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思维与战略之新探索

2018-04-17 06:47王卓
知与行 2018年4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

王卓

[摘 要]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基础性、关键性、稳固性不言而喻,基础教育改革亦决定了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脉络。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从未停歇,但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教育全民化等历史变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改革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素质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教育日益成为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关注的核心内容。以往缺少多元化的基础教育改革思维模式必然不会激发民众主动选择优质而经济的教育资源,以至于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实践中收效甚微。因此,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出顶层规划向实际效用转变的新思维,即以兼顾改革措施实际效用的长远利益目标,将改革措施的实用程度、长远可操作性融入顶层规划设计中,进而打开教育改革路径新视野,形成兼顾教育资源分配利用与教育品质提升的多元化调控新路径。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思维;改革战略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4-0094-05

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大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在与日俱增,同时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全面推进建设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发展作为教育领域中流砥柱的一环,其改革的引领性、领导力、凝聚力、向心力势必会对我国各类人才的培养产生决定性、直接性影响。因此,如何洞悉基础教育改革思维的时代脉搏,直击基础教育改革措施核心要义,深入剖析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则是提高改革措施推进质效的重要一环。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

基础教育,从受众对象角度出发,即以学龄前儿童、青少年以及普通公民为受众群体的教育模式或方法的集合。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的界定,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1]。从基础教育建立到改革的发展趋势角度出发,其多样性、根基性、强势性、突破性日益成为改革的新趋势,亦是新难点和新探索。

(一)多样性

基础教育的受众对象具有范围广、覆盖面大、多元化的典型的特征,决定了其教育模式的普及性、广泛性,需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理解能力、接受程度以及应急调整型,即因基础教育客观形势变化而随时作出适应性调整。同时基于基础教育覆盖范围不仅涉及青少年儿童,还涵盖普通大众,以及各类人群所涉及的各类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各行各业。各类人群所处的位置、角度的不同,也导致了基础教育传播效果以及改革的差异性、困难性。各类人群的利益关系网也不尽相同,也决定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任务亦会随之不断调整和适应,各类人群的教育诉求的不确定性、多元性,也使得基础教育改革之路走在復杂多变、情势难料的荆棘之上,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根基性

基础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先锋军,其在教育领域的基础性、稳健性地位不言而喻,由此也决定了其与国家和社会政治、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正相关性,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为此,国务院在2001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2]。由此,基础教育改革根基性地位不言而喻。在短时间内,其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严峻性是其他教育改革所无法替代的。

(三)强势性

基础教育改革从发起主体和推动主体角度出发,其主要由地方行政组织、基础教育推广实施者、教育领域专家三大主力军组成,相关专家、学者以教育理论顶层设计为指引,基础教育推广者以最先直接接触基础教育的实践性经验为导向,地方行政组织以上层建筑力量最终推动基础教育全面铺开。这三大主力军在各自的冠军跑道勾勒基础教育改革蓝图,最终在改革之路的终点以地方行政组织推动力领跑基础教育改革稳步前进。由此不难看出,地方行政力量的支持和推广,是基础教育改革跑道上的攻坚力量,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领跑者和火炬手,以强制力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持续前进。朱利霞基于1980—2010年《人民教育》所刊发的地方基础教育改革案例的分析表明,在这101个案例中,都有地方行政力量的参与,其中以行政单方推动为主的占59.4%[3]。虽然行政力量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优势性显而易见,但其不足之处也难以掩藏。虽然地方行政力量的支持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改革各项措施高效推进,但也可能由此导致改革目标和期待效果与基层教育实践相脱离,造成改革政策或方案与基层教育推广者、受众群体之间发展不匹配,进而使得基层教育改革不能兼顾良好效果和速度高效的有机统一,从而削弱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问题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在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随着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性推进,如何突破基础教育改革瓶颈,同时兼顾改革速度和效果二者的有机统一,以及改革效果实现与提升人才储备力的匹配程度之间的均衡发展,均离不开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情况以及大数据时代发展新方向的指引,亦是改革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和突破点。

