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故事引领”实践与探究

2018-04-16 08:52王春丽
新课程·中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引领故事

王春丽

摘 要:从分析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入手,找到适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切入点,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用故事引领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几则以德国的《综合理科初中版》为借鉴将初中科学教材内容以故事引领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学生可以在故事化的课堂情境中进行自我代入,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些科学课程通过科学史实的故事形式的渗透,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科学的发展,了解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

关键词:学习动机;心理特征;故事;引领

初中科学课程作为中考分值最高的一门学科,自然会受到学校以及家长的高度重视。迫于形势,有趣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课在考试要求的制约下,变得越来越生硬。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常常被考试压力所取代,愉快的学习情绪也被畏难抵触的情绪所淹没。没有了快乐学习的氛围,学生被动思考,学习效率大大降低。作为一线教师,在这种暂时无法改变的大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学习动机,就好像一个好的厨师烧菜时要考虑顾客的饮食习惯、对某种食材处理方法的接受程度等。科学课程本身相对于其他功课更能吸引学生,他们可以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掌握很多有关生存的技能或是生活的一些常识,还会让学生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这也是大多数初中生学习科学的原动力。处在12岁到14岁区间的初中生,大多數还保留着小孩子学习的天性,所以,初中教材的内容设计还是趣味性更多一点,学生才会学得更轻松。

在这一点上,1991年英国牛津大学所罗门(J.Solomon)教授依据国家科学课程,主持开发的供第3关键阶段(12至14岁)的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时选用的《综合理科初中版》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它把很多知识都以故事的形式展开,非常生动有趣。在这本教材中,有一篇课文《一棵树的故事》,更是让人深受启发,教材中几乎一整页就是一个大大的树桩截面,周围是每一个点对应的年代故事。娓娓道来,像个历尽沧桑的老爷爷带着对这世界的宽容用傍晚阳光般的温情给我们讲述它的生平。

基于这样的感动,笔者也开始尝试认真地研究科学教材,将一些适合改编成故事的内容做成幻灯片,在授课时用这样的方式,学生非常感兴趣,对于这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也更容易理解。而且好的故事总是会有一些导人向上的正能量可以很好地渗透德育。在科学课堂上试着用故事引领科学知识的发展,落实科学方法的培养,并渗透学生对科学发展规律的热情,达成科学学习的情感目标。

【操作实践】

【案例1】《眼虫寻亲记》——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物种的多样性》

学生心理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小学到初中阶段的适应期,心理特征更倾向于儿童。好奇心还很旺盛,也很喜欢想象和表达自己。把眼虫这种学生不熟悉的生物以第一人称“我”进行描述,使学生很容易被带入寻找自己的亲人的故事情景中。

教学目标的预设:本节课的科学知识点是衣藻和草履虫的结构特点及差异,再次学习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强化分类思想。最终通过眼虫的分类的特殊性,让学生感知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认知欲望。

课堂设计思路:以故事为主线,以幻灯片为依托,以小蝌蚪找妈妈剧情为范本,将故事以绘本的形式一一展现;学生分角色扮演(眼虫、衣藻、草履虫、科学家等角色)

故事片段:

PPT1(一只眼虫图片):我是一只眼虫,也许你没听说过,这也不奇怪,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约有500万种,而且我是如此微小,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PPT2(小丑鱼、海藻):听说,人类把所有的生物都分成不同的类别,有个叫林奈的科学家还为各种生物建立了分类系统,我也想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类,我是动物还是植物呢?我想找找自己的亲戚,看它们长成什么样子,如何生活。

PPT3(眼虫和衣藻图片对比):我在水里游来游去,看到一个和我一样只由一个细胞构成身体的生物,我想他应该就是我的亲戚了吧。我游过去问:“你好,能告诉我你是什么生物吗?你是属于动物还是植物呢?”

学生活动:观察衣藻结构图,来判断衣藻属于动物还是植物,并说出依据。

衣藻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是植物的根本特征。附属结构:眼点感光,衣藻可以依靠鞭毛进行向光运动。这些结构都是有利于衣藻进行光合作用。

与动物细胞的结构区别:衣藻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

眼虫困惑了,自己也有叶绿体,自己也是植物吧,但自己没有细胞壁,是不是不能算是植物呢?

