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革命乘春风

2018-04-19 09:26付松
当代贵州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产业革命贵州玉米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付松

“每一场硬仗都是很不容易的,但最难的是产业扶贫。”在贵州大地,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开启大幕。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就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按老办法解决不了贵州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超常规、革命性的手段。”3月8日,在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发言铿锵有力。

贵州要持续高质量打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每一场硬仗都是很不容易的,但最难的是产业扶贫。”孙志刚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没有超常规举措很难实现。

结构调整壮大农业

2月9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提出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是关键。

正值备战春耕的大好时节,“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最为紧迫的就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3月7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有关玉米价格反弹、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等有关粮食价格以及去库存、调结构等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时,建议不要盲目扩种玉米,不要走回头路。

为解决吃饭问题,玉米大规模种植,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缓解了人地矛盾和粮食危机。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食物结构的演进,玉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逐渐降低。据测算,玉米每亩产值约680元,而种植中草药、蔬菜、食用菌的每亩产值分别是玉米的9倍、10倍和46倍。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势在必行!

这场产业革命具有紧迫性。贵州还有280万贫困农民需要脱贫,有2000万农民需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小康路。没有产业发展实现增效,就难以如期脱贫、全面小康,也难以实现乡村振兴。

这场产业革命具有艰巨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市场培育、基层组织、工作作风等都是一种挑战,适应农业主要矛盾变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必须采取革命性的办法。

这场产业革命具有系统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是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发展过程,也是培养新一代职业农民的过程。

“这些方面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场革命是必须要做的。”孙志刚说:“我们要通过这一场产业革命,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业企业,培育造就一支庞大的创新力强的职业农民队伍,让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风行天下,让贵州农民尽快富起来!”

破立并举增效增收

农村产业革命,关键在转变思想观念。

3月6日,贵州代表团举行主题为乡村振兴的集中访谈活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森 / 摄)

2018年,贵州着力把低效的玉米种植退下来,把高效的经济作物种上去,确保旱地基本农田扩大种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在改变农业种植传统上实现重大突破。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遵义的做法是坚定不移推进‘产业革命’,做好‘调’的文章,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市长魏树旺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遵义市调出新产业,调出新主体,调出新模式,调出新业态,调出新动能。

“对六盘水这样的山区来说,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在‘破’,就是调减玉米种植。”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说,六盘水坚持“破”“立”并举,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旱地基本农田全部种植经济作物,彻底改变农民祖祖辈辈种玉米的传统习惯。2018年,六盘水市计划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42.27万亩,目前已全部落实。

“六盘水市在产业发展中探索出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李刚说,“三变”改革是一条脱贫攻坚的“黄金腰带”,这根“腰带”,就是把土地等资源“绑”在农民身上,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身价,得到更多的收益。

“针对西部地区‘玉米调改’,可建立‘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定向支持龙头企业实现规模种植、高效种植。”全国政协委员、中天金融集团董事长罗玉平建议,以“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为样板,推动实现扶贫产业基金的市场化、资本化,打造金融精准脱贫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安顺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训华介绍,从2016年起,安顺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塘约经验”,基层党建不断增强,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基层自治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贵州迈开坚实的步伐。

产业革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

在探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贵州的许多村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我们村的集体收入从一张白纸到2017年底的312万元,人均收入1.1万余元,靠的就是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说,不改革,塘约就没有出路。

从后进村到先进村,从破败村到美丽村,从封闭村到开放村,塘约实现“蝶变”。

“塘约经验,其实就是好的基层组织、好的改革举措、好的发展模式、好的产业路子、好的村规民约。”陈训华说,“塘约经验”是“以三权促三变”的硕果,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契合。

同样靠改革改变命运的,还有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

“17年前,这里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人口没有越过温饱线,村集体账面上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全国政协委员、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介绍,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奋斗,截至2017年底,岩博村集体资产达到7600万元,年人均收入达到1.86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先进村、文明村。从“一杯白开水都没有”到“一瓶人民小酒香飘四溢”,折射出的是一个村庄的发展变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深入,贵州更多的乡村正悄然崛起……

猜你喜欢
产业革命贵州玉米
收玉米啦!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我的玉米送给你
农村产业革命的贵州答卷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浅谈产业革命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国务院副总理首提物联网强调“四个关系,五个着力”
贵州古驿道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