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提问 指引深思 滋润素养
——例谈物理习题教学中两种典型的教学方式

2018-04-10 09:09
物理之友 2018年3期
关键词:图线拉力斜率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江苏 如东 226401)

习题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应该独具匠心地设计问题、示范性地提出问题,指导并引领学生主动地逐步深入地思考探究,从而水到渠成又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对两种典型的习题教学方式进行阐述。

1 逐个示范提问→逐步深思探究→归纳总结提升

例1:如图1所示,河水以相同的速度向右流动,落水者甲随水漂流,至b点时,救生员乙从O点出发对甲实施救助,则救生员乙相对水的运动方向应为图中的()。

图1

A.Oa方向B.Ob方向

C.Oc方向D.Od方向

提问1:水流速度处处相同吗?以流水为参考系,甲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生:因为“河水以相同的速度向右流动”,表明水流速度处处相同。因为“落水者甲随水漂流”,表明以流水为参考系甲处于静止状态。

提问2:乙从O点出发时,如果不游动,乙相对甲处于什么状态?

生:乙假设不游动,也能“随水漂流”,乙相对甲就处于静止状态。

提问3:乙相对“水”的运动方向,等同于乙相对“谁”的运动方向?

生:等同于乙相对甲的运动方向。

提问4:为了尽快施救,乙相对水的运动方向应为什么方向?

生:乙应该在相对甲(即相对水)的运动方向上,也即在“Ob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选项B正确。

提问5:若b点与O点相距l,乙相对水的速度大小为v,水流速度为u,bO连线与河岸夹角α,乙至少经过多少时间才能救助甲?

生:乙相对甲只有在“Ob方向”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才会有最短时间t,t=l/v,t只与l和v有关,而其他已知量可能就是“陷阱条件”。

归纳总结:分析解决运动学问题时,选择合适的参考系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当两个研究对象相对于同一惯性参考系具有相同的速度时,取其中一个研究对象为参考系,往往能巧妙解决它们之间相对运动的问题。

提问1、2、3属于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就能回答的较易问题,为思考提问4作铺垫,扫清了障碍。提问5通过变式问题,使学生对提问4的思考更加深刻。通过示范性的提问,引领学生思考、解决了一系列“小问题”,可解决好看似很难的“大问题”。学生亲历了探究、深思的过程,还可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自然培养了相关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例2:如图2所示,在高层住宅外安装空调主机时,电机通过缆绳牵引主机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为避免主机与阳台、窗户碰撞,通常会在下方用一根拉绳拽着主机,地面上拽拉绳的人通过移动位置,使拉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保持不变。则在提升主机过程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图2

A. 缆绳拉力F1和拉绳拉力F2都增大

B. 缆绳拉力F1和拉绳拉力F2都不变

C. 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可能大于角β

D. 缆绳拉力F1的功率保持不变

提问1:要分析四个选项,应该以谁作为研究对象?

生:拉力F1和拉力F2的受力物体是“主机”,显然它就是研究对象。

提问2:这个研究对象受到哪几个力?这几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在哪里?

生:“主机”受到重力和两个拉力F1和F2,这三个共点力属于平衡力,因为它“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处于平衡状态。

提问3:这些力的关系式是怎样的?由此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生:水平方向有F1sinα=F2sinβ,竖直方向有F1cosα=F2cosβ+mg,两式消去F1,可得到一个有关F2的表达式,由此既能推证出α<β,也能推证:当α变大时F2在增大。由于“夹角β保持不变”,并根据F1cosα=F2cosβ+mg,可以推证:当α变大时F1一定在增大,选项A正确。但是,拉力F1的功率P=F1vcosα,当α变大、F1变大时无法判断P如何变化。

提问4:这些力的关系可以用直观的方式反映出来吗?怎么做?你能发现什么?

生:三个共点力平衡时,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三力的矢量图示一定能构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图中β保持不变,当α变大时,矢量三角形中表示重力的一个边不变,而能一目了然地看出F1和F2同时增大,F1的竖直分力及其功率P也都在变大,很快确定选项A正确、D错误。

提问5:本题的“题眼”,即最关键的“题设条件”是什么?