PPT4(草履虫与眼虫对比图片):这时又游来一个像倒置鞋底的生物,也是一个细胞的生物,眼虫又和它打招呼:“你好,你能告诉我你是什么生物吗?你属于哪一类?”草履虫说:“我自己吃东西,没有叶绿体,是动物,我没有细胞壁。”眼虫又想:“我没有光的时候,也可以从外界摄入营养,也和动物一样啊,可是我有细胞壁,动物细胞又没有细胞壁,我到底算是谁家的孩子呢?”眼虫急得要哭了。

PPT5(科学家老爷爷):孩子别着急,你是与众不同的,你该为自己的存在而骄傲。因为你是一类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所以动物界和植物界都给你留了位置,动物界叫你眼虫,植物界中称你为裸藻,你是两个大家族都争抢的宝贝啊。

PPT6(细菌、真菌、病毒图片):看到眼虫在两个大家族中都有它的位置,细菌、真菌、病毒也跑过来,缠着老爷爷,问科学家老爷爷:“老爷爷,那我们是不是像眼虫一样,在两个大家族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啊?”

PPT7(各种微生物图片):老爷爷笑哈哈地说:“你们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但是你们比眼虫更厉害,你们是另立门户,与动物植物家族并列,开创了‘微生物界”。

(让学生分别分析细菌、真菌的结构,强化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差别。)

PPT8(各种单细胞生物)眼虫和衣藻、草履虫已经成为好朋友了,他们自己商量着也要新建一个类别“单细胞生物”,细菌,真菌也都跑过来加盟……

效果:学生非常喜欢这样有戏剧性的课堂设计,课堂参与热情高涨。学生将自己带入故事情节中,就像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不断通过别人的描绘勾勒自己妈妈的形象一样,为了找到自己的同类,在不断的比较否定的过程中,将分类的依据标准层层深入强化,加深了学生对科学分类思想的认识。

【案例2】《一滴水的旅行》课堂设计片段

学生心理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更渴望证明自己可以做一些成年人做的事情。教师应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感觉到挑战,并在挑战的过程中自发地去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胜利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教师要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获得下一次想要挑战科学课堂任务的动力。

教学目标预设:通过一滴水的旅行,徐徐铺开水循环中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的三条途径,以及水循环的动力来源。让学生自己设计小水滴的回家路线,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看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堂设计思路:以念青唐古拉山上的一个的小冰晶为主角,让学生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下设计不同的旅行路线,在设计每一步旅程时学生要提供理论支持。

故事段落一:

PPT1(冰川图片):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上有一颗小冰晶,我们姑且叫它晶晶吧。它每天望着头顶的蓝天,远处的冰川,日复一日,眼前的风景几乎一成不变。

PPT2(远处有冰山,近处是沱沱河的图片):于是它向太阳祈祷,想去旅行。太阳在这个夏天收到了祈祷,送给小冰晶更多的阳光,小冰晶开始觉得自己变得暖洋洋的,后来竟然熔化了,变成了一颗小水滴。它像坐滑梯一样,很快就溜到山脚下的沱沱河。

PPT3(几字形长江图片):越来越多的和它一样的小伙伴聚集在一起,队伍越来越壮大,它们一路高歌,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约6300千米。

PPT4(东海图片):小晶晶饱览了沿途或壮美或俊秀的大好河山,终于由崇明岛以东来到一望无际的东海。

在这段旅程中,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其中的科学知识:1.小冰晶的物态由 态变为 态;2.小冰晶熔化所需要的热量来源 ;3.小水滴因为 的作用,由高处流向低处。

在黑板上画出小冰晶的路线。(黑板上由左至右先画出高山、河流、海洋)

故事段落二:

在大海的怀抱中,小晶晶开始很激动,从没见过这么多同伴组成的海洋,如此壮阔浩瀚,但时间长了,小晶晶想家了。同学们,你们能告诉小晶晶,它还有没有可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呢?如果能回去,是沿什么路线,怎样回去呢?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能否借助自然的力量送小晶晶回家,并帮助小晶晶设计好回家的路线。

学生活动:谈论,设计路线,交流。

典型几种路线图:

1.极速型。借助太阳光的热量,使小水滴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高空,再液化或是凝华形成云,借助风吹到冰川上空,降水,小晶晶落回冰川。(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将路线图画出来——海陆间循环)

2.失败型:水蒸发之后,形成云,云还没吹到陆地就因太重形成降水了。(黑板上画出——海上内循环)

3.磨难型:云飘到陆地上了,但是还没有到冰川,小晶晶就从云层里落下来了。(海陆间循环)

学生能想到地表水可以再次蒸发,再升入高空,遇冷形成云,再随风飘到冰川上方。(黑板上畫出——陆上内循环)但是水渗入地下,被植物吸收,植物蒸腾作用将水以蒸汽的形式变成大气水的这一过程需要老师补充。