随着基础教育标准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普通民众对基础教育已从达标教育向品质教育的实质性转变,不在仅仅停留于应试教育,而是兼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多栖路线发展,让素质教育的新鲜血液融入应试教育之中,相互调和、相互促进,以期达到教育品质全面提升的新目标。例如,城乡教育改革发展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基于城乡建设的差异化,以及品质教育理念的引领,城市教育中过分依赖重点校区、重点班现象愈演愈烈,而农村可接受教育群体总人数在不断下降,城市之间基础教育以及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距不断拉开[4]。

基于此,全方位、多角度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箭在弦上,无论是对理论教育界专家、学者,抑或是一线教师而言,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缩小各地区教育发展差距都是肩上应当担起的一份责任。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各级财政和政府组织的倾力支持,基础教育改革的外在环境和基础取得显著改善,亦为之后基础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大数据化时代下,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任务已由外在环境改革向内在优化方向转变,并兼顾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思维发散的多角度协同发展。

(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突破的新瓶颈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这一背景下,为使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以综合性改革为指引,多角度、全方位改革为两翼,需要我们放宽视野,加大力度解决以下问题、难点,从而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全新优化升级。

1.着力开启素质教育全新时代。纵观各国基础教育综合实力和水平,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一直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尤其在巩固基础知识、知识点关联性、题目技巧总结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过于依赖应试技巧、机械记忆等相对死板的学习方式或传授方法,对受众群体而言,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虽然我们在拓展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方面一直在寻找突破口,但改革的措施可能还主要集中在变换课堂传授方式,忽略非应试科目传递的知识价值和素质提高,未能触及现有教育模式的软肋[5]。相对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阻碍触及基础教育改革模式核心的重要瓶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力量储备的质量和水平。

因此,全面开启素质教育新时代势在必行,亦是提高人才储备水平的主要推动力。全新素质教育时代是领跑基础教育改革新思维的第一火炬手,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与精神世界,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对症下药,从而激发学生潜在创新力和逻辑性思维的爆发。兼顾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和内心诉求,才能与应试技巧形成有机互补,避免学生成为答题机器,错失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的最好时机,从而削弱学生日后的学习能力、思维探索等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不同的学生。同时,要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多样化、灵活化、适应性特点[6],教育理念和关注点亦要从以应试为核心向学生个体兴趣方向倾斜,有效构建二者之间的衔接点,进而为基础教育改革模式新探索打开新思路。以启发学生自主研究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潜在的问题分析能力,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独自解决问题,以期补齐学生应急能力低下的短板。同时将提升学生日常沟通和交流能力分阶段地提上改革日程,逐步丰富将书本中的语言运用转化为日常运用的各种形式,语言类学科的重视度、关注度应当重新被界定。无论培养科技型人才还是人文型人才,个人阅读能力、交流能力、沟通能力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只有洞悉语言文字间的内在深意,才能在创新研究中寻找到新的突破口,进而推动各类研究进程向前迈进。因此,基础教育改革是提升人才储备力的第一块基石,而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先锋军,实现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业发展双赢的核心钥匙,便是对学生自我肯定性评价的逐步建立和巩固,以及在肯定性评价和约束性评价之间的最大化平衡。

2.著力践行基础教育均衡协同发展理念。基础教育均衡协同发展,即以尽可能缩小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率差距为目标,立足公平教育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观,从而实现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最优化的期待性目标。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普及化程度亦与之呈正相关,其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化接受教育的目标。但基础教育的受教育水平并不必然与其普及化程度相匹配,换言之,鉴于受到教育发展历史差异性影响,各类教育组织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亦是良莠不齐,短时间难以协调均衡分配教育资源[7]。鉴于此,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不公平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重点班、重点校区理念的根深蒂固,亦造成了不公平教育差异进一步地加大。教育部下发至各省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教育均衡协同发展的责任规划协议书,提到计划到 2020 年全国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通过特殊政策和项目,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计划、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食堂建设项目等,促进均衡发展[8]。

