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扬帆一片海尽头

2018-04-17 16:46刘小方
百科知识 2018年8期
关键词:刺桐文庙泉州

刘小方

中国拥有1.8万多千米的海岸线,千百年来,中国先民早就将自己的帆影印刻在茫茫大海之上,并与其他早期文明广泛开展过交流、贸易与合作,并籍此留下了海量的文化遗存和文化景观。

刺桐花开刺桐港

泉州是一座伴海而生的城市,更是一座因海外贸易而蜚声世界的东方名都。在地形上,“泉郡东南维大海,为郡邑众水收归,郡城在清源山阳,夹以两江,北为洛阳江,南为晋江”,两江入海口海岸线蜿蜒曲折,巅峰时期有四湾十六港,可同时停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在历史上,泉州有过很多名字,“城在五代时名为‘葫芦城,以城不方正也,改筑后象其形曰‘鲤鱼城”。泉州则得名于泉山,泉山又名清源山,宋代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说,“泉山以山有孔泉而名,山多石泉,出石窍中,故曰孔泉”;但泉州为世界所熟知的是因为另一个名字—刺桐。

因为工作原因,笔者多次来到泉州,或被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遗产所吸引,要么止步于清源山老君造像之前,要么流连于开元寺东西石塔之间;或被特色各异的博物馆所折服,泉州博物馆立体展现泉州历史,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大量中西交通石刻碑帖令人震撼,闽台缘博物馆又是一个闽台民俗的色彩海洋;或被浓浓的异国风情所打动,市区涂门街的清净寺中东风格浓烈,晋江万山峰的摩尼光佛造像浸透着古叙利亚味道。

4月的泉州之旅,让笔者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并爱上这座城市。4月的泉州,冬的脚步早已走远,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刺桐路与津淮街交汇处的西北侧是建成不足30年的刺桐公园,公园占地不大,却也林木茂密、池水清澈。最惹人眼球的是绿荫深处那一束束开得最旺的刺桐花,这花花瓣四向分散伸展,瓣瓣赤红。走近细观,一束花竟有二三十个花瓣,花瓣为细条椭圆形。微风轻拂,庞大的翠绿枝叶间,一个个花瓣如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又如一叶叶红色扁舟在绿海中飘荡。与牡丹的雍容华贵、君子兰的遗世独立、玫瑰的火热芬芳不同,刺桐花花态奔放张扬,花味清淡,带着一丝远方的味道。

刺桐的种植在泉州由来已久,明万历年间《泉州府志》就有“刺桐城,以昔时城下都植刺桐而名”的记载。《福建通志》卷五十九“物产·刺桐”条云:“泉郡绕城皆植刺桐,号桐城……植刺桐环绕之,其树高大,而枝叶蔚茂,初夏开花极鲜红。如叶先萌芽而花后发,主明年五谷丰熟,谓之瑞桐。”

但关于刺桐树从何而来语焉不详。见笔者在树下踟蹰很久,一位打完太极拳的老人过来和笔者聊起了刺桐花。他说现在泉州的刺桐树少了,他年少时城里行道树多是刺桐,三四月间刺桐花开,像点燃了一条街的灯笼,红彤彤的。宋代泉州知州王十朋就有“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的诗句。他还告诉笔者,刺桐原产印度和马来西亚,是海外的番客将它们带到了泉州,史书上说,城外港口附近都有刺桐的身影。

听了老人的解释,笔者似乎能想象得出这浓烈艳丽的花朵对于经海路远道而来泉州的番客们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古代海上航行主要靠风力,因而有明显的季节性,东南亚、南亚、西亚的番商一般在春夏之交起南风时来华,到秋冬之际乘北风南下归国,所以每年4~10月是番客到泉州的最繁盛时期。那些或起航于干燥炎热地中海的大食商队,或出发于古印度某个港口的婆罗门商船,或自爪哇岛前来中华朝贡的外交船队,都一定将这刺桐花的颜色、形状口耳相传,滋生成他们经年累月于海天一色的单调航行中的希望和精神慰藉。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是赶着刺桐花期来到泉州的。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泉州地方文化多元有趣,其方言舌尖塞音突出,鼻音韵味略长,表达中文白共读,保留着古代中原汉语的痕迹;其小吃如面线糊、满煎糕、润饼菜等都有北方面食的余韵。泉州地域文化的形成无疑与移民密切相关,两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大量汉人南迁泉州。《福建通志》卷二说:“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晋江。”唐宋间北方战事时断时续,后宋室南迁杭州,随之而来的中原移民亦不断涌入泉州。这些移民在泉州北望故土一年又一年,于强烈思乡情愫里将开元寺、洛阳河、洛阳桥等一大批北方地名也迁移到了泉州。