按照黑板上学生设计的小晶晶回家的路线,和学生一起归纳整理水循环的三条路径,分析水循环的动力来源以及水循环的内因。

分析送小晶晶回家的伟大意义。问题讨论:如果小晶晶和它的小伙伴们回不了家会出现什么后果呢?(水循环的意义:海洋水可以补充陆地淡水,保持水体更新。)

效果:学生设计小晶晶的旅行路线时因为要遵从自然规律,说出理论依据,在复习了物态变化以及地势高低的地理知识之外,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对大自然规律的敬畏。在设计路线成败的分析、汇总活动中,学生跳出自己的局限,从整体来看水循环,不仅体验到学习交流谈论的重要性,还能更深刻地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将节约用水的观念进一步深化。

【案例3】“阿基米德鉴别皇冠”与浮力原理——科学八年级上第三节《水的浮力》

学生心理分析:对于水的浮力,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积累了很多感性的生活材料。但是阿基米德原理不是简单总结一下感性材料就能得出结论的。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论高度常常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就可以在这些较低层次的感性材料和太高的抽象理论之间给学生搭建一个台阶,让学生可以轻松进入寻找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以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引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了解阿基米德与浮力的历史渊源,建立了关于浮力影响因素的多种假设,可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对某一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最后学生汇总,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对阿基米德的生平进行评价。

故事段落一:

PPT1(图片:一块黄金、一个皇冠):“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是在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做的金冠并非纯金,工匠私吞了黄金,但又不能破坏王冠,而这顶金冠确又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这个问题难倒了国王和诸位大臣。经一大臣建议,国王请来阿基米德来检验皇冠。(交代任务)

PPT2(图片:阿基米德画像,杠杆等代表机械)简介阿基米德成就。(略)

PPT3(图片: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水溢出):最初阿基米德对这个问题无计可施。有一天,他在家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突然想到可以测皇冠真假的方法。

问题讨论:阿基米德自己进入浴缸,水出来了,和皇冠有什么关联呢?

PPT4(图片:小石块排水法测体积回顾):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就直接放这张提示,如果能想到就用这张讲解。可以用排水法测量皇冠的体积。

PPT5(图片:皇冠与金块):如果皇冠与金块质量一样,但是掺了其他金属,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之前所学的知识来推断。

给学生积极的肯定评价:如果你们在这位国王面前,你们一定可以获得很多封赏。

故事段落二:

PPT6(图片:阿基米德思考;阿基米德躺在浴缸里时受力分析图):但阿基米德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因为他总能关注到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深入地思考,就好像一个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就会砸出万有引力定律是一样的。阿基米德注意到了,自己躺到装满水的浴缸里,水溢出来了,同时受到水对他向上的浮力,他就开始思考自己所受的浮力大小和溢出的水的关系。

PPT7(图片:弹簧秤、溢水杯,物块,小桶):如果你在阿基米德身边,沿着他的思路,你会对溢出的水做哪些研究呢?质量,体积,重力?溢出的水怎么收集呢?

给学生准备溢水杯装满水模拟浴缸装满水,一个带挂钩的圆柱形的物体模拟阿基米德,弹簧秤,一个用来接溢出水的小空桶。让学生自己来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实验,有的小组将用天平先测空桶的质量,再测水连桶的质量,算出水的质量,再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再用弹簧秤测出重力;有的小组测出质量之后直接通过计算算出重力;再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先测水的重力的学生发现溢出水的重力与物体所受的浮力几乎一样。这组学生认为只有一次不能得出结论,于是又改进实验,测出浮力的大小与溢出的水重力相等。学生很兴奋,得出结论:物体所受浮力与排开水所受的重力相等。老师的点头赞赏让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寻找阿基米德定律。

效果:實验设计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学生在故事的引领下,能完成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对学习力学充满信心。在体验科学得出的过程当中,学习到科学的思考方法,更加娴熟地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学生对阿基米德的亲近感更近一层,更有兴趣了解他的成就。

如果可以借本文抛砖引玉,让更多的科学教学一线的教师把更多的教材改编成生动的故事形式,让学生在故事的引领下,自发地解决在读故事的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往往就是在学习一种科学方法,让我们的科学教育真正地走向科学方法教育,走向科学本质教育,走向人本化教育。汇集大家的智慧与力量,相信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属于中国孩子自己的故事版的科学教材也很快会出现。

参考文献:

[1]卢建筠.《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分析与研究[J].生物学教学,2003(10).

[2](美)詹姆斯·O·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M].陈德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3]田长生,陈予,郭晓华,等.科学技术发展史[M].科学出版社,2014.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引领故事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