各地亦相应号召,通过“免费师范生计划““农村教育硕士计划”以及“国培定向计划”等项目提高教育人才储备数量和水平,同时借助各项财政支持和教育补助,吸引高校应届毕业生、城际青年教师到乡村支教,将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知识体系引入乡村教育之中,进而提升基础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改善乡村教师队伍的各项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协同发展理念在基础教育领域深入贯彻落实。

同时,以建立教育评估机制为突破口,着重分析本地区、本年度范围内教育资源分配情况以及问题成因,并结合发达地区公平教育协同发展的有益探索,汲取其中的成熟经验,制定下一年度的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计划,并按期组织实地调研活动,总结区域内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这一系列的措施可能实施过程中会遭遇诸多“滑铁卢”,但若要打赢突破基础教育改革瓶颈的攻坚战,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公平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之路上大展拳脚[3]。

由此不难看出,公平教育理念的践行只是教育协同发展改革中的一小步,但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当然,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并非一味地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学校以及受众群体,而是要结合地区特点、学生差异性,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对公平化的衡量标准。公平教育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亦会使基础教育推广者丧失开发学生潜在能力的兴趣和智慧知识。由此,公平教育协同发展理念的普及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三、探索基础教育改革新思维与战略的整体构想

(一)探索由顶层规划向实际效用转变的新思维

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一直未曾停歇,基础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并非仅仅是搭建基础教育的理想王国,而是需要基于多次改革试验数据分析,考量各项改革措施的基本效能,综合分析改革路径的思维模式,进而对比得出下一次改革措施的落脚点和重心。但不难发现,经历的多次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心大多集中于顶层制度设计,对改革措施的分析也过多重视其覆盖面和体系化,忽略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实际执行力和可期待利益。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和现实情况,停留于顶层制度规划的改革思维已经不能满足于基础教育改革质效的实现,需要以触及教育文化与受众群体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此作为检验基础教育改革措施可行性的重要砝码,进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影响力迈向新台阶。鉴于此,检验基础教育改革措施可行性则需要立足于改革措施的实际执行力,并对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以实际效用的大小测试其是否完成基础教育改革的预期目标,从而对下一轮变革措施进行匹配性调整。

诚如美国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受众群体和教育文化推广者能否从改革措施中提炼出自己所需的各项技能,教育改革的各项活动能否在校园组织中发挥改革措施的实际效用,同时通过运用综合性评价体系获得教育体制改革成果,进而勾勒出基础教育改革规划重点路径和需要跨越的陷阱。从美国五次基础教育改革路径的分析可以看出其顶层规划设计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大众教育的普世化程度是兰卡斯特方案的着力点,考虑移民融入美国时代标签则是年龄分段方案的侧重点,大众教育接受体验度则是盖里教育改革的内涵。从美国上述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来看,基础教育改革短期时间内显现的矛盾冲突和现实困境是其改革的重中之重,也在改革措施推进期间获得了显著成效,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得以转化甚至消除,但改革步伐并未按照这些主要方向持续推进下去,而是遇到了各自的发展瓶颈,最终不得不调整基础教育改革思路,重新构建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战略布局。

简而言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思维亦不应被基础教育改革现实困境所累,而忽略基础教育改革效果的长远可期待性。这就需要我们构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维,以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困境为突破口,将改革措施的实用程度、长远可操作性融入顶层规划设计中,避免重蹈美国教育制度改革昙花一现的覆辙。改革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强心剂,并非所有改革措施都能对症下药,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都能让其创造改革发展史的新纪元,毕竟能够深刻改变基础教育发展轨迹的改革链环是有限的。因此,不应仅仅局限于修改教育改革方案的细枝末节,应当兼顾改革措施实际效用的长远利益目标,以改革措施质效推动基础教育改革重新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又一里程碑,构建长效的基础教育评估机制则成为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领导力量。

