发布类似《孩子在幼儿园被虐待,家长怒打老师!》的消息。遗憾的是这种消息出来之后,几乎少有媒体指责家长的暴力行为同样涉嫌违法应受到谴责。

一些传统媒体也纷纷跟风迎合,而不是全面平衡地报道,这样势必助推整个社会因为极少数不负责任幼师的行为而引发对整个幼师群体的不信任、不尊重。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需要媒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勇于担当的精神。《中国日报》在红黄蓝幼儿园涉嫌虐童案件之后,坚持客观报道,理性评论,既要求查明真相追究责任,又强调不要以偏概全,成为一边倒的声讨声中的一股清流。

总之,幼儿教师群体在媒体呈现的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化报道倾向中很是令人担忧。媒体既要做好舆论监督,又要增加对优秀幼儿教师事迹的报道。在进行监督的同时,也有义务展现一个更为全面、真实的幼师群体形象。 (作者是中国日报社评论部主任助理、主任编辑)

【注释】

[1] 王丽丽.负面报道注意力资源占有现状的受众心理学解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2] 王馨. 网络新闻中幼儿教师负面报道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5.

[3] 李月起,蒋年韬.“沉默的螺旋”理论与舆论引导[J].《青年记者》. 2017(3)

猜你喜欢
幼师负面网民
男幼师荒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论负面教育
表演:幼师语文口语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