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生长学生思维的必备元素

2018-04-19 10:44朱成助
考试周刊 2018年40期
关键词:学生思维思维品质深度学习

摘要:当前的语文课堂,应实现从教“语文知识”的课堂向培养“语文素养”的课堂转变,而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是生长学生思维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加强注重文本的内容理解,发展学生的语文表达,使学生思维得以激活。语文课堂,就是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形式,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激活语文思维,生长语文智慧,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生命场。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生思维;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语文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而语文课堂的教學,离不开学生的深度学习。如何让学生的学习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剖析

1. 琐碎问题无整体,学生思维碎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怕学生不能理解文本内容,以更多的问题进行串讲式教学。从短期教学效果看,教师讲解的问题多了、知识细化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但从长期的教学看,由于没有整体性,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和深度学习的发展。

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三大名松“奇”在哪里,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的语句,之后教师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读这些句子,然后交流句子的表达方法,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背诵本段。这样的教学,教师自以为让学生有了理性的认识,其实缺少了一种整体性的体验教学,而且教学缺乏深度。

2. 过于强调感官形象,学生思维乏力化:知识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语文文本的内容,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对于个人生活、客观世界的感悟。阅读教学,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以学情为基础,进行针对性地引领。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不能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不足。

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教学时,教师更多地通过课件展示月光下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月夜的美,激发学生喜爱月色的感情,但感官的形象性,并不能代表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层含义;感官的体会,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收获。

3. 忽视独立判断,学生学习缺思考

在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地包办,一味地进行灌输,导致学生的学习缺思考,遇到问题要么是等待,要么就是依赖他人。

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课的教学,教师板书课题后,出示问题:“针对课题,你想说什么?”部分女生就认为:这是男孩子必读的书,女生不需要学习。这就是长期依赖教师讲解和别人告知的局限性,学生不能进行深度学习,不能独立思考。

二、 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探微

语文课堂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会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体会文本、表达文本的学习能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很好的学习行为,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激活学习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点: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高峰体验就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如何体现深度学习的状态?即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状态始终高度活跃,学生能积极主动进行深层次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基础出发,依据课文内容,设计多样的有趣味的学习活动,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珍珠鸟》教学时,教师就是通过激趣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的妙处,丰富语言的表达形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始,教师激趣引入,让学生走近珍珠鸟。师:文中的“我”,为珍珠鸟做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路径。

课中,教师激情演绎,让学生走进珍珠鸟。师:可爱的珍珠鸟,它是怎样接近“我”的?让学生认真读书,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用心揣摩,感受珍珠鸟与“我”越来越亲近的过程。

课末,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明白人与鸟为什么能友好相处:“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 关注语文学习的冲突点:学生的深度学习状态,一方面需要靠外部的兴趣激发,另一方面更要靠自身的调节。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知识冲突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不明确的地方,教师也要善于制造知识冲突,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辨中更好地学习与提升。

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中的“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一句的教学。师:“大家知道,歌谣属于音乐,是靠听觉,怎么会从歌谣中闻出芳香呢?”通过问题引领,关注知识的冲突点,反复引导学生漫溯文本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歌谣不仅具有本身的音乐美,更有对我的爱,也饱含了母亲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是一种通感的表达手法,形象化地突出情感。

3. 把握语文学习的发散点: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线索式的串联教学,还要注重有效的知识发散。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文本知识间的联系,及时发散相关的知识,不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水》教学时,教师按照文本的写作顺序,让学生通过阅读缺水的自然段,体会到村里缺水之苦;然后,画风一转,让学生阅读有水的快乐。通过文本对照,以缺水之苦衬托有水之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注重知识发散:村里缺水很苦,作者为什么以大段的文字来书写快乐呢?这是为什么呢?有效的知识发散,让学生感悟到以乐衬苦,苦上加苦的境界,体会到那种人处于劣境中,不畏苦难、微笑面对的乐观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保持深度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学习。语文课堂,就是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形式,提升表达能力,激活语文思维,生长语文智慧,发展语文素养的生命场。

作者简介:朱成助,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学生思维思维品质深度学习
贯注方法引导 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出发
基于学生提问的小学英语教学探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数学教学怎样运行“教”的过程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