(二)探索由教学改革转变为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受众群体和教育教学推广者的参与度和着力点是构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新路径的又一枚金钥匙,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发起者和控制着,要时刻关注并收集受众群体的即时反馈,抓住课堂教学的动态影响力亦是发现基础教育改革精髓之所在。换言之,基础教育的深度改革需要兼顾教育资源分配利用与教育品质提升的多元调控,而非以单一视角关注教育利益或教育质量。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长期停留以单一视角评估教育品质或教育利益改革措施带来的可期待利益,忽略了二者合力可碰撞出的改革智慧火花。正如美国基础教育独辟蹊径思路的引导,在解决现有教育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矛盾冲突的同时,不硬性割裂课堂教学改革与教育品质改革之间的天然联系,而是以课堂空间为教育品质提升的纽带,以课堂实践创新带动公平教育与协同发展教育理念的同步推进。这一改革思维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方面,在国家行政力的强大推动下,合力匹配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其构建的教育评价和监督体系,实现教学改革和教育品质提升之间重组最优化,进而激发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在潜力。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所言,“行政关注课程教学,不是要直接插手学校的教学改革事务,而是要以推动学校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等方式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这一观点揭示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部规律。另一方面,品质教育体系的合理构建将为教育资源配置带来新的契机,即以品质教育提升填补教育发展区际不平衡、弱视受众群体利益保护缺失导致的现实漏洞,同时与行政组织力量之间的协同配合亦弥补了行政权力强制推动所带来的短期教育平衡的缺陷。究其实质,对教学改革问题的宏观性处理,亦是所有教育改革问题被合理破解的最终归宿,教学改革在基础教育改革居于改革的灵魂地位。

诚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原校长赫钦斯所言,“教育即教学”,教育改革的实质与内核是教学改革。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态势也表明:“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自然会导致学校教育事业的重构。”简言之,“教学改革”可期待性目标的实现,需教育體制、学校系统改革和谐共处,不能脱离彼此而自由“生长”。从基础教育改革空间构建和分配角度来看,以“小社会”视角将校园组织进行重新定位,那与之相对应的“大社会”则可能是由教学课堂发散思维形成的“课堂空间”造就而成,进而完全可能以和谐大社会形式出现。鉴于此,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思维的新探索亦需要突破既有思维瓶颈,即巩固课堂教学改革与教育品质改革之间的天然联系纽带,其改革新路径可以总结为:第一阶段启动教育体制改革,以第一阶段改革成果引导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的学校改革,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组织改革联动机制下,开启第三阶段课堂实践改革的大门,进而实现教学改革向教育品质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进入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其教学专业水平和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亦提上改革日程,如何均衡匹配教学实践质效及教学内涵之间的关系亦是基础教育深入改革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换言之,教师作为改革精神的先驱力量,担当着基础教育改革接力赛跑中的第一棒,如何突破基础教育改革瓶颈,正确分析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与教育传承这两把改革利器,削弱一己私利和资源利用不当等不良影响对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侵蚀,真正实现基础教育深入改革精神的应有之义。让基础教育改革的集结号掷地有声,让课堂教学改革深深地融入基础教育改革激昂流动的“改革血液”中,为“改革血液”注入新的生机。

[参 考 文 献]

[1] 白瑞.要素主义视角下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7,(5):78-81.

[2] 叶澜.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三题[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10):1.

[3] 刘要悟.基础教育改革的背后——摭谈《力度与限度的博弈:基础教育改革的支配逻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9(3):115-116.

[4] 王策三,孙喜亭,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2005.

[5] 王炳照.中国教育改革30年(基础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刘宝存,张伟.还权与松绑: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风向——《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述评[J].中国德育,2016,(11):10-15.

[7] 朱永新.在比较借鉴中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J].人民教育,2016,(2):77-78.

[8] 任飏,陈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层次体系的基础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57-61.

〔责任编辑:张 毫〕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必须和其他教育层次有效沟通衔接
高中英语教研工作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建设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