生:就是“主机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再概括一下就是“匀速”这两个字。如果抓不住“题眼”,那只会“盲人摸象”。

归纳总结:只要是“三个力共点平衡”,就可以运用力的矢量三角形法则来建立三个力之间的直观联系,尤其能够巧妙解决三个共点力的动态平衡问题。

提问1、2、3示范性地呈现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状态、过程及受力情况→建立力的关系式来分析、求解,使学生逐步寻思、探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也发现了新的障碍和困难,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针对提问4进行深度思考,进而探究、发现了新方法和新技巧。提问5引发学生反思、总结,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素养得到培养。

2 成组示范提问→自主深思探究→总结交流提升

例3:如图3甲所示,固定斜面AC长为L,B为斜面中点,AB段光滑。一物块在恒定拉力F作用下,从最低点A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上滑至最高点C,此过程中物块的动能Ek随位移s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设物块由A运动到C的时间为t0,图4所描述该过程中物块的速度v随时间t、加速度大小a随时间t、加速度大小a随位移s、机械能E随位移s变化规律的图线中,可能正确的是()。

图3

图4

首先,示范性地呈现一组问题:

(1) 物块在前后两个阶段作什么运动?受力情况有何变化?对F的大小有何判断?

(2) 前后两个阶段的运动何时发生转折?位移中点就是时间中点吗?

(3) 两阶段中物块受到的合外力有何不同?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4) 两个阶段中物块受到的除重力以外的力有什么不同?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5) 本题的“题眼”即最关键的“题设条件”在哪里?在物理量间的关系图像中有哪些特征是值得探究的?

其次,指引学生独立自主地深思、探究,对每个问题都一一回答:

(1) 结合“动能Ek随位移s变化的关系图像”发现:AB段光滑,动能Ek在增大,作加速运动,表明拉力F大于重力分力mgsinθ;BC段显然不光滑,动能Ek在减小,作减速运动,表明拉力F小于重力分力mgsinθ与滑动摩擦力的合力。

(2) 根据动能与位移关系图像,vA=0,vC>0,因此平均速度vAB>vBC,而AB段与BC段位移相等,所以两段时间tAB>tBC,两段运动发生转折的时刻不是在由A运动到C的时间中点,选项A、B均错误。

(3) 根据动能定理W合=ΔEk,即Ek=F合s+Ek0,表明动能与位移关系图线的斜率表示合外力,所以AB段与BC段合外力(斜率先正后负)方向相反,合外力大小(即斜率的大小)显然在AB段较大,加速度大小也是如此,选项C正确。

(4) 根据功能关系WG外=ΔE,即E=FG外s+E0,表明机械能与位移关系图像中的斜率表示除重力外的合力,所以AB段除重力外的合力(斜率为正)就是拉力F,这个力F(斜率大小)保持不变;而BC段除重力外的合力,就是拉力F与滑动摩擦力的合力,这个合力(即斜率)有三种可能:正值、负值、或为零。确认选项D也正确。

(5) 本题的“题眼”是vC>0,从而推证出:xABtBC。图像问题的重要条件一般就在图像当中,务必明察秋毫。

最后,进行总结:在物理量间的关系图像中,不少图线特征具有相应的物理意义,必须探究清楚。其中有:① 图线上的特殊点,特别是横轴截距点和纵轴截距点,或者是两个图线的相交点;② 一段图线与横轴之间所围的“面积”,或者两个图线之间所围的“面积”;③ 图线是直线时的斜率,图线是曲线时切线的斜率,或者是曲线某个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它们都有其明确的物理意义。总之,盯准“点”“斜率”和“面积”,有时还要运用有关规律公式揭示出图像中“斜率”的物理意义,这成为破解图像问题的常用法宝。

3 小结

显然,后一种“成组示范提问→自主深思探究→总结交流提升”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主动探究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它较为适宜在整体学习水平比较高的班级或者安排在自习课上进行,可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伟.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探究[J].物理教学,2016,(2).

[2] 周后升.用“问题驱动法”构建探究式物理课堂[J].物理教学,2016,(12).

[3]潘大宏,陈林桥.浅谈物理习题评讲的有效策略[J].物理之友,2014,(3).

[4]吴梅生.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探讨——以传送带问题为例[J].物理之友,2017,(8).

[5]郭本刚.略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策略[J].物理之友,2015,(12).

[6]李智萌.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J].物理之友,2017,(12).

[7]陈信芳.活用物理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物理之友,2014,(9).

猜你喜欢
图线拉力斜率
材料力学剪力、弯矩图“一笔画”
椭圆中关联斜率的一个优美性质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物理图像斜率的变化探讨
自不量力
跟踪导练(三)(3)
静电场中几种图线的分析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物体的平衡”单元训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