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粳杂交稻甬优9号的选育与应用

2018-04-19 02:30蔡克锋马荣荣王晓燕陆永法周华成唐志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籼粳单季秀水

蔡克锋,马荣荣,王晓燕,陆永法,周华成,唐志明

(1.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040; 2.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101)

籼粳杂交稻普遍存在植株偏高、生育期偏长、结实率偏低、米质差、适应范围窄等问题[1],而甬优9号的育成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自2007年通过品种审定,推广应用以来,充分表现出好种易管、稳产优质的特性,深受种植者喜爱。随着审定区域的不断拓展,甬优9号年推广面积自2011年突破7万hm2以后,已连续7年保持在 7万hm2以上,是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组合。

1 选育过程

甬优9号由不育系甬粳2号A与恢复系F6093配组育成,其父母本均由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合作育成。其中甬粳2号A(浙科鉴字[2000]第391号)为中熟晚粳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滇Ⅰ型细胞质源,具有群体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性稳定彻底,可恢面广,配合力强,丰产,优质,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开花习性好,异交率高,遗传组成较为独特等特点[2],恢复系F6093为早熟中籼稻,具有对粳稻不育系强恢、中抗稻瘟病、株型好、米质优、分蘖强等特点。甬优9号于2000年海南初测,2001年参加宁波市杂交晚稻区域试验;2003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粳稻联合品种比较试验和金华市区域试验;2004、2005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域试验;2006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稻生产试验,国家南方稻区单季粳稻区域试验;200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浙审稻2007011),继续参加国家南方稻区单季粳稻区域试验并同步进行生产试验;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国审稻2008023)并参加福建省中稻引种区域试验;2009年福建中稻引种续试并同步参加福建省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福建引种审批(闽种引稻(2010)第001号);2013—2014年参加江西省引种试验,2015年通过江西引种审批(赣引稻2015003)。

2 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甬优9号感光性中等,属熟期偏早的中熟晚稻,全生育期随播期推迟或纬度递降而缩短。浙江省单季晚粳组2年区域试验,平均全生育期155.5 d,比对照秀水63长5.1 d;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2年区域试验,平均全生育期152.7 d,比对照秀水63长5.3 d;福建引种试验,全生育期148.3 d,比对照II优明86长6.2 d;江西引种试验,全生育期139.1 d,比对照Y两优1号迟熟3.4 d。

2.2 形态特征

甬优9号属三系籼粳交杂交稻,须根发达,茎秆健壮,基部节间粗壮,地上伸长节间6个,叶片长挺,叶脉粗壮发达,叶色前期深后期淡,转色顺畅,熟相清秀,谷粒长椭圆形,顶芒,稃尖无色,谷色黄亮。不同地方区试结果表明(表1),甬优9号株高平均120.2 cm,穗长23.4 cm,有效穗246万·hm-2,每穗总粒数196.9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6.6 g,属穗粒兼顾型籼粳杂交水稻品种。

表1 甬优9号在不同区域种植的形态特征

2.3 稻米品质

浙江省单季籼粳交组区域试验,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2004—2005年米质检测,平均整精米率64.2%,长宽比2.6,垩白粒率26.8%,垩白度4.2%,透明度2级,胶稠度73.0 mm,直链淀粉含量15.2%,2年米质指标分别达到部颁食用稻品种品质4等和5等。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送样检测,整精米率72.7%,长宽比2.6,垩白粒率12%,垩白度1.4%,胶稠度75 mm,直链淀粉含量16.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福建省中稻引种试验送样检测,糙米率80.8%,精米率73.1%,整精米率69.3%,粒长6.3 mm,长宽比2.4,垩白粒率20.0%,垩白度1.8%,透明度1级,碱消值6.0级,胶稠度86.0 mm,直链淀粉含量17.1%,达到部颁食用稻品种品质1等标准。甬优9号是第1个米质检测指标达部颁1等的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组合,被广泛用于优质稻米开发。

2.4 抗性表现

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与微生物研究所2004—2005年抗性鉴定,稻瘟病平均叶瘟2.5级,穗瘟4级,穗瘟损失率7.7%;白叶枯病5.4级;褐稻虱9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4.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抗性频率55;白叶枯病平均4级,最高5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福建中稻引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其中将乐黄潭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

3 产量表现

浙江省单季晚粳稻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950 t·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16.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90 t·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18.5%;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稻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423 t·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19.7%,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126 t·hm-2,比秀水63增产10.2%;福建省中稻引种试验平均产量9.240 t·hm-2,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6.8%,生产试验平均9.189 t·h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6.4%。江西省引种试验,平均9.058 t·hm-2,比对照Y两优1号增产5.0%。

4 推广应用

甬优9号先后通过浙江、福建、江西和长江中下游等各地试验,适宜在浙江、上海、苏南、福建作中稻种植,在江西作1季晚稻种植。通过栽培技术配套集成,开展因种栽培,加强种子生产,做好售后服务等综合措施,甬优9号因其优良的综合性状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应用面积迅速扩大,自2011年突破7万hm2以来,在浙江、福建、江西年推广面积连续7年超7万hm2。按各省种子管理部分统计和种子供应量测产,2008—2017年甬优9号累计推广72.7万hm2,以区域试验增产幅度测算,累计增产稻谷7.5亿kg,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8.5亿元。

5 栽培要点

甬优9号作中稻或1季稻种植,5月15—30日播种,用使百克浸种48 h,置通气性好的容器内催芽,播种量112.5 kg·hm-2。1叶1心期喷200 g·L-1多效唑,秧田肥水双促,严防蓟马和飞虱,秧龄20~22 d移栽。本田用种量1 kg·hm-2,密度26.6 cm×23.3 cm,2本插。总施肥量,纯氮195~225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6∶1;基∶蘖∶穗肥比例,氮肥为4∶4∶2,钾肥为2∶4∶4,磷肥主要作基肥施用;蘖肥在栽后10 d及20 d各施1次,穗肥在剑叶全展期施入。采用好气灌溉法,栽后4 d放干田水,晒田3~5 d,有效分蘖终止期搁田,分次轻搁,孕穗至抽穗期薄水养胎,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活水养稻到老。注意防治螟虫、飞虱、稻瘟病、白叶枯病、细条病、稻曲病,尤其需抓好分蘖前期的稻飞虱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守仁.水稻高产栽培及高产育种论丛[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88-107.

[2]马荣荣,王晓燕,陆永法,等. 晚粳不育系甬粳2号A及其籼粳杂交晚稻组合的选育及应用[R]. 长沙:第1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2010:185-187.

猜你喜欢
籼粳单季秀水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水稻籼粳性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判别体系的建立
利用SNP标记进行水稻品种籼粳鉴定
常规救灾晚稻品种秀水6545播期试验
不同年度优质晚稻品种比较试验
马丽设计作品
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单季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不能叫你的名字
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