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交流合作 促进文化繁荣
——论“一带一路”倡议下东西两地锡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018-04-12 00:17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锡伯族两地新疆

关 伟

(大连民族大学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0)

锡伯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人口约19万人,主要分布辽宁、新疆、吉林、黑龙江、北京、内蒙古等省区,其中辽宁省锡伯族13万余人,占全国锡伯族人口的70%。辽宁省锡伯族遍及全省12市、地的89个区、县内。其中锡伯族1 000人以上的区、县有23个,如:沈阳市新城子区有22 386人,于洪区有7117人,法库县有4 627人,新民市有3 724人,苏家屯区有2 975人;铁岭市的开原市有18 935人;锦州市的义县有12020人;丹东市的凤城市有3 499人;大连市的瓦房店市有11 584人。1000人以下至500人的区、县有8个;500人至100人的区、县有43个;100人以下的区、县有26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锡伯族34566人,约占全国锡伯族总人口的18.3%。其中聚居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有18 938人,约占新疆锡伯族总人口的54.8%。此外,散居在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塔城市、霍城县、巩留县的各有1000以上,1000人以下至100人以上的市、县、区有16个,100人以下的市、县、区有41个。总的来说,新疆的锡伯族主要分布在北疆地区,特别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各县、市[1]。

由于历史原因,虽然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人口并不占据优势,但他们有全国唯一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将传统文化较完整地保护和传承至今,并不断加以创新,使锡伯族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相反辽宁省锡伯族传统文化却几乎处于全部流失状态。改革开放后,在两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新疆锡伯族的协助下,辽宁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使锡伯族文化正得以逐步恢复,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沿线国家架起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也为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辽宁与新疆两地借“一带一路”建设的平台加强锡伯族文化的交流,在发展文化产业和开发旅游资源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不仅对两地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促进作用,也将推动两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美好世界的重要途径。东西两地锡伯族如若携手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众展示锡伯族文化,并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过程中,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增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和相互信任,在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进程中,在繁荣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必将为构建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携手前进,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一)新疆锡伯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清乾隆年间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将传统文化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节庆、艺术等。但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新疆锡伯族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例如,在语言文字的传承上,虽然新疆锡伯族基本能够使用锡伯族语进行日常会话,但在书写锡伯文方面,60岁以上的锡伯族人大多会读会写,40—60岁的人群能够书写锡伯文的就比较少,而40岁以下的,由于学校语言教学中基本教授汉语和外语,因此,年轻人基本不会书写。此外从前锡伯族人进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靖远寺,如今也成为参观的场所;民族服饰只在婚礼或节日穿戴。保存相对完好的是发面饼、花花菜、南瓜饺子等民族特色饮食和民族歌舞等艺术形式。

为了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唯一的锡伯族学校一直坚持双语教学。察布查尔报社发行的《察布查尔报》采用锡伯文进行报道,并且报社于2012年创办了《察布查尔画报》。2005年以来,新疆锡伯族收集、整理申报资料和论证材料,积极进行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立项和保护传承工作,到2016年,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迁节”“贝伦舞”“锡伯族刺绣”“锡伯族弓箭制作”“锡伯族婚俗”5项入选国家级名录,“汗都春”等15项入选自治区级名录,23项入选地州级名录。

(二)辽宁省锡伯族文化的保护

由于清康熙年间南迁至辽宁地区的锡伯族长期以来与汉族杂居,加之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锡伯族传统文化受到较大冲击。

辽宁地区锡伯族传统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语言、文字、歌舞、民间文学艺术处于濒危状态;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保护经费不足;民间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断层。锡伯族优秀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开发欠缺的状况,与辽宁地区锡伯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加之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锡伯族传统文化同样受到不可忽视的冲击。