为泉州注入更多活力的当然是随商船到访的大量番客。隋唐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都持积极的态度。隋炀帝曾派常骏、王君政等人前往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吉打)招揽番商,借以展示大隋国力,扩大中华帝国的政治影响力,客观上也鼓励了双方开展密集的商务往来。唐代还专门制定出鼓励番客来华的政策,唐高宗显庆六年(661)下令曰:“南海有诸国船……船到十日内,依数交付价值市了,认百姓交易。”唐太宗太和八年(834)朝廷继续下诏:“南海番舶、本以慕化而来……其岭南、福建及扬州番客,宜委节度使观察使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俸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交易,不得种加率税。”积极的鼓励和实实在在的税率优惠,着实让中国成为番客们乐于前往的目的地,拥有四湾十六港的泉州自然是他们的首选之地,难怪唐代诗人张循之在《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中感叹:“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繁荣和辉煌的顶点,前来刺桐港的外国商船络绎不绝。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秃塔经海路来到泉州,他眼中的刺桐城雄伟壮阔:“此城甚壮丽,制造绒及一种名称为刺桐缎的缎子,较之行在(今杭州)、汗八里(今北京)所織之缎优。刺桐港为世界上最大海港之一,竟可谓为世界极大之海港,我在港中见有大舶约有百艘,至若小舶未能以数计。”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是从陆路看到刺桐港的,他说:“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是亦为一切蛮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

伴随密集海外贸易的是大量番客的集中居留,自北宋元祐二年(1087)朝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以来,泉州在全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中快速崛起,至元初已然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口城市。在泉州,由于泉南地临晋江,便于出海,其地逐渐成为番客的聚居区。宋代刘克庄诗曰:“惟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暮陶朱。”乾隆时期《泉州府志》说当时“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从近年来发现的墓碑刻文可知,曾定居于泉州的有来自中东的波斯人以及也门、土耳其和亚美尼亚人等,也有来自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及泰米尔人商团,更有来自欧洲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和天主教方济各派的传教士,等等。历史上的泉州吸引的不仅是世界的目光,它还留住了世界各地人们的脚步。

清净寺,漂洋过海来泉州

出刺桐公园,沿津淮街一路向西,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与其他城市无异,但经涂门街继续向西,能看到一座风格迥异的建筑。这是一座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兴建的清真寺,泉州人称其为清净寺。寺门由花岗石砌成,高十多米,状若城堡,大门弧形带尖,上有弓月形图案。门右侧豁口处有一株刺桐树,刺桐花开得正旺,绿叶红花与灰白的寺墙对比鲜明,令人印象深刻。清净寺始建于北宋,由来泉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修筑,距今1000多年。

元代人吴鉴《清净寺记》说:“宋绍兴元年(1131),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者,自撒那威(今伊朗)从商舶来泉。创寺于泉州之南城。造银灯香炉以供天,买土田房屋以给众。”寺内空间不大,还存有望月台、奉天坛、明善堂、宣礼塔等建筑。民国时期,厦门大学张星烺教授曾专程到清净寺考察,并考证出多位参与清净寺建设及重建的阿拉伯商人。元末,泉州发生严重的番客叛乱,清净寺亦遭受破坏;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泉州地震,清净寺楼宇颓毁,凡此种种,清净寺都能再次得到修缮,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清净寺门口镶嵌的敕谕仍字迹清楚:“大明皇帝敕:谕米里哈只,朕惟能诚心好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劝率善类,阴栩皇度。故天赐以福,享有无穷之庆……眷兹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侮慢欺凌……以罪罪之。故谕。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

