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竞 曹彦蕊
29年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始实施希望工程,在农村贫困地区兴建希望小学,援助家庭贫困学生,“助农民的孩子人人有书读”,在全社会已有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民的孩子走入城市,他们像被城市化大潮带到江岸上的小鱼,面临着种种问题。忙碌的父母、陌生的环境、学业的压力等等,都使他们觉得艰难而迷茫。
小骞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小骞出生前,父母便来到江苏省南通市的学田菜场外经营小商品生意。小骞的童年是在父母的摊位边度过的,他的玩具便是父母经营的鞋子、鞋垫、袜子等。因为性格内向,小骞很难和周围的小伙伴玩到一处。
2016年临近春节,小骞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缺乏必要的学历技能又深受打击的母亲艰难维持生计,少年失怙的打击对于本就沉默的小骞更加严酷。
南通市紫荆花社区“希望来吧”注意到了小骞,主动上门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和生活需求。志愿者们经常买些课外书、练习本等学习用品送给小骞,为小骞辅导作业,并动员小骞参加“希望来吧”组织的七彩周末课堂。通过参加“希望来吧”活动,小骞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在“希望来吧”的帮扶下,小骞逐渐展开了心扉,笑容再次出现在他的脸上。
“希望来吧”是由共青团江苏省委及江苏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关爱农民工子女项目。数据显示,江苏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二。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对应的,是人口的流动急剧增加。2010年,共青团中央启动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2011年,江苏团省委、江苏省青基会在总结各地实践的基础上,推出标准化“希望来吧”建设。选择在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社区(村)和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乡镇、街道或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希望来吧”。
“希望”传承于希望工程,“来吧”则是向农民工子女发出的召唤:来吧,来到“希望来吧”!这里有帮助学习的学习辅导区,有助力阅读的阅读写作区,还有可以玩耍的休闲娱乐区,促进与父母交流的亲情沟通区……“希望来吧”还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及足球、篮球、电子琴等活动用品,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能有一个学习活动的场所。目前,江苏省全省已建设“希望来吧”295所,覆盖全省13个省辖市、80余个县(市、区),配有专门管理人员894名,3072个志愿团队参与服务,有效拓展了希望工程外延和内涵。
各个社区的“希望来吧”在寒暑假期间,经常人满为患,教室有时都坐不下,谁来指导这些孩子呢?江苏团省委与江苏省青基会以“希望来吧”为抓手,创新工作方法,深化“结对+接力”工作机制,牵动高校、企事业单位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等各类资源,探索“校地结对”、“校校结对”、“校企结对”等模式,带动各级海关、电力、地税、高校等组建志愿者服务队。
支教前,江苏省青基会会为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志愿者也作了充分准备,但真正开始上课还是有很多困难。“孩子们集中在低年级,我最初的课程设计对他们来说偏难,我就把一节课拆成两节上,多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两天的磨合之后,我们的课堂终于活跃起来了。”来自东南大学的朱文静说,这是一次能力的考验。
如皋的唐遇成早早地做好了准备,用糖果化解了初见的尴尬。不少志愿者被孩子们感动,激发出了心中满满的爱。几个热情的孩子初见时就把志愿者们团团围住,叽叽喳喳地说起话。初见的尴尬很快就被欢乐的气氛淹没了。
2014年暑假,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资助的大二学生王天慈参加了支教活动。她在微博上写道:“签下人生第一份志愿者承诺书的时候,觉得有种神圣感和责任感。”
从希望工程的被助者到助人者,从通过希望工程圆梦的学生到把梦想和希望带给更多学生,和王天慈一样受到资助的大学生在“希望来吧”这个舞台上实现了身份的转变。
法国学者孟德拉斯在其著作《农民的终结》一书中说:“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作为社会基础性工程,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教育要先行。希望工程29年来一直在践行“教育扶贫”这一理念,希望工程延展出的“希望来吧”这一项目,有效减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与安全隐患,有力保障《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强调的“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这极大程度关系到中国的小康社会和城市化的可持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