将副中心主导城市化地区,即马台主导的城市化地区——漷县为中心的乡村地区三地区的镇区发展系数取平均值,分别为19.74%、7.3%、7.3%。在新一轮通州总规确定的城市化地区城镇化模式为新城——城镇化组团——村庄,乡村地区城镇化模式为镇区——村庄。在城市化地区发展模式下,村庄更多的迁并至镇区或新城发展,新城与镇区要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需求下,给城市化地区镇区更大的发展弹性。因此,将三地区的镇区发展系数分别调整为20%、10%、7%。

近些年来,辽宁省政府、各市及各地乡镇政府和锡伯族广大民众对锡伯族文化做了大量抢救工作;在新疆各级政府、各锡伯族民间团体,以及当地锡伯族群众的热情帮助和支持下,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抢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镇政府兴办锡伯族学校,并投入百余万元,建设锡伯族文化展室及舞蹈、乐器演奏、射箭等10余个专用教室,使学校的锡伯族传统文化教育初具规模。2004年,沈北新区政府投资修建了西迁广场;2014年再次投资7000多万元兴建的“中国锡伯族博物馆”已于2018年正式开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也取得喜人的进展。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喜利妈妈”、锡伯族民间故事、灯官秧歌、抓嘎拉哈被列为省级项目。

(三)两地间的交流与合作

新疆锡伯族文化的源头在东北,如今,新疆锡伯族正在将民族文化回传,改革开放后至今,新疆与辽宁两地间从文化交流逐步发展为合作。

为开展学术交流,40年来两地先后举办了多次专题或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其中规模较大、较有影响的研讨会有“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字学术研讨会”“辽宁省首届锡伯族文史资料和文化古籍编辑整理工作研究会”“伊犁州首届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学术研讨会”“辽宁省锡伯族民俗研讨会”“新疆锡伯语言学会成立30年暨锡伯族文化学术研讨会”“沈阳锡伯族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研讨会”“大连市锡伯族社会历史文化讨论会”等。这些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内容涉及面广,其中不少论文学术水平较高,提出了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观点,对加强交流,提升锡伯族研究质量和水平,繁荣发展锡伯族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产生了较大影响。

此外,每年举办纪念“4·18”西迁伊犁活动时,两地互派人员参加,增进了同胞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民族和谐与团结。

东西两地相继成立了锡伯族联谊会、学会、研究会、锡伯族学校和文艺团体,通过著书立说、发行报刊、创立网站、创作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协助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积极展开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调查、研究、抢救和保护的工作[2]。

随着党和国家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政策的颁布,两地间从文化交流逐步发展成为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密切合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如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聘请老师到学校教授学生锡伯族语言、锡伯族歌曲和锡伯族舞蹈——贝伦舞,他们创作的原生态歌舞《喜利妈妈的传说》获沈阳市“五个一工程”奖、辽宁省少数民族调演金奖、全国首届农民汇演“丰收杯”,并登上了2009年辽视春晚舞台;聘请国家级射箭教练高德昌到校执教,并协助建设射箭基地,培养出来的射箭队员2009年获得辽宁省射箭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是全国唯一一支锡伯族文化艺术表演团体。由于多种原因,该歌舞团面临着声乐、器乐、舞蹈表演等各类艺术人才匮乏的窘境。2011年,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出资百万,由沈阳市艺术学校承担培训任务,为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定向培养31名艺术人才[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东西锡伯族文化的合作与发展日益发展。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导,“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对搭建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促进国内各地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作用。辽宁与新疆之间的锡伯族文化交流与合作乘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列车,将进一步密切两地区间锡伯族文化的交流,更好地总结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经验,促进两地文化产业项目的合作,对推动辽宁与新疆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1.辽宁与新疆两地政府部门、锡伯族社会组织、文艺团体、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继续加强在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锡伯族文化等诸方面的经验交流及合作。

