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抓住教学重点

2018-04-12 10:07柯韶平王春香
江西教育B 2018年3期
关键词:分支梅花导图

柯韶平 王春香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提出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学生很多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训练。在一次次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

本学期笔者教五年级语文,发现很多学生对教学内容视而不见,做笔记也会丢三落四,或繁杂啰唆。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

一、由易到难,训练学生的“分类能力”

笔者在一个读书群里接触了思维导图,发现它高度概括而又具体明白,直接明了而又可灵活变通,在做导图的过程中,思维活动也很活跃。于是笔者萌发了一个念头:何不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抓重点内容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呢?于是,笔者试着在阅读课上,让学生学习用思维导图概括阅读内容。

在初学思维导图时,为消除学生的“难学”念头,笔者出示的训练内容是曾经学习过的简单的汉语拼音知识。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在黑板上先写出主干“汉语拼音”,然后依次在第一分支上写上“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声调符号”“标调规则”“拼音规则”“轻声”“儿化”。在上述内容的第二分支上,具体写上“声母26个”“韵母24个”“整体认读音节16个”“声调符号4种”,在其他的各项内容第二分支上也写上相应的知识点。在第二分支后的第三分支上,具体写出学生该掌握的具体知识。这样,整个汉语拼音部分的知识,在一张思维导图上一目了然。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的教学是关于汉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教学时,笔者也要求学生画一张关于汉字的思维导图。虽然学生的导图五花八门,但是,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用心。后来我也做了一张思维导图:汉字星空。在第一分支上,我依次写出“汉字构成”“汉字书写”“汉字辨析”“汉字造字法六书”。在“汉字构成”第二分支上依次写上“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在“汉字书写”第二分支上依次写上“笔顺规则”“书法字体”“间架结构”,在“汉字辨析”第二分支依次写上“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在“汉字造字法六书”第二分支上依次写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然后依次在各个内容后写上第三分支的内容,有关汉字的大部分知识,在这张思维导图中也一目了然了。

在做了“查字法”“错别字纠正法”几个思维导图后,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做关于阅读内容的思维导图,学生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二、由“简单”到“简洁”,循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再加工的创造过程,要学生认真、仔细地反复阅读文本内容,经过思考后,正确提煉出里面的关键词。一张思维导图就是一幅画,大量色彩、图像、关键词的使用,更多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变得活泼有趣。思维导图的使用,让学生从被动抄写、机械重复记忆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学习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把某些知识重点,利用图像进行呈现、标志,将所学知识在我们的头脑中做了可视化思考与存储,因此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回忆起所学过的内容,提高记忆力。同时因为图像的绘制,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梅花魂》时,笔者让学生先理解课题:梅花给你什么印象?“魂”是什么意思?梅花有魂吗?接着让学生交流积累的有关描写梅花的词语、诗句、歌曲,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从而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抓重点词句,品析句子,体会主人公心中浓浓的思乡意、爱国情。这样训练多次后,慢慢地,学生明白了阅读的要求,能试着自己做符合要求的思维导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表达方式等。

王荣生教授说:“不管是什么体式的文章,我们不少教师都采用整体感知、重点段分析、词语揣摩的文本解读方式,不出问题才是怪事。而在阅读教学时,借助阅读思维导图来解读文本,让学生边解读文章边画阅读思维导图,却可以避免千篇一律的感受。”

应用思维导图于课堂,学生不但能掌握各个知识点,对教学的前后联系、巧妙构思有了整体的认识,而且有了多元化的理解,还掌握了学习方法。这样的经历,日积月累,有助于学生理解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瑾山小学 江西省玉山县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

猜你喜欢
分支梅花导图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巧分支与枝
一类拟齐次多项式中心的极限环分支
梅花引
生成分支q-矩阵的零流出性
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