遥想当年,定有阿拉伯籍的阿訇登上清净寺宣礼塔说经,番客们于寺内聚合,沐浴更衣,共诵古兰经的景象。他们为来往泉州的商船祈福,送那满载中国丝绸、茶叶、生丝的大食商船扬帆远去,接那运载着香料、玻璃、宾铁、药材的波斯商船驶进刺桐港。

文庙,海滨邹鲁泉州地

出清净寺继续向西步行约10分钟,于中山中路向北就是泉州文庙的所在地。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是历来府郡大城的标配,不仅是文风鼎盛的象征,更是古代城市地位的代表。尽管海外贸易一度繁盛,但与中原城市相比,泉州进入中华文化圈层的历史相对较晚,唐代诗人张循之曾毫不客气地说泉州“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所以自宋以来,泉州人都极为重视文庙的建设。

泉州文庙虽雄踞闹市,但占地辽阔,经宋、元、明、清四代的传承与革新,形成了具有浓郁闽南古建筑风味的文庙建筑群。走过洙泗桥,是宽敞的文庙广场。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大榕树,绿树浓荫,将广场装点得异常肃静,榕树下竖立有几通石碑,镌刻着文庙的历史与过往。目光由两侧转向中轴,只见文庙大成门的门楣上还保留着一副抗战对联—“一致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说是门,但实际上大成门是一组单檐悬山顶建筑,东西两端连接着“金声”“玉振”两门。外墙以闽南红砖砌成,通体暗红,端庄大气,屋顶檐头呈扁弧形,燕尾脊俏皮上翘,造型轻盈。

与曲阜孔庙相同,一汪南岸半圆、北岸平直的泮池横亘在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泮池中间有座小石拱桥是为泮桥。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主殿,泉州文庙的大成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大殿内进深三间,内部宽敞明亮,中间塑有孔子站像一尊,梁上悬挂八块牌匾,其中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气势最盛,两边联曰:“六卷经书既定中华道统,千秋俎豆重开吾郡斯文。”殿内藻井雕刻精细华美,颜回、曾参、孟子、子思等贤良陪祀左右,另有闵子骞、仲弓、子贡等人的画像悬于大殿四周。

祭孔尊贤,必然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文庙内还专辟左右厢房展示泉州古代书院的教育成果,除了笔墨纸砚,大量书院的教材也有陈列,其中“接伊洛之渊源,开海滨之邹鲁”石碑直抒胸臆,表达了泉州人接续中原文化的决心。

西街,这里最泉州

自文庙出来向北步行,至西街向西,就能行至开元寺。开元寺向西的一大片都属于泉州传统老街区。这里街道窄小,胡同曲折,大都保留着百十年前或更早的老房子。老泉州人的房屋不高,一色的紅砖红瓦,色泽温馨暖人。在泉州当地,人们称这样的房子为红砖厝。从泉州古城的发展来看,西街是其最早的商业街,彼时商贾如云,行人如织。今天,徜徉在西街,任脚步随意穿梭,仍能在街头巷尾发现诸多生动有趣的泉州历史镜像。

泉州人生性果敢,走南闯北者多,漂洋过海者众。那些在海外致富归来的华侨们,不忘回馈乡里,重修旧居。所以除了红砖厝,我们还能在西街看到不少流行于南洋的骑楼。骑楼是一种商住合一的建筑,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它一般临街且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从立面上看好像是建筑骑跨在人行道上而得名。作为商业气息浓烈的建筑,骑楼反映了泉州西街曾有的商业繁荣。

开元寺坐北朝南,紫云屏、天王殿、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一字排开。寺内古榕参天,绿树浓荫,东西两座阁楼式石塔雄浑大气。与其他佛寺不同的是,开元寺有着海上丝路带来的文化印记,大雄宝殿后存有的两根青石柱为古婆罗门教风格,大殿梁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画像多有翅膀,似乎有早期基督教画像艺术的身影。农历每月二十六,都是开元寺的“勤佛日”,周边的善男信女早早来到寺内,跟随僧人由大雄宝殿行至东西双塔再经拜亭回到大殿,一路虔心礼佛,祝福生活美好。一时间梵呗齐鸣,佛经高诵,汇聚成老泉州最世俗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刺桐文庙泉州
春天的比喻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文庙开笔大典
刺桐胜景 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