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予以正确的指导和统筹管理,将民族文化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地方民族文化开发保护管理办法,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确保人员、编制和经费,保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建立表彰奖励机制。锡伯族社会组织、文艺团体、学校、企业等部门组织引导民众传承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2.东西两地锡伯族聚居区基本在广大农村,因此可将锡伯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议题与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旅游文化成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的新兴产业。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有一个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大连地区瓦房店市、丹东凤城市、锦州等地都有几个锡伯族村,农村地区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是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把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加快农村脱贫进度,更是振兴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例如新疆察布查尔锡伯县的“锡伯族风情园”模式,辽宁省可以借鉴;新疆也学习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稻梦空间”农业产业园的“3D稻田画”技术,设计种植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水稻,以展现立体透视效果相结合的稻田图画。这种将创意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也为沈阳周边的人们和游客休闲观光提供了新的游玩项目。

再如建设民族村寨时,发展融入锡伯族文化元素的民宿和餐饮业,修建民族文化广场加以配套,向游客展示锡伯族歌舞书画等艺术作品。锡伯族聚居地区应大力开发具有锡伯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如利用沈阳市太平寺(锡伯家庙)、沈北新区锡伯族聚居地的石佛七星山、黄家拉塔湖、“中国锡伯族博物馆”、锡伯族西迁广场等各风景点及文化设施,开发“锡伯文化一日游”线路。大连瓦房店市可以创立以“锡伯族生态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乡村度假休闲型民俗风情园,让游客在与大海亲密接触后,在园中得以充分休息的同时,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园中可设立游人亲手参与制作锡伯族风味小吃的五坊(碾坊、米茶坊、酒坊、豆腐坊、粉坊)。修建展示锡伯族历史与文化的展厅,设锡伯龙宴;建可观看影片、可歌可舞、学刺绣、练习射箭的娱乐厅。通过文化旅游业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同时,传播民族文化,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3.以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开发锡伯族文化产业,创建民族品牌产品,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以推动两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为指导,保护锡伯族文化的同时加以开发,使其文化经济化,做到发展民俗旅游、促进民族节庆和民族艺术的商业化、使民族文化产品化。形成文化促经济,经济服务于文化的良性循环[3]。

第一,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生活方式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如在城市中将锡伯族与满族、朝鲜族等其他民族合作,建设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或在现有公园内专设民族文化展示和互动区域,使市民在休闲娱乐之余,近距离感受民族文化,并可让在公园游玩的孩子们从小近距离接触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文创产品,推出锡伯族名优产品。如结合现代元素,设计出以传统元素为主,现代元素为辅的民族特色服装和精美的首饰、挂件等产品,让年轻人喜爱上带有民族符号的服装,更加突显个性化。举办锡伯族文化展览会,开设锡伯族工艺品商店,推广印有锡伯族文化标志“锡伯贡米”“锡伯贡酒”等民族品牌产品。配合旅游业发展锡伯族特色餐饮产业等。

(二)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向世界展示锡伯文化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是要充分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域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的水路、铁路网建设,增加公路建设,带动黑吉辽三省与远东地区的海陆联运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一带一路”建设目标是建立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因此,与沿线各国进行民族文化交流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辽宁与新疆两地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发展文化产业和开发旅游资源等多方面的合作,借助“一带一路”平台携手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打造民族品牌,推广民族名优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推动两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可采用将锡伯族民族文化作品,通过电影、电视、广播、音像、网络、图片、广告等传播媒介和载体进行广泛宣传,与各国联合举办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商品展销会,通过各种活动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贝伦舞、弓箭技术、刺绣工艺等民族文化向沿线各国民众进行展示。或采取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采用共同创作文学艺术、拍摄影视作品等方式,增进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表示,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又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辽宁和新疆两地锡伯族应该抓住机会,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保护和创新民族文化,进而携起手来,将锡伯族文化传播到各国,通过人文交流,与世界各国建立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为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锡伯族两地新疆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论西迁入疆后的锡伯族散文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跨域反哺中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以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为个案
新疆多怪
让他阳光地活下去:记锡伯族“老关工